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4/23 11:53:13瀏覽2700|回應0|推薦7 | |
走在時代分合點的「首次雇傭契約」
3月9日,索邦大學被反對CPE(首次雇傭契約:Contrat Premiere Embauche)的學生佔領,CPE的議題首次引起全世界媒體的關心。3月18日,一百多年前巴黎公社起義的偉大日子,就在這一天,學生為了奪回索邦大學這個法國學運的精神象徵,與警方在索邦廣場前進行街戰,再次透過媒體傳送到全世界,被媒體形容為「68學運再現」。這是繼05年10月的郊區事件後,法國再度因騷亂登上國際版面,這也是法國總理德維勒潘五個多月來遇到的第二次政治危機。 「首次雇傭契約」主要是針對26歲以下青年以及20人以上的企業。這也是為什麼這次的抗議行動中,將近七成是青年學生。這個法案賦予雇主兩年內有權解雇26歲以下雇員,並且無須任何解釋。政府對這項新政策的說詞是為了解決青年失業問題,因為青年失業的比例將近百分之二十五,高於一般失業人口比例的兩倍。 05年5月29日法國就《歐盟憲法條約》舉行全民投票,高失業率成了民眾表達對政府不滿的原因之一。05年10月的郊區騷動事件,讓法國政府更加感受到失業問題對社會的影響,尤其郊區青年失業率高達百分之五十,導致社會長期處於緊張的對立狀態。種族及階級的對立,隨時可能因為一個小事件而再度引爆。因而德維勒潘政府上台以來,首要工作就是要降低失業率,這也是德維勒潘在這次事件中絕不讓步的辯詞。 然而是什麼因素,讓法國政府迫切地實施這樣新政策?這其中有沒有更加深刻的理由?以及,我們該如何看待這次學生的抗爭? 深究這次的新勞動政策,本質上是法國面對全球化衝擊所採取的反應。失業率升高以及近年來歐盟的擴大,讓法國人感到來自東歐、中歐的廉價勞力正奪走他們的工作機會和福利。經濟全球化浪潮,把更廉價的物品從國外席捲到法國市場,四塊金磚等新興國家來勢洶洶,為提高市場競爭力,法德等歐洲傳統大國近年積極採用新自由主義政策,鬆綁對企業的限制。 長久以來,法國維持著保護勞工權利、重視社會福利的優良傳統。雇傭者受到多重法律保障,並有強大工會支援。按照傳統的勞動契約,企業只有雇用自由,解雇員工則有重重限制。但企業每雇一名工人都要付出高額成本,每月至少要支付1200歐元的最低工資,以及部分額度的社會保險、醫療保險和老年年金。根據社會黨(PS)統計,如果這項法案通過,法國雇主一年將省掉五千萬歐元的支出,而這也將間接導致社會福利制度的瓦解。此外,除非企業倒閉或員工犯有嚴重錯誤,且有明確的直接事證。否則企業除了需支付大筆的賠償金外,還需冒被告上法庭的風險。這意味著,雇主多雇一個員工就多一份永久性負擔。這種制度使企業不敢輕易雇用缺乏經驗的青年,而這被認為是青年失業率偏高的重要原因。 在新自由主義的邏輯下,勞動權以及社會福利無疑地不利於提高企業競爭力。企業難以解雇任何雇員,解雇程序繁瑣且代價甚高,都使法國企業必須負擔高額的成本。據統計,法國企業在本國雇用一名雇員的平均成本,是東南亞發展中國家企業雇用一名當地工人成本的30多倍。如此高的成本,勢必影響法國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因此和所有跨國企業一樣,法國企業不是向外轉移生產基地,就是大量裁員,並以增加個別勞動強度的方式維繫企業成長,其結果是法國失業率不斷攀高,勞動條件不斷惡化。 全球化市場競爭的邏輯與歐洲傳統社會福利理念的衝突,迫使法國人必須在二者中抉擇。顯然地,法國政府為人民選擇了前者。這項新勞工制度,是為了積極主動地順應全球競爭。因此,如何創造更靈活的雇傭契約以活化經濟,是目前法國政府的首要工作。 德維勒潘的邏輯很簡單,鬆綁限制以及鼓勵刺激是讓企業願意雇用新人的良策,因此「彈性化」成為他訂定政策的方向。他給予企業解雇的權力,也獎勵雇用新人的企業。因此讓雇主擁有兩年內隨意解雇的權利,給予達250名員工的企業減稅,以增加雇主雇用青年的意願。 實際上,從03年開始,法國更甚以往地推動新自由主義的政策,認為傳統的歐洲社會模式已不足以因應經濟全球化的衝擊。失業率、物價高居不下,經濟持續低迷,社會福利的負擔越來越沉重,所有判定政府施政好壞的指標,完全以經濟指數為依歸。法國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方向上,完全採用了競爭的市場邏輯,以經濟發展為首要目標,放棄了社會福利的基礎以及對人權、勞動權和公民權的重視。根據估計,法國目前對企業所實施的優惠補助方案約有233種,而稅賦減免則有46項,這為法國的企業每年省下190億歐元的成本。 法國試圖改變高工資、高福利、高稅收的「萊茵模式」,這在目前被視為阻礙經濟發展的罪魁禍首,也是沉重的財政負擔,將導致法國在經濟上不具備競爭優勢,而經濟弱勢又將導致法國在世界舞台失去主導地位。因此,在勞動政策上,延長退休年限、更改勞退制度、取消35工時的限制,並且實施勞動彈性化,大力推動國營事業的私營化,尤其是近年來抗爭最烈的EDF-GDF(法國電力-瓦斯公司)和Suez的合併案。 在移民政策上,強調選擇性的菁英移民政策,給予高學歷、高科技者延長居留,以便在法國工作,留下具有高競爭力的外國移民,淘汰寄生分蝕法國資源的移民。教育政策上,除了配合歐盟文憑,採用了新的LMD制度,要求法國學生在學制上和其他世界各國同步,以便在學歷認證上更有效力,讓學生更快速獲得文憑。這一方面為市場更快速的製造了符合企業規格的生產後備軍,也提供了更多高學歷又方便使用的勞動者。現再加上CPE的實施,使雇主獲得高學歷且低工資、又不需要負擔任何社會福利的勞動者,大大減低了雇主的生產成本。青年成了一個物美、廉價、方便使用又可隨意丟棄的商品。因此,實施CPE只能說是法國推動新自由主義的一個小環節罷了。 順著這個邏輯,將這次法國學生的抗議放到全球化的脈絡下來看,法國學生抗議新勞動政策,反映整個歐洲及國際社會面對的核心問題:面對全球化挑戰,歐洲政府以增加企業競爭力為名,進一步剝削勞工。也難怪在索邦廣場前的學生們面對強力鎮壓的警察時,高喊:「國家警察,資本家的警察!」(la police nationale, la police capitaliste!)。 顯然地,近十年來法國政府與人民期待間的落差,藉由這次抗議事件,再一次向所有人展現出來。一方面,是精英階層期待儘快進行經濟改革,以期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保持競爭力;另一方面,是強調傳統歐洲福利國家理念的公民,他們期待在經濟發展同時,不要丟棄對社會正義以及人權的保護。 這次事件中,鮮少被提起的是,郊區青年又成了政治人物玩弄的棋子。德維勒潘指出,這項政策對沒有學歷、長期失業及缺乏工作經驗的郊區青年有利,將有助於他們和其他人競爭,雇主會更願意雇用他們,讓他們有更平等的工作機會。同一天的晚間新聞,訪問幾個郊區青年,他們開著挖土機或爬著鷹架,訴說這個政策將解決他們的失業問題。證明這項政策有助於解決青年失業問題,特別是郊區青年。 這一說法顯然再度挑起郊區青年與法國中產階級間的階級矛盾,德維勒潘政府一方面藉用郊區青年的高失業率,為自己的政策辯護,堵住索邦大學前抗議學生的嘴。另一方面,內政部長沙柯齊再把近日來學生抗議所引發的暴力衝突,解釋成郊區小混混故意藉機製造事端,發洩對社會的不滿。這兩位07年總統大選的競爭對手,聯手演出一套雙簧。 德維勒潘上台後,便致力於降低失業率,這是他07年大選主要的具體政績與勝選籌碼。因此,若在這次的法案中退讓,意味提前出局,甚至是他政治生命的終點。所以他明知這項政策背離法國強調的勞動人權,卻寧願出現社會對抗,也不願撤銷CPE。因此,他只接受調整法案,但堅拒撤銷。他和沙柯齊一樣,對抗議的學生採取絕不妥協的態度,並且強烈鎮壓。只是他忘了,沙柯齊的對手是一向被法國中產階級厭惡的郊區青年,而他的對手則是這些大學的菁英們;有超過六成的民眾贊成嚴懲鬧事的郊區青年,而有將近七成的民眾贊成學生的抗議行動,並且要求政府儘快展開協商。我們再次看到郊區青年的悲歌,同樣為了爭取生存權利,同樣對抗資本全球化帶來的壓迫,他們卻一開始就失去了發聲機會。 因此,這次學運無法單純視為勞動契約新制的抗爭。實際上,它更是兩種價值的角力、兩套制度的抉擇以及兩個階級的鬥爭。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