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易簡太極拳之特性
2008/09/16 15:40:50瀏覽1089|回應1|推薦1

易簡太極拳之特性 ( 不是<簡易>太極拳 )

〔前言〕

太極在易經的解釋:「易有太極,是生兩儀」(鄭曼青,民 66 )。指萬物變化必有太極,動靜之機便是太極,其機是將動未動之變化時態,就拳理而言機是發於虛實、動靜、剛柔之轉換。

套路之動作緩慢、輕靈、均勻、中正、平衡是為了訓練全身九大環節(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腰椎、背脊、頸椎及肩、肘、腕等關節)之鬆柔,培養全身的聽感與整體內勁。太極拳推手是應用拳法之特性以太極八法(掤、、擠、按、採、挒、肘、靠)配合揣摩五法(黏、貼、連、隨、不丟頂)之黏隨貼進之攻守要領,結合整體之剛柔、鬆定掌握互動之時機,運用「順勢借力」、「牽動四兩撥千斤」之手法,達到以靜制動、以慢制快,以小力勝大力之致勝目標。

下列更進一步來探討太極拳的特性。

〔太極拳的特性 〕

依太極拳經拳論等五篇要訣的內涵可以將太極拳的特性概括如下:

一、用意不用力:

   此乃訓練鬆柔太極拳的不二法門,體用歌訣:「式式存心揆用意」、「仔細留心向推求」。

拳經亦說:「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內力為無形,外力見於筋骨肌肉之收縮。拳法與推手之訓練過程中,首先強調動作的熟練度,再加強身手的輕靈,最後由意念來導引整個拳法的過程。

楊澄甫宗師在其口述太極拳要點中首先提到,要注意內外上下:屬於內者,即所謂用意不用力,下則氣沉丹田,上則虛靈頂勁,屬於外者,周身輕靈,節節貫串;由腳而腿而腰,沉肩曲肘等是也(傅鍾文、 傅馨?,民 78 )。

二、連綿不斷:

   太極拳動作柔和、安舒,主要是因為透過意念,關照全身各關節、筋骨及肌肉之鬆柔程度,如上半身之動作,為腰帶動肩關節,再帶動肘關節形成腕和掌的動作,產生由下而上之連綿不斷的招式,而此招式之勁皆根源於身體對地的反作用力,再由腳而腿而腰而行於手指,故每一招式之變化均為全身筋骨之連續動作。

所以練太極拳不能只以一動全身無有不動為滿足,還要更進一步做到一氣呵成,內勁不斷。這是加大運動量的另一種方法。其具體方法為在手法上遇到往復時,牽進摺疊,在步法上遇到進退時,要牽以轉換,在開合、收放時,要有收即是放、放即是收的意和勁(沈家楨,民 57 )。

三、整體運動:

   太極拳法之動作依拳經原則是「由腳而腿而腰而行於手指」,其要領是手隨腰動,步隨身換。 鄭曼青先生說:「太極拳唯一之要訣,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於以推動矣。

然手足決不可自動,非待腰能便利從心之後,手足方得隨腰而動,是之謂太極拳不動手,且足亦不自動。」故太極拳之動作,真所謂牽動一髮,則全身俱動(鄭曼青,民 66 )。所以動作緩慢,其目的是培養聽勁鬆柔。在推手互動中,身體鬆弛維持靜態,等待對手進攻我身時,我以黏隨之身手化解來力,再以貼進之手法,隨其動向而發之,此即十三式行功心解:「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之整體運動。

四、以柔剋剛:

   拳論:「人剛我柔謂之走」,此剛來柔走者,不與抗之意。故拳論說:「黏即是走,走即是黏」,此走不是逃跑,而是走而帶黏,黏含有引進之意,所以推手歌訣:「引進落空合即出」及「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等,皆為拳法以柔剋剛的原則(宋志堅,民 86 )。

太極拳套路練功之特點為鬆柔、緩慢、均勻、中正,其緩可斂氣,慢可斂骨,長期訓練身手輕靈內力無窮,在推手互動中,即憑藉全身筋骨之柔韌性,化解對方之強力,故推手功力之深淺也以鬆柔程度論定,蓋鬆柔者,人無所著落,發力者自然落空,不牽自傾,即拳論「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推手功夫自然成長。

五、鬆定交互為用

   鬆定技法之應用是藉由意念導引,支配身體各關節而產生局部或整體之動作,製造動靜、虛實、剛柔而產生發勁之最佳時機即太極。

鬆定之訓練是由意志結合身體各關節之鬆定而成,身體上肢 ( 肩、肘、腕等關節 ) 之定力,及下肢(踝、膝、髖等關節)到軀幹(腰、背脊、頸椎等環節)之定力,須個別培養,並於拳法中領悟整體定勁及局部定勁之組合要領。在推手應用中,摺疊法之應用是最常見的鬆定法,如先定肘而鬆肩,再定肩而鬆腕,產生交互定勁,即行功心解所謂:「往復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

全身各大環節均可製造鬆定之動作,如先製造身體整體之定勁,再以意念控制踝、膝、髖三個關節的放鬆,產生高低的落差,即是完美的牽動法。鬆定訓練有成,則鬆中有定,定中有鬆,全身各關節的鬆定全憑意念抉擇而變化。

六、渾身是手手非手 :

   推手互動中,了解鬆柔走化者,一搭手更能憑聽感,引導或跟蹤對手身體重心,而不頂抗,不脫離,當掌握對方重心時,無重量或衝撞之感覺即民間所謂「拳打不知」,發勁即可使人離地而跌出,且毫髮無傷,而功夫愈高感覺愈輕靈。

在推手應用中,必須配合揣摩五法:黏退、貼進之原則。只要身體接觸的任何部位,憑感覺了解對手重心後即可發勁,達到鄭曼青先生歌訣所謂:「身似行雲安用手,渾身是手手非手」的境界(鄭曼青,民 66 )。

七、極柔軟而后極堅剛

   「至柔無孔不入,至剛無堅不摧」,唯鬆柔走化訓練是達到極堅剛之途徑,鄭曼青先生說:「學太極拳必自學吃虧始,學吃虧之至,適得其反,則為佔便宜之極矣」。太極拳推手的吃虧是任人用襲擊,而我不以絲毫氣力抵禦,反引而去之,使其力落空,而攻擊之效能全失,我稍一撒手,彼未有不跌出尋丈之外者(鄭曼青,民70)。

從吃虧防守的過程中,訓練聽感,藉由對手進攻的時機,掌握對手勁力的大小、方向、速度等能力,評估對手整體發勁的強度,同時自我審核應對的方法,全身各關節必須整體放鬆或局部放鬆才能引導對手之勁力,將對手勁力化於無形。

所謂「餵勁訓練法」,即是由師父應用雙手的動靜,傳達勁力給弟子,讓弟子去領悟師父勁力的大小、方向及速度,並可憑聽感了解師父的虛實、動靜、剛柔,練習引導及跟蹤師父重心的方法,是引導弟子由鬆柔轉變為剛強的最佳途徑之一,如此不斷的傳勁訓練,師父可藉由「餵勁訓練法」,將經年累月所獲得的經驗,傳遞給弟子,在傳遞的過程中,磨練心志,培養腿力、腰力及全身筋骨的柔韌性,無形中建構堅強柔韌的身軀 (沈壽,民 75) 。

八、避實攻虛:

   鬆柔走化為太極推手之首要原則,應用全身各大環節的鬆柔特性,可以化解進攻的強力,依拳法虛實、動靜、剛柔之陰陽哲理,實攻的反面必為虛弱,只要乘虛而入,必可得手。因此在推手互動中,應用身手之聽感,產生陰陽互動的變化,在變動的過程中,穩定自己的重心,掌握對手之虛實,即拳論:「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

九、以靜制動:

太極拳推手應用講求「以靜制動」、「後發先制」,其靜是真正的達到心靜,心不靜,則不專,一舉手,前後左右全無定向,故要心靜 (李經綸,清同治元年) 。

心靜使人頭腦冷靜,反應靈敏,更具高度的反應力,利於各種招法之應變,清楚掌握敵我之動向,達到人不知我獨知人的致勝原則,所以太極拳論說:「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皆為以靜制動之哲理。

十、因敵變化示神奇:

   推手競技之最高招法為借力使力,以敵人之招法,加以應用而剋制敵人,即十三式歌訣所謂:「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在互動中掌握對手的虛實,首先以鬆柔之能力作到「捨己從人」,即完全迎和敵人之招法,而不加抵抗,但在接觸的過程中,充份的掌握敵我勁力的大小、方向及速度等各項訊息,找到「引進落空合即出」的機會而達到克敵致勝的目標。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bisu50&aid=2218435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易學難精?
2008/11/09 20:03

太極拳應是極深奧的拳術

聽說易學難精?

但有益身心!

ebisu(ebisu50) 於 2008-11-09 20:30 回覆:

其實也不太好學也

更難精通了!

我不客氣的說:

有些人學了10幾20年 充其量 根本只是依樣畫葫蘆 做做太極操而已!

太極世界萬底深淵 不虛心是學不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