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9/05/17 18:51:17瀏覽1540|回應0|推薦7 | |
孟子〈公孫丑下〉 孟子之平陸。謂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則去之否乎?」 曰:「不待三。」「然則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饑歲,子之民,老羸轉於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 曰:「此非距心之所得為也。」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為之牧之者,則必為之求牧與芻矣。求牧與芻而不得,則反諸其人乎?抑亦立而視其死與?」 曰:「此則距心之罪也。」 他日見於王曰:「王之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為王誦之。王曰:「此則寡人之罪也!」 大夫取: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則去之。 他取了屬下犯錯的話,不必等到三次就將其開除。 大夫不取:然則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饑歲,子之民,老羸轉於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 他不取因為自己的失職,造成各地飢荒、老弱餓死、青年流散各處幾千人的過錯,因為他認為那不是自己可以掌控並所能為力的,他認為那是君王的失職。 孟子到齊國的邊邑平陸去,對治理該區的大夫孔距心說:「假使你屬下持戟的衛士,在一天裡面就三次走錯行伍,那你要不要開除他呢?」孔距心回答說:「不必等到三次。」 孟子說:「既然如此,那麼你自己的失職也很多了!在凶荒饑饉的年歲,你治下的人民,老弱的餓死而埋在田溝裡山坑裡,年青力壯流散到各處的,總有幾千人!」孔距心回答說:「(這是國君大政的過失)這不是我距心所能為力的!」 孟子說:「假如有一個人受人的牛羊而替人牧養,當然要為之找牧地和餵養的草了,若是找不到牧地和草,那麼,要把牛羊還給那主人呢?還是等著眼看牛羊餓死呢?」孔距心因為不曾辭職,很慚愧的回答說:「這(不能盡職而不辭職)確是(我)距心的罪呢!」 過了幾天孟子去見齊王說:「王派去治理都邑的,我認識五個人;但知道自己罪過的,只有一個孔距心。」於是把和孔距心的談話對王說了一遍,王也因為不曾賑災,很慚愧地說:「這(因為不曾賑災)是寡人的罪過啊!」
本章是孟子說君臣都要把愛恤人民作為自己的本職。 孟子善用比喻法,讓人明理、辨是非。在春秋時代,王權高,不恤民命,百姓往往受苦受難,尤其兵災凶年的時候更是如此;主張民貴君輕的孟子,自然掀起一片不忍人之心,給當時的邑宰與齊王一個當頭棒喝,糾正過失也。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