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1/27 21:00:22瀏覽469|回應0|推薦8 | |
民間學者曲莫收集古代經典中對作父母著規勸的內容,編撰成《父母規》。 【香港商報網訊】《父母規》公益萬里行活動近日首次踏足廣東,在中山市社科聯主辦,中山市國學促進會承辦的中山市首屆「國學文化周」公益活動上,《父母規》編撰者曲莫作了專題講座,闡述中國傳統文化中蘊涵的對作父母者的規範。他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強調,後人只知《弟子規》,而忽略了先聖先賢對作父母者的規勸內容,只有《弟子規》而沒有《父母規》,中國的家庭教育就是不完整的,中國的和諧社會建設就是不全面的。 香港商報記者王長久 中華文化精髓是「對稱」 曲莫生活在山東,自幼對孔孟文化鍾愛有加。在研讀先聖先賢經典文章時,他發現其中有大量的對作父母者規勸的內容。而因為受封建專制社會影響,中國傳統社會越來越偏重對子女孝悌思想的教育,越來越忽略對作父母者規勸內容的傳承,以至出現了「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父叫子亡子不能不亡」這樣極端的教育,導致忠成了愚忠,孝成了愚孝,不利於家庭的和睦和社會的和諧穩定。 他說,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對稱,任何事物都是相對的,都有其對立面,對立的雙方是對立而統一,相生相刻,相輔相成,所謂獨陰不生,孤陽不長。而對立的兩面是對稱的,對稱的極致則是統一。中國的陰陽學說就是對立統一、品質互變、否定之否定的辯證法思想的集大成。 眾所周知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一直重視家庭教育,在修齊治平中,修身是為了齊家,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齊家的一方面是要重視對子女晚輩孝悌思想的教育,中國人對孝悌的教育是不遺餘力的,十三經中專門有一本《孝經》。清朝人編撰的《弟子規》就把先聖先賢的關於教化子女孝悌的內容進行了提煉,影響廣泛,就是現代社會仍有不少家長喜歡讓孩子讀《弟子規》。 但在《孝經》躋身十三經之列,《弟子規》走進千家萬戶的時候,中國人卻越來越淡化了傳統經典中對作父母者教化的內容。其實,作為「群經之首」的易經不但是儒家的也是道家的經典,其核心內容就是陰陽,強調的是陰陽兩極的不可分割,不可偏廢。易經「坤卦」經文就警告作父母者,「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辨之不早辨也。」就是說,作父母的不守父母之道,就有可能出現子弒其父這樣的倫理悲劇。易經「家人」卦經文也說「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就是說,在家庭里,父親要像個父親的樣子,兒子要像個兒子的樣子,兄長要像個兄長的樣子,弟弟要像個弟弟的樣子,丈夫要像個丈夫的樣子,妻子要像個妻子的樣子,都守好自己的份,守好自己的道,這就是家道的內容。家道正了,天下就會安定了。 孔子就很重視易經的內容,他在回答國君問話的時候就引用了易經的經文,強調正名的重要性,強調父慈子孝,而不簡單地單方面地只要求子女孝悌而忽略對作父母者的約束制 只有《弟子規》是不夠的 《弟子規》是中國傳統的啟蒙教材之一,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後經賈存仁修訂改編而成。其內容取自《論語狺學而篇》中的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曲莫認為,編撰《父母規》也必須堅持這樣的原則,就是父母規,聖人訓,里面的內容都要源自先聖先賢的對作父母者的規勸。在表現形式上,《弟子規》是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文體方式編纂而成。曲莫也加以借鑒。《弟子規》以《總敘》、《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親仁》和《餘力學文》等部分來加以演述。曲莫編撰的《父母規》在借鑒中升華,分為十責、十戒、十規、六觀、一道,共六篇1722字。 他說,「規」是後人取法先聖先賢教導以教化後人的一種文體,《弟子規》就是一個範本。規,《說文解字》定義之為「有法度也」,規就是規定,不只是取自人道,更根於天道。天地萬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人世人事沒有規矩不成體統。所以,編撰《父母規》要敬心誠意,遣詞用字不可隨意。 父母規,聖人訓 他說,《三字經》都講「子不教,父之過」,現代社會男女平等,這句話應改為「子不教,父母過」。父母是孩子的老師,身教勝過言教。作父母的品行端正,通情達理,舉止文明,敬業愛家,家庭自然和諧美滿,孩子對孝悌思想自然欣然接受。反之,只是強調對子女的教育而不重視對父母的規勸,這樣的教育是不全面的,也有違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義,更不利於和諧文明社會的建設。他介紹說,2012年12月,根據先聖先賢規勸作父母者的記述整理出的《父母規》一問世,就引起廣泛的影響,臺灣注解四書的中華孔孟協會理事長林文傑專門為《父母規》作注,新加坡及國內多地教育文化單位等加入《父母規》的宣傳推廣行列。僅僅兩年時間,在國內各地舉辦的《父母規》公益萬里行活動就達上千場,培育的講師就有600多名。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