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3/30 11:30:41瀏覽455|回應0|推薦4 | |
作家張大春對學校教育的愛深責切,從一件事可以看出。《親子天下》記者寄出採訪邀約不到半小時,他就立刻回電答應接受採訪,「因為教育改革太重要了!」 到現在還會做考試相關惡夢的張大春,透過國一的兒子、小五的女兒,看清教育敗壞的核心|求勝求贏的價值和面面俱到的偽善。 他信手拈來兒女學校生活中無效教育的例子,犀利批評。他的兩本「認字」書,其實就是一種家長的自救行動,他甚至有重寫教科書的計畫。無法放心將孩子交給教育體系,他「只能打造一個王國」,收羅自己兩個孩子,在長大前,好好保護他們。這是身為父親最沉痛的心願。 我們教育敗壞有兩個基本基礎,不去面對這兩個真相,教育沒辦法改。第一個是求勝求贏的價值。不管別人死活,大家只希望考得好,名次高,勝過別人;敗了就完蛋,立刻被淘汰。 第二個是面面俱到的偽善。例如畢業典禮人人都有獎,表面上皆大歡喜,但都是假的,因為有第一名就有倒數第一名。就像林書豪打球,有贏就有輸,這才是一個常態。例如十二年國教講多元入學,也是騙人。科展是誰在做?是老師「串通」有能力的家長,表面上是幫助孩子,事實上是代替孩子。 多年前我參觀過一所以全面性均衡發展為傲的國中,其中一項美勞,是利用全體小朋友蒐集家裡回收的寶特瓶來做各種裝飾,吊在走廊及屋頂、裝飾校園的樹,真的很漂亮很有創意。全校大概用了五萬個寶特瓶,說這是環保不浪費。但學校若不做這事,小朋友回家會拚命蒐集寶特瓶嗎?如果我們不是要這樣廢物利用,就根本不會有這些廢物。這就是失格的教育,帶來一個完全虛假的價值。我們的教育中充斥了這種寶特瓶。 教科書應該要與時俱變 還有一個嚴重的共犯結構:我們的教科書從來就沒有跟上求知行為的改變。教科書應該要與時俱變,隨時注意世界變化,維持活性與彈性。所謂的「電子化」絕不是你今天做一個PDF檔,把課本放到投影片,今年放、明年也放就完成了。編教科書是個專業,絕對需要專門的人才,而不是全部交給底下小編輯來做,由教授掛名審核。 一綱多本表面上看來是從「欽定」或部頒的邏輯解放出來,從一個政府在背後支持和經營的書商,變成好幾個書商。但學生真能獲得更多元、自由的知識或資訊嗎? 我們的小學生課本簡單到斃,資訊量、關聯性之不足,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基本常識是不存在的。因為大部分人相信,孩子頭腦簡單不要學太多,年紀愈大才可以懂得愈複雜的東西。這是個錯誤的迷思! 大學的文字學研究、觀察文字的那套方法能不能教給小孩?可以的!就像是掌握釣竿一樣,但我們的大學老師深怕釣竿太早給小孩,以後到大學要學什麼?但從來沒考慮到,如何更有效率讓學習者掌握豐富求知過程的方法。 什麼叫有效學習?就是給原理原則和關聯性。例如,「春、秦、奏、泰、舂」這些字的字頭在古代造字時原本都不同,後來才同化了。春原本是草頭,下面有屯,屯本來就有植物生發的意思;泰有順利亨通的意思,原來是大,左右兩隻手,下面是水,用手去撈水裡的東西,有種滑溜感;秦是兩隻手拿著稻子在搗。只要教小孩這些字在甲骨文中如何寫,小孩一定可以學,跟畫圖一樣,只要幾個字就了解國字中字形合併的原則,完全不需要去死背就記住了。常用國字三千個,只要教三百字,就全部通了,每個字都這樣教,光文字學,歷史掌故、文化常識、語言講究都到位了。 課本中充斥的修辭學也是一個錯誤。累迭法、漸進法、對比法,我知道也沒用。你不用去名詞解釋什麼叫譬喻、形上學、象徵,那都是拿來賣弄、虛假的知識。我教孩子寫作文,就是不斷講各種故事,不一定哪時會用到,只要他對故事有興趣,就能寫作文。 我兒子有次作文題目是「難忘的滋味」,大家都寫吃的,他故意不寫,他講跟爸爸打籃球的故事。我們打籃球最後都要投個「關門球」,就是遠射,進了才能回家。有次我投進了在等他,他一直到天黑了才終於投進,他就寫這個難忘的經驗。結果老師評語「文筆很好、描述生動,但誤會了題意,」所以只給三級分(滿分六級)。孩子當然很挫折。我不在乎孩子拿三級分,但用這種方式告訴一個孩子難忘的滋味只能講食物,就太過分了。 活人被尿憋死,這樣對嗎? 做為一個評分的老師或機制,不應該讓「活人被尿憋死」,憋尿了不起就尿失禁,但不可能被尿憋死。我們的作文、整個教育都是這樣,一點彈性、變通都沒有。 因為如此,孩子必然從學習中逃走,這是一種無所遁逃於天地間的教育方式。我到現在只要有壓力,就會做跟考試有關的惡夢,走錯考場、考卷沒寫完、考試一直忘記,每年十幾次以上,很恐怖。高三時自己知道考不上大學,想放棄。我爸講了幾句話,他說:「你讀書考試再怎麼樣都無所謂,永遠考不上大學我也養你,」這話很動人,他說:「你不一定要考上學校,你只要『活著』,不要讀書讀死了。」 大概到五月底(七月一日大學聯考)他看我在看小說,就建議我進考場取個經驗,至少明年有個心理準備,我就讀了一個月的書,考上輔大中文。我只填了十三個志願,我爸什麼都沒管。 大學我就不一樣了,每學期拿第一名,研究所也考第一名,因為我找到我的路了,找到父親給我所有教養準備的路。 想來真的悲哀,你沒有辦法把小孩交給這個教育體系。在目前的環境下,我只能自己打造一個「王國」,收羅我兩個孩子。不管他們是否被整個社會遺棄,只要他保有好奇求知的能力,而不是生計的能力,讓他們在那個園地裡面覺得自己是最有用、最好的。在他們長大前好好保護他、鼓勵他。 ------------------------------------------------------------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