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碳匯計算 生態經濟價值推估的方法論
2014/01/29 22:36:29瀏覽882|回應1|推薦1

綠色經濟很重要的一環,便是重新導引現有經濟體制重新正視生態體系做為「自然資本」的價值,而其中更重要的一步,是生態的經濟價值推估;聯合國近年來推動TEEB計畫(生態系暨生物多樣性經濟倡議計畫),建構了不少生態經濟價值推估的方法論與案例,而國內開始也有些本土化研究,本文則著重介紹碳吸存能力的推估。

生態系的經濟價值包含多個面向,從生態系服務來看,包括提供乾淨空氣、水源、土壤、支持食物鏈的初級生產力與營養循環等,乃至於調節氣候、水文、提供遊憩價值等,而在氣候變遷成為顯學的當下,生態系扮演的碳匯(碳吸存)功能,更逐漸受到重視。以下是根據作者訪問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幸助,以其參與的「亞熱帶河口生態系統碳吸存能力之評估」為例,簡要介紹如何這類研究的方法論。

碳匯測量學問大

林幸助教授介紹,當國際上的科學家開始重視碳排放造成的溫室效應問題、重視碳排放到大氣候的碳流向,發現海洋與陸上森林吸收的碳,加上留在大氣中的碳,還有12~15%的碳排放不曉得流向何方;要找的這個缺口,最先評估的首選,便是沿岸溼地,因為溼地的生產力一直都很高、推估吸收的效率都很高,像最近幾年的熱門研究對象是紅樹林、海草床和鹽沼,這3種生態台灣都有,若能想辦法將其碳吸存能力量化,並套上碳交易價格的計算公式,便能推估沿岸溼地作為碳匯的生態價值有多少。

至於量化方法,先標定出淡水河口溼地的基礎生產者,分別是高灘地的草澤植物、潮間帶的底棲微藻和紅樹林植物、以及河道裡的浮游藻。標定後,選定樣點,每兩個月測量一次這四種生產者的生產力,而測量方式,則根據不同的生產者特性,規劃不同的測量方法:

- 紅樹林植物:生物量變化

以紅樹林植物為例子,提問的方式是「一段時間內,生長了多少?增加多少生物量?」這可以量同一株樹,樹幹在一段時間距離內,變了多粗、增加了多少高度,一年內每隔幾個月去側量,就可推估出一年生物量變化。

其次,還要計算「枯落物」的數量,所以要用欄網來蒐集樣區的枯落物,其生物量也要納入計算。其三是要考量是否有被動物吃掉的生物量,在此研究案例中,是假設很少動物吃紅樹林,吃葉子也很少,暫時可以忽略。

算出樹幹的生物量變化,加上枯落物的生物量,就可用來用來判定吸收多少碳。

- 草澤植物:收割法

所謂「收割法」,是先砍掉樣區的草(以淡水河口來說是蘆葦),過一段時間後再測量後生長了多少,以估計單位時間內的生物量變化。

- 底棲微藻:密閉罩蓋法

在泥灘、沙灘上的細藻和底棲微藻,也會吸收二氧化碳。測量方是把用一個罩子罩起來,把氣抽出來的同時,用儀器去偵測其中的二氧化碳濃度變化;以此測量 讓氣體在裏面循環,單位時間、單位面積內,微藻能吸收多少二氧化碳。

- 浮游藻:溶氧代謝法

所謂溶氧法,是330ml左右的瓶子採水樣,一組照光,一組不照光,前者經過照光會釋放氧氣,測量兩組評組的水體溶氧量差異,便可以此推估單位水體、單位時間內浮游藻的生產量。

不同的植物或藻類,都有不同的測量方式,如果要測量海草床的生物量變化,除了用收割法測量單位時間內的生長量,食草動物的攝食量也不可忽略,例如海膽、魚都會吃掉海草,若沒有納入計算其攝取量,對海草的生產力變化就會低估。

但是,該如何計算食草動物的攝食量?研究人員就可以想辦法,例如在葉片上用針刺做記號,一段時間回來測量時,要計算該葉片上的魚類咬痕,以此作為估計基礎。 碳吸存基礎在於不可忽視的生態基礎生產力

總的來說,計算碳吸存能力的基礎,就是要先標示出該生態體系內最基礎的生產力是那些,而計算生物量變化時,不可忽略植物死亡(枯落物)或動物攝取的量也要算入。而當不同生態區位(如潮間帶、河道、高灘地)與不同生長季節(至少要有夏、冬的數據),分別測得單位面積、單位時間的生物量變化,就可得出整個生態系一整年的碳吸存量,最後再乘以每單位碳交易的價格,即得出該生態系的碳匯價值。

要注意的是,碳匯價值只是生態經濟價值中的一小部分,本專欄的系列文章,將於日後持續介紹其他經濟價值推估的方式。

※ 本文為 
   環境資訊中心http://e-info.org.tw/node/97155
   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dd&aid=10823793

 回應文章

時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1/31 08:52

這是不相干的測試!

1. 紅樹林與碳排放有關嗎? 非常的牽強。

2. 人口和碳排放成正比,更合適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