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5/20 02:09:18瀏覽436|回應0|推薦1 | |
離開了木雕博物館,來到的既定行程"勝興車站"。天啊!好多觀光客喔!我自己也是觀光客吧! 對於火車,我一直有個難解的情緣,小的時候,只要有火車的地方,我幾乎都留下過蹤跡,因為當年爺爺在火車上當列車長,常常要到各地去,愛黏爺爺的我,就是他最大的行李。 站在曾經是台灣西部鐵路的最高點-勝興車站,看著隨著公路、環境的改變,他走入了歷史,留下的只是一頁一頁的回憶給人們,今天的旅程也給我一個重溫舊夢的機會。 勝興車站旁也有登山步道,本來想爬但是經過早上1200的精采震撼,我們決定先用個午餐來祭祭五臟廟,當我們用完餐,老天爺似乎開起了玩笑...下雨了,氣象不是說明天才會下雨的嗎?怎麼現在就下了呢!真是傷心。 **** 我又來上歷史課唷 勝興車站 歷史背景介紹 舊山線鐵路三義到豐原路段,是台灣縱貫鐵路地形最崎嶇的一段,山丘、河流阻隔,工程艱鉅,進度緩慢,從 1903 年起,整整花了近 5 年,到 1908 年(明治 41 年)才完工,台灣縱貫鐵路此時才全線通車。 勝興火車站的前身是「十六份信號場」,於 1908 年(明治 41年)設立,「十六份」是勝興舊名,早年山區盛產樟木,先民曾在當地設置 16 座蒸餾樟腦的爐灶,因此而得名。「信號場」就是「號誌站」,主要辦理上下列車交會運轉業務。 車站建築主體於 1912 年(大正元年)3 月 31 日興建,最早式樣為一層樓木造兩水波屋頂,日式屋架,鍍梓鐵板,土庇 11 坪,木構架上覆亞鉛板。 1930 年(昭和 5 年),因為山產運輸需要,十六份信號場改為十六份停車場,開辦客貨運業務,當時貨運業務繁忙,遠在大湖地區出產之木炭、香茅油、水果等,皆由本站運出。 1935 年(昭和 10 年)中部大地震,十六份停車場到台中間的舊山線鐵路橋樑、隧道受損嚴重,停駛整修 3 年,到 1938年才恢復通車。 台灣光復後,車站附近設勝興村,1958 年(民國 47 年)十六份驛才正式改名為勝興火車站。 1973 年(民國 62 年),增設 167 號誌站及兩處安全側線,並架設電氣化設備。 台灣經濟產業結構改變,加上公路交通發達,勝興火車站貨運業萎縮,1983 年(民國 72年)勝興車站停辦貨運,專辦客運。 勝興火車站標高 402.326 公尺,為台灣縱貫鐵路最高點,三義到后里舊山線是西部幹線最陡峭路段(坡度達25 / 1000),早年蒸汽、柴油火車頭馬力不足,經過這段路,速度奇慢無比,下雨天還會後退,有時要有兩台蒸汽火車頭,前拉後推,天雨鐵軌還有鋪砂,增加車輪摩擦力。 勝興村搭火車通勤就學、上班的住民,為節省勝興站下車再走路回家的時間,經常趁列車爬坡「龜速」時「跳車」,有些司機善體人意,還會刻意放慢速度,方便大家。 除了乘客可以跳車,連米袋等貨物,也衍生一套「丟包」卸貨的專業功夫。 舊山線鐵路三義到后里段單線設計,而且設施老舊,台灣鐵路局執行改線工程,截彎取直設計新山線鐵路與雙軌化工程, 1998年(民國 87 年)9 月 23 日新山線鐵路完工通車,列車改線,舊山線鐵路、勝興站功成身退,從此走入歷史。 勝興火站於 1974 年曾擴建運轉室,1996 年曾全面整修,但主體結構、格局、材料,均維持原貌、原材料,但無論其海拔高度、建築歷史,在台灣鐵道歷史文化上,占有重要地位。 1999 年,苗栗縣政府辦理古蹟評鑑審查作業,公告指定勝興火車站為縣定古蹟。值得一提的是,部份評審委員認為其有國定古蹟的價值,除了車站主體,廣場、月台、主副線鐵軌、倉庫、道班房、油庫也一併納入古蹟。 (資料來源:劉榮春等編著,苗栗縣文化資產資料手冊,苗栗市:苗栗縣文化局,民94。) 勝興車站 建築特色介紹 多數人形容勝興火車站是「和風」樣式建築,但其中包括雨淋板、屋架、裝飾多少有西洋建築的影子,因此也有人稱之為「和洋混合風」建築。 勝興火車站的站房建於 1912 年(大正元年),由於當時只是信號所,根據老照片顯示,站房並無剪票口、收票口,候車室腰板完整,座椅跨座牆面上,內部可能也無隔間。 1930 年改為停車場營業後,增設剪票口與旅客服務設施,售票口隔開辦公室與候車室,候車室配置座椅,無行李託運窗口,不同於其他同期車站。 勝興火車站是木結構建築,保存良好,基礎部份埋在土壤層,地板又是混凝土,有抬高的磚造基礎,房子四個角落配合上方定規柱,有線角裝飾。 牆體部份大致採西洋式構造,磚造布氏基礎上接土台(木樑),再鎖住隅柱、間柱、管柱等,柱與柱之間採橫向斜撐的「筋違」,開榫頭或以鐵件搭接,以增加牆體的結構強度,1935 年中部大地震、1999 年九二一大地震,勝興火車站受損輕微,足見其耐震效果。 屋架則是採傳統日式普通小屋的基本構造方式,但受到西洋建築技術影響,仍有些微差異,傳統日式普通小屋屋面斜率 1:2,勝興車站為1:1,因為勝興車站屋面較為陡斜。 為了防震,屋架模仿西洋構造技術中的「方杖」、「締梁」,以增強抵抗側向應力,不過締梁並非使用一般的角材,而是以板材釘定,並非正式的作法。 車站外牆也是採用西式構造的「雨淋板」,板材一層層由下往上疊,轉角處以定規柱收頭,下方則以雨押跟土台銜接。 屋頂兩側有小山牆突出,多了兩組牛腿支撐,牛腿外緣連接類似尖矛的垂飾,可能是受到西洋歌德建築等影響,山牆面下方則用木條交叉的通風格柵。 車站內部全數採用日本稱「豎羽目版張」的木作腰板,這樣的設計可以避免鞋子、器物破壞牆體,推測作法是在柱與柱之間插入水平構件,但用板材榫接,下以笠木、下以灰泥巾木固定,候車室座椅則直接跨在巾木與地板上。 勝興火車站的屋頂為鍍鋅鐵板,可能是屋面裝較陡,所以選擇較輕的材料,而且符合鐵路創建之初「實用速成」的施工概念,目前已經改成金屬浪板,原來屋頂兩側收頭裝飾是旗杆頭狀,後來改成類似鬼瓦的造型。 屋面收尾的封簷板是勝興火車站的一大特色,屋簷板的每根棰木位置都增加圓形線角,圓飾再以暗釘固定。 土庇部份則是做鋸齒狀造型簷板,還有造型特殊的「米」字型柱頭,屋簷鋸齒、樑柱的「米」字柱頭、矛尖狀的圓飾的特殊設計,傳說與當地風水有關,相傳勝興站周圍有九座山頭圍繞,站場位居「虎穴」位置,附近進行鐵路隧道開挖時,曾經發生死傷意外。 地方更傳言稱,早年附近養豬戶,豬舍正好在「虎腰」位置,養的豬不是夭折,就是不到百斤,足見虎穴山頭凶猛程度。 日本人為了辟邪,特別採用設計尖陡屋頂、虎牙狀的簷板,以及尖銳的柱頭、牛腿圓飾等,藉以鎮站。另有一說法則是指日本人擔心虎穴出能人,不利鎮壓統治,於是設計這些尖銳如兵器的飾物,破虎穴風水,以避免能人出頭。 這些傳說雖無科學根據,但特殊的裝飾細節,仍讓地方津津樂道,而且為勝興火車站建築,增加鑑賞的趣味。 運轉值班室紅色的電器路牌閉塞器,則是早年鐵路單線行車時代的重要設備,也是值得介紹的早期重要鐵路裝備。 早年鐵路單線行車的時代,每 10 公里設一個區間,每個區間僅供一列火車行駛,區間兩端(通常是車站)會設置號誌系統、避車道等必要管制設備,兩車站設有相互連線牽制的「閉塞器」(功能如鎖頭),必須靠金屬環狀的電器路牌(功能如鑰匙)才能開啟,列車從甲站攜帶路牌到乙站,打開閉塞器才能打開號誌,放行列車從乙站開往甲站。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