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古代的養馬技術
2013/09/02 21:59:23瀏覽1426|回應0|推薦0

《中國養馬史》古代的養馬技術
第五節 古代的養馬技術(頁36)
  養馬技術進步與否,和養馬業的發達很有關係。由於養馬技術也是生產技術的一種,因此它也是社會生產力微小的因素之一,對促進社會勞動生產率的發展是有其一定作用。我國古代養馬技術發展得很早,而且在整個畜牧業上有它突出的成就,更和獸醫學的發展有密切的關係,因此可以先由古代的獸醫史去窺探它的發展大概。

一、原始獸醫的出現
  歷史證明,自有人類社會出現,就有醫學的萌;同樣,有了畜牧業也就有獸醫的活動。但原始獸醫的出現究起於何時,這是一個渺茫的問題,這裡姑且不予肯定。但據傳說,黃帝時期有名叫馬師皇的,擅於醫馬,其傳略見於《古今醫統》及《列仙傳》,因為說得太過於神奇,也就不在此引述。在那個原始社會裡,在從事原始的畜牧業生產中,也許沒有這一位中獸醫認為師祖級的人物;但很可能有類似的人存在,而且被尚未有文字的古人以口述方式傳世,不過後世的人說的更加離奇,流於神話。但近世中、日兩國醫學家,研究歷代名醫,尊馬師皇為中國古代十大名醫之一(見李濤〈藥王廟與十大名醫〉;見吉田宗恂〈歷代名醫傳略〉)。考據古代名醫,歷年享奉朝祀,例如《明書禮儀志》載稱: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下令修太醫院景惠殿,上祀三皇、馬師皇、扁鵲等14位就列在東廡從祀之。據說南北各地的馬神廟,也就是來追祭他的。因此,這位傳奇的馬醫,古時就被尊奉為中獸醫的鼻祖。

  史上可考據之例子如《列子 黃帝篇》:「范氏門徒路遇乞兒馬醫」的記載,由此至少可見春秋時代已有獸醫。另外也可見於《周官》的制度中;但是我們不能認為獸醫到封建社會初期以後才出現,而是應該推測在原始社會已經有家畜醫療的活動。《周禮》記載,天官之屬獸醫:「獸醫掌療獸病,療獸瘍,凡療獸病,灌而行之,以節之,以動其氣,觀其所發而養之。凡療獸瘍,灌而劀之,以發其惡,然後藥之,養之,食之。凡獸之有病者,有瘍者,使療之,死則計其數以進退之。」夏官之屬巫馬:「巫馬掌養疾馬而乘治之,相醫而藥攻馬疾,受財于校人。馬死,則使其賈粥之,入其布于校人。」

  根據《周禮正義》及《周禮訂義》等古代註釋家的解釋,亦不難了解其意。可以說二、三千年前獸醫內外科的診療技術,比同一個時期的西方獸醫學進步。只是語焉不詳,僅可當作我國在獸醫學術上最早的文獻之一。至於古代獸醫技術的內容和發展,應該由獸醫史專書說明,本文中不再探討。

二、馬匹去勢術的發明(頁37)
  馬匹去勢術的發明是畜牧受醫上極重要的一種貢獻。我們知道家畜去勢不僅對他的經濟利用價值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具有汰劣留優的選種意義。傳說這此法亦開始於黃帝時代,這顯然也是神話,但很可能在原始社會中有過類似的人出現,因為在商、周社會裡已有宮刑〈閹割〉。至於《元亨療馬集》作者喻本元所指發明去勢術的通微真人只是託古人之名,決不可能是黃帝之世的人。從受醫學的發展而言,有些人體手術先經動物方面的試驗後,始運用於人類,由此可以推想,至少在殷商以前已有了馬匹去勢術。日本人川田熊清曾研究中國古代的去勢術 ,也認為世界上馬匹的去勢手術,以中國最早,如上所述,同要開始於黃帝時代,而且也提到漢朝韓信將軍對馬匹去勢術的改良。
  
  按《周禮夏官》校人的職掌中有「頒馬攻特」之說,所謂攻特,就是馬匹的去勢。馬匹的去勢古稱「騬」,如《說文》:「騬,犗馬也。」由此可見去勢術在我國封建制度社會的初期確已發明。

  可能在秦、漢以前,騸馬還不普遍,似乎僅施雄於兇惡不馴的馬匹,因為在《詩經》裡「四牡彭彭」、「四牡騤騤」很多形容車馬壯麗的句子,可以看出春、秋時代住要還是由牡馬拉車。到了秦、漢之交,因為猛烈的戰爭,似乎需要有合乎軍馬條件的馬匹 ,從此去勢術也就盛行。

三、馬的飼養和繁殖頁(頁38)
  到今天為止,對我國畜牧業飼養管理一類的問題,尚有以「不科學」來對待這方面古老卻合乎科學的理論和實踐,這是很可憾的。因古人留下的遺物遺著,和今日群眾所繼承的生產經驗,很多是值得珍貴的。例如在卜辭中的馭字,有數種不同寫法,有作「以手牽馬」的表示,因此可知當時馬必具韁勒,有作「用水洗刷,水滴自馬身滴下」的表示;此外,卜辭中又有「羌芻」,係指專割草飼馬的人;又有陰王令牧的記載。但比卜辭上更生動的證據,則有殷朝遺址中挖掘出來的車馬和其飾具。這裏敢於指出,在當時已有了對役用馬相當周到的管理方法,而且決不是僅在殷朝的後期才有這樣的成就,其詳情敘於第二章。

  關於牧養馬匹的方法,在《禮記 月令篇》裡更顯明確:「季春之月,乃合累牛騰馬,游牝別群,則縶騰駒,班馬政。季秋之月,天子乃教於田獵,以習五戎,班馬政。仲冬之月,牛馬畜有放逸者,取之不詰。」

  這相當於安排一年四季中,畜牧業管理的工作程序。多少說明了馬牛的繁殖在古代已講究到季節性。意即春季盛行配種及產駒,並且還有類似馬牛登記的記錄,以備查考。按「遊牝」一詞含有交尾之意,日本人曾稱發情期為遊牝期,恐即出典於此。夏季不使牧群中的公馬任性活動,為的是防止傷害有孕的母畜,顯然也有保護母畜的概念。此際還頒定出調教、馴習的辦法,以資入秋後施行,因為秋季是行獵和學習車戰習射的適當時期,所以由統治者帶領,教人民練習武藝,因此需要好好準備馬匹。現代如英國,每年秋季賽馬和獵狐的傳統節目,是晚至十六、十七世紀方由英皇及貴族所提倡。到冬季正是加緊向人徵收的時期,所以不許牛馬放牧在外,一來避免傷害莊稼,二來便於稅官查驗徵斂。因此這裡也指出封建社會初期統治者對人民養馬所定的剝削制度。

  古代賽馬以軍用為主,所以養軍馬必需有豐富的經驗。吳子兵法裏已有合乎科學的飼養管理法,如吳起答魏武侯道:「夫馬必安其處所,適其水草,節其飢飽。冬則溫廄,夏則涼廡,刻剔毛鬣,謹落四下。戢其耳目,無令驚駭;習其馳逐,閑其進止。人馬相親,然後可使。車騎之具,鞍勒銜轡,必令完堅。凡馬不傷於末,必傷於始,不傷於飢,必傷於飽。日暮道遠,必數上下,寧勞於人,慎無勞馬。」

 這些不難理解的幾句話,可以說把公元前四百多年以前的馬匹飼養管理做了總結。不僅如此,他還指出必須愛惜馬匹,凡騎乘到傍晚及路途遙遠,必需下馬數次,寧可讓人累,而不使馬匹過度疲勞。這種養馬的觀念亦見於後世,如晉葛洪《肘後備急方》卷八:「馬遠行至歇處,良久,與空草,熟刷。刷罷,飲,飲竟當飼。困時與料,必病及水穀。飲馬以寅、午二時,晚少飲之。」

  這種飼養方法是很科學的,如現代馬匹行軍,到宿營地休息後,先給些芻草,經過細心的刷拭後才給飲水,飲後再餵食。當馬匹困倦之際給予精料,容易得消化器病,如中獸醫所說的水穀併等病。

  應譽為我國農業經典著作的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在第六卷開頭就說:「服牛乘馬,量其力能,寒温飲飼,適其天性,如不肥充繁息者,未之也也。」如果這些話奉為我國畜牧技術上的格言,亦無不宜之處。他還引用陶朱公所說:「子欲速富,常畜五牸。」這兩句話早已見於《孔叢子》一書,所謂五牸是指馬、牛、羊、豬、驢的母畜,這是來鼓勵經營畜牧的名言。此外又引述《相馬經》飼養的方法摘錄如下:

  飲食之節:食有三芻,飲有三時。何謂也?一曰惡芻,二曰中芻,三曰善芻。善謂飢時與惡芻,飽時與善芻,引之令食,食常飽,則無不肥。剉草麤,雖足豆穀,亦不肥充;細剉無節,簁去土而食之者,令馬肥不啌苦江反,自然好矣。何謂三時?一曰朝飲,少之;二曰晝飲,則胸饜水;三曰暮,極飲之。一曰:夏汗、冬寒,皆當節飲。諺曰:旦起騎穀,日中騎水。斯言旦飲須節水也。每飲食,令行驟則消水,小驟數百步亦佳。十日一放,令其陸梁舒展,令馬硬實也。夏即不汗,冬即不寒;汗而極乾。
  飼父馬令不鬥法:多有父馬者,別作一坊,多置槽廄;剉芻及穀豆,各自別安。唯著頭,浪放不繫。非直飲食遂性,舒適自在,至於糞溺,自然一處,不須掃除。乾地眠臥,不濕不污 。百匹群行,亦不鬥也。
  飼征馬令硬實法:細剉芻,杴擲揚去葉,專取莖,和穀豆秣之。置槽於迥地,雖復雪寒,勿令安廠下。一日一走,令其肉熱,馬則硬實,而耐寒苦也。(本書此處與《齊民要術》原文有誤差,這裡直接引述《齊民要術》原文。

  以上《齊民要術》所說馬匹飼養方法,絕非僅始於當時,而應視為漢朝以後的經驗總結。如其中所謂三芻、三食,即「定量、定時」的飼養原則;並且對種公馬(父馬)及軍馬(征馬)的飼養特別的提出,不僅可認為言而可行的經驗,也符合現代馬匹飼養學的原理。 2011/12/09

  謝成俠 著/1959/科學出版社
書籍:張博超提供

謝成俠 http://www.chinahorse.org/html/2539.html

馬王堆漢墓帛書〈相馬經〉研究綜述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80301/19/27872_1084584.html

※登打本文時,略為更改原著作內文裡標點符號錯用及用字不當之部分。

( 興趣嗜好運動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ime19961112&aid=8309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