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天才型選手
2013/09/03 19:42:45瀏覽1170|回應0|推薦0

1994廣島亞運障礙賽團隊銀牌領獎台留影(黃漢文提供)

左起:周明坤、蘇政宏、陳輝銘、黃漢文(黃漢文提供)

成功=1%的天分+ 99%的努力
  「亞遜諾稱讚蘇餅騎都跳的回來!」蘇餅(蘇政宏)靦腆的說應該是:「亞遜諾稱讚蘇餅騎都跳的回來!」可見得我對蘇餅技術的肯定,指驢為牛。會記錯,都是回憶惹的禍!只要跟過運馬車的人都知道,每當運馬車開到加油站或休息站時,看到馬的阿桑會說:「唉喲~你們家的牛養的好漂亮ㄛ!」反正都是四條腿的,看起來差不多。步入中年的我離開馬已久,不知不覺間被20年前偶遇的歐巴桑們感染,牛馬不分了。1994廣島亞運德國教練亞遜諾很欣賞蘇餅,要他到德國大展鴻圖(留在台灣發展有限),蘇餅沒有答應,也不想去,我本來以為是台灣的檳榔魅力所致,結果他說:「因為德國菜很難吃」。沒錯,台灣人到歐洲買馬、訓練都不忘帶一堆珍貴的泡麵過去,在飽受德國又冷、又酸、又可怕的食物折磨後,可以用碗熱呼呼的泡麵撫慰受創的腸胃。到了國外,泡麵要有計畫的吃,不能任性,否則很快就吃光光了;檳榔的價值同上,不再贅述。 

  某次在玉歐登比賽(台南邱茂園海邊),賽前蘇餅還在跑廟會,忙完後匆忙趕到馬場比賽,他有些手忙腳亂的站在運馬車旁換上比賽服,但騎上仔仔(馬名)後絲毫不緊張,也看不出剛運完馬的疲憊,而且習慣性的在第三道障礙前甩掉了騎士帽。熱身場旁的人們暗想「又來了!」還有人說「以後要扣分啦」;我倒是很同情那個在沙地上奔跑的工作人員,必需在下一位選手進場前撿起那頂帽子,大部分時候我們會說「在第幾道附近」,幫助那個可憐的人。那次比賽,沈清洲的前妻在裁判台附近賣煙、檳榔,攤位後面的牆上貼著影印的舊剪報,蘇餅指著其中一張說:「這是我啦,騎成功跳加高賽,記者寫錯了。」成功是一匹來自美國的馬,據聞是那種便宜的罐頭馬(要送進屠宰做成狗罐頭的駑馬)但是美國人看走眼,低估了這匹馬的能力;成功的跳躍、蘇餅的完美隨伴,加上彼此間的信任感,他們的搭擋令人難忘。 

  「瘋媽祖」過的信徒都有經驗,需要用雙腳走到目的地,而且鞭炮、鑼鼓震耳欲聾。蘇餅在17歲開始跑廟會,無論刮風、下雨、大太陽天,常常要牽著馬走很久的路;這種惡劣的環境,沒有影響蘇餅在馬背上的表現,四處奔波於各廟會場的蘇餅,肯吃苦、不怕累,總是抓住少少的空檔時間練習。他是天生的rider,馬術選擇了他,注定要他走這行。蘇餅的隨伴是我見過最棒的,他完全不妨礙馬匹,讓我見識到何謂「人馬一體」。很多人讀了一堆馬術書籍,滿腹理論,但無法在馬背上做到「less is more」(少就是多),蘇餅沒有接觸過那些赫赫有名的教科書,可是了解在騎馬時,不論是進行何種動作,要讓馬匹的行動自然簡單,並且注意不要有太多附加動作去干擾馬匹,他對騎馬抱持的「單純」觀念,就是最正統的馬術理論。

18歲的蘇餅和成功(蘇政宏提供)

高雄澳登堡馬場 2014(蘇政宏提供)

純真的期待
  蘇餅第一次的馬背體驗是小時候住在台南鄉下附近簡陋的養鹿場,老闆除了養鹿,也養了5匹馬。蘇餅為了可以「騎馬一圈」的報酬,每天放學後跑去鹿場當割草、掃廄、洗馬的無薪童工;為了短暫的騎乘,即使手被牧草割得傷痕累累,還是心甘情願。19841985年間在左營馬場舉辦的中正盃,是蘇餅第一次參加比賽(13歲),他的座騎有個性的在第一道障礙前徘徊,結果這對搭擋被裁判林增雄搖鈴淘汰;誰看的出多年後他展露頭角,成了台灣障礙超越賽的國手?廣島亞運時,台灣選手想當然耳的抽到了程度不高的馬,亞遜諾憑經驗及對選手的了解,把最難騎的馬分配給蘇餅,因為他的實力「騎驢都跳的回來」。成敗與否的關鍵繫之於他,這件事曾造成馬主與教練的激烈爭執,但是蘇餅扛下壓力,並且不負重望的完成使命。那面團體銀牌上盈滿蘇餅的擔當,以及堅毅的個性,他是我們的驕傲。 

  在馬背上如魚的得水的蘇餅也曾出糗過。10幾年前致力賽馬的馬上發公司,在苗栗公館曾舉辦過幾場觀摩型態的比賽,他礙於人情參加過一場。穿上騎師服的蘇餅上馬時還算滿漂丿的,可是因為前晚喝了稍微多一點,再加上賽馬和跳障礙兩者的天壤之別,讓大國手跑了最後一名,把在場觀戰的我們笑到不行。往事歷歷在目,蘇餅開運馬車的身影依然清晰。雖然個性草莽,外表威嚴,但是心軟,不驕傲,對長輩有禮貌,現在當了蘇總,員工則讚他有一顆體諒、信任的心,所以馬場的人會自動自發的做好事情;對於想學習的人,更是不藏私,希望栽培出另一位蘇政宏。每個想朝馬術運動發展的人,只要不氣餒、少說多做、克服困境、堅持下去,都可以像蘇餅一樣騎出屬於自己的天地。那個到養鹿場的小男孩在辛勞過後,滿身汗水的騎上馬,開心的品嚐與馬共處的小小時光,他用愛馬的心情,朝理想奮鬥,終於在國際比賽場上揚眉吐氣。 2008/08/30

後記:
8月30日(星期六)傍晚,我到常去的紅茶店發呆想事情,無意間翻到壹周刊內關於蘇麗文的報導,她說自己歷經數不清的挫敗,但是總會擦乾眼淚,站起來繼續努力(大意)。其實在Keep Walking獎金競逐落選後,心灰意冷,不想再寫了,計畫把部落格改成轉貼馬術報導或文章的型式;但是這篇很普通的短文,激發了我不服輸的個性,而且讓我冒起新的念頭((1)用電話訪談,(2)重質不重量,專攻人物、馬匹的紀錄),決定試看看,再給自己一次機會。當7:43分打電話去澳登堡馬場,蘇餅接電話時,我緊張的自我介紹曾在那些馬場待過等等,沒有想到蘇餅還記得我,而且說看過我寫的東西,所以,在8:45,確定由蘇餅的助理幫忙問題的整理工作,再於93將資料寄出,讓我完成本篇。  

Q&A:

1、隨伴的感覺(蘇總自答)

* 不去妨礙馬的動作

當馬”空鞍”時牠的行動,與人坐在上面時牠的行動是不一樣的。當自己在騎馬時,會去注意自己不要有太多的”附加動作”;不論是慢步、快步、跑步或跳障礙時,只會給予馬一點點的提示,不會妨礙到牠天生的動作及移行,也就是不限制牠、不要想「叫」牠做什麼,總之就是讓馬的行動自然而簡單。

(J的附註:他心裡的想法很單純,但在旁人眼中,就覺得他的隨伴很棒,仿佛不需要做

什麼馬就會聽他的;所以會有人說他很像英國一位出名的「農夫騎手」。)

2、重義氣(J旁敲側擊再觀察後代答)

* 很重視朋友

朋友請求幫忙,一定是兩肋插刀,從未說不;即使是朋友的朋友需要協助,他也義不容辭。至於員工,那就更不用說了。老闆的威嚴表面下,他隱藏的是一顆諒解的心。

幫過的人不計其數,甚至朋友的朋友大老遠地跑來感謝他曾經情義相助,他自己也忘記了到底幫過人家什麼忙了。

就是因為他的重義氣,所以身邊也不乏自動挺他的人:出錢的,出力的,有才能的,有蠻力的,有傻勁的,都願意追隨他的腳步。

(蘇總附註:太講義氣會被騙,所以現在都不敢了—應該是說會看情況吧)

3、走廟會,仍可稱霸賽場(J的整理)

* 17歲獨撐大局

那個年代,無照駕駛抓得不太嚴,他一人開著十噸運馬車,帶著幾個小蘿蔔頭,載馬四處走廟會,穩穩的幫馬場老闆收取廟會租馬費用(以往的年代,馬場的主要收入就是廟會);同期間,陸續獲得區運會馬術銀牌然後是金牌。在跑生活的同時,他的騎馬技術仍在不斷精進中。

4、不習慣餵馬胡蘿蔔(J代答)

* 誰說的?有嗎?他自己說”沒有啊!”

(蘇總附註:可能是平時看人在餵馬吃胡蘿蔔,就開玩笑說「別養成習慣,免得讓馬覺得平時就有胡蘿蔔吃,而懶惰於練習」)

5、成功,屠宰場的馬創造馬術佳績,兩者的配合(蘇總自答)

(賽前熱身場輕鬆面對,為何不緊張,是因為自信或是來自年輕人的膽量?)

*在剛開始騎「成功」之時,比賽也會有點緊張;但一兩次之後,對「成功」產生了信任感,就不會再緊張了。到現在,自己也不知為何面對比賽不會緊張。

6、德國教練亞遜諾稱讚:騎牛都跳得回來(J代答)

* 曾經,德國教練要他跟隨前往德國發展。

德國教練說:在德國,馬術前途無可限量。他選擇回國。理由很簡單:德國菜難吃。

(蘇總更正:是說「騎驢」而不是「騎牛」;那只是誇張的稱讚啦---蘇總害羞的說)

7、生日(J代答)

* 1972.01.29

不愛慶生。

買蛋糕給他,他會說:”別來這套喔!”但是他還是會乖乖吹蠟燭;他是害羞吧。

8、如何開始接觸騎馬?(J整理代答)

* 就為了那幾分鐘

小時候住在台南鄉下,附近有一個養鹿場,鹿場老闆也養了5匹馬;為了騎馬,每天放學就去幫鹿場工作:割草餵鹿、清理鹿廄馬廄、清洗馬匹,反正就是「雜工」,什麼都得做。往往被那些草割得滿手是傷,才換來短短幾分鐘騎馬的時光。

(蘇總附註:哪有幾分鐘?只有「騎一圈」而已。)

9、亞運集訓及參賽感想(蘇總自答)

* 一直在騎馬

按照德國教練的課程表,每天都不停的練習;所以感想只有兩個字:很累!

(J附註:得獎感想當然是很高興吧!但他仍低調不想出名;記者想訪問他,他竟然把手往後一指說「我不是蘇政宏,蘇政宏在後面」。)

10、教學(J整理代答)

* 栽培下一個蘇政宏

對有心學習馬術的人,他從不藏私;但必須肯吃苦、不怕累。能夠堅持下去的人,必定能得到他傾囊相授。

雖然他現在親自授課的部份只有障礙超越,但其他教練在教學時他也會在一旁觀察,以便隨時給予教練或學員更好的建議。

11、馬場管理(J整理代答)

* 無為而治

對於一個像他如此投入馬術運動及熱愛馬匹的人,心裡永遠想著的是要對馬更好、使馬場更好、讓更多人參與馬術運動,因此馬場的經營他總是以馬為中心。

對於工作人員,他並沒有太多的要求,把馬照顧好、把該做的事完成,這就夠了。因此,教練們每天的工作都是自動自發去完成,並不需要他從頭盯到尾。

12、練習

13、對馬術運動的期許

  

 

( 興趣嗜好運動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ime19961112&aid=8323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