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5/05/12 10:00:00瀏覽27|回應0|推薦0 | |
諮商師需要討好個案嗎?
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 在諮商關係未建立穩固前,順著個案的喜好或脈絡談話,是很正常的開場。 也是在這過程中,個案慢慢觀察你是否值得信任、足夠理解他,或能力是否足夠勝任。 特別若是自願付費的個案,往往也可能帶著主導性與選擇權來諮商, 諮商師總不可能一開始就得罪他,要不然就沒有下次了。 但如果繼續諮商歷程,你只是順著他,諮商進展將會愈來愈緩慢。 需要採取尊重但坦承的態度回饋, 也就是在個案目標或態度上順著他,但心中總有依據理論或專業判斷的目標。 都說諮商師不能有自己的立場,我不見得完全同意。 因為個案會有盲點,要怎麼樣在不傷害他的狀況下, 不是從自己的主觀意識出發,但是又要衡量對方可以接受的標準下,小心地、有成效地提醒或是拓展思路, 也是必要的。 因為現在 ChatGPT 這麼發達,其中有一個特性就是:你怎麼問,它怎麼答。 它會回答得非常貼心、正向、肯定。 除非你故意問它「我這樣想,有沒有什麼盲點?」 要不然當它順著你的邏輯時,你的思考架構可能有盲點卻無法顯現出來, 因為它會在你的邏輯裡面找「最大的可能性」。 它是一個具有討好特質的機器人,因為它的設計就是如此。 但是諮商師如果也是這樣討好,除了有一點人味之外,它提供的資訊可能還不如 GPT 豐富。 所以諮商師需要把持得住,要堅持你專業助人的信念(不是價值觀喔), 包括:「為了你好,我要冒一點風險。」 「你或許會感到有一點緊張,或是不滿意,但是在這個狀態下,一方面體貼你,一方面也想要告訴你你的盲點」, 諮商師在討好與面質中間得隨時維持動態微調的平衡,這是一個諮商師養成的品格與技術水平。 諮商師需要針對個案與他人互動的方式給予回饋, 這是其他人不敢對個案說的。 溫柔的措辭和坦誠的回饋,往往最能幫助促使個案改變; 前提是:避免助人者藉機抒發己身的情緒。 諮商情境某種程度會反映個案平時的人際,所以真實的回饋能讓個案練習洞察與換位思考。 但也要特別留意,是否在諮商情境中,不知不覺重複了個案平時的人際因應模式(或許是對他有害的模式), 而諮商雙方都不自知,還以為諮商正很順利地進行著。 比如說,個案平時就非常順從權威。 在諮商中的配合,我們就需要去覺察,是否個案是真心認同,還是習慣性表面配合; 甚至個案說諮商很有效果,都可能是一種太習慣討好的不自覺流露方式。 又或是另一名個案在人際中總是喜歡把自己形容得很慘, 常常藉由別人的同理與同情來維繫關係或友誼。 這種策略可能一開始有效,但時間久了對方就會不耐。 但在諮商關係中,因為諮商師本身肩負的任務與角色,很容易讓個案繼續使用此一模式; 若是諮商師沒有覺察,就可能就會落入個案每次來都有新議題,但討論過的議題總沒有進展的情況; 因為個案不是太想解決,每次主訴的議題僅僅是用來「討拍」的話題。 此時,諮商師若不覺察此一有害模式, 單憑愛心與耐心,就不是個案的最大利益,而是被動與他共謀, 無形中鼓勵他繼續待在舊的且對他有害的人際習慣裡。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