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9/18 14:30:35瀏覽1583|回應0|推薦3 | |
據報載,行政院跨部會會議通過教育部的提案,調整中文譯音政策,改採漢語拼音。教育部所持理由為與國際接軌以及提升國際競爭力,對於源於龐大社會變動成本所可能構成的阻力,將尋求地方政府的配合。 撇開拼音規則背後的意識形態不論,筆者不反對與國際接軌此理由。然而,教育部眼中的「龐大的社會變動成本」,絕非地方政府配合即可解決。最明顯的一個衝擊是,若我國的中文英譯係以漢語拼音為主,那麼長久以來使用國音拼音、通用拼音與WG拼音規則的護照等相關國際公文書,是否同樣需要全面更換?已經簽發的證明與契約又如何使其維持有效性?此等變動成本,不知政府當局是否考慮過? 護照乃一國主權之象徵,國家提供護照持有者相關的身分證明與國籍證明,若護照上之拼音方式與政府決議採行之拼音規則不同,是否能夠獲得其他國家的採認?是否會造成國人申請外國簽證與進出各國領土時之困擾? 以馬英九總統為例,若姓名拼音採國音一式,其元首通行狀之姓名拼音為Ma Ying Jiou;但政府文宣使用之漢語拼音則為 Ma Yin Jiu,可能會導致國際社會誤認為台灣有兩位Ma總統。對於如筆者這類連姓氏都不一致的國民,情況將更為嚴重。不知降低此一攸關國家主權的變動成本之配套措施,政府事先有無研議?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