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幸福社會運動之六-----「君、臣的領導學---『仁與敬』」
2007/06/23 08:36:58瀏覽1409|回應1|推薦9

君就是領導者,臣就是被領導的人。君臣的關係是「君止於仁,臣止於敬」、「君視臣為手足,臣視君為腹心」、「君使臣以禮,臣侍君以忠」,以上所說均為相對位置。

(一)君止於仁

有君就有臣。有領導人,就有被領導者。有被領導者,才有領導人。君處在上位,君最重要的是在對待國民有仁德之心、有寬容大愛的心、有悲天憫人的心,領導各朝臣;擁有為百姓服務的心。君主每天想的是:「如何能夠讓國民安居樂業,給國民快樂幸福,看到國民不快樂、不幸福、不安定,心中比國民還要憂心,還要難過。」這樣為人君主,就是「仁德、愛民」的展現。

1.孟子提出君主要得民心;應以「民為中心」、「民為邦本」、「施行仁政」的治國基礎。將百姓放置於心中第一順位,並以百姓為國家的磐石,一切的治國理念,都只有立在這一根基上「愛民、利民」,其理念才能穩固、才能獲得百姓的擁戴,並且施行仁德之政。

2.孟子對君主行仁德之政的說法:

1推廣恩德:君主以德服人,愛護人民,受老百姓擁戴,因而可以得民心統一天下。

2善待長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因為君主有敬老護幼的心,又能推己及人,把愛自己親人的心推廣到愛別人、愛護人民上去,令人民安居樂業,這樣必定會獲得人民擁戴和支持,這樣治理天下,便好像在掌上運轉丸珠一般容易了。

3順序推行:為人君要治理好國家,必先從家庭做起,以身作則,先做自己妻子的榜樣,然後做兄弟的榜樣,逐步把自己的作為推廣開去,才是治國之道。

3.孟子認為君主應提出愛民、護民的具體措施及實行方法。要擬定正確的方針安定人心,讓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幸福美滿的措施,並且保護百姓不在恐懼不安的狀態下。所以君主提出的治國政策,要以全民為考量,而非只是為了本身利益或鞏固政權。

4.孟子認為君主要得臣服

1以德服人:君主應該修身養性,加強仁義道德修養,弘揚人性中光明的品德。君主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所以君主先重視自己的品德精神上的洗禮,品德上的修煉。

2進賢必慎,用賢必信、尊賢使能:君主用賢士,必先注意賢士的品德修養,是否有君子立身處事的基本內涵。君主才能任用這個賢士,並能夠知道賢士專才,放置在適當的職位。

3以規矩成方圓,秉公處理:君主與朝臣應明定規範,成為君臣之間應該遵循的倫理道德準則,共同建立與制訂成為和諧融洽的上、下關係,並認清自我轉化與管理的問題,自我轉化是本,管理是末。這關係君臣都要嚴格遵守,若有違背秉公處理。

(二)臣止於敬

為人臣子的知道時與位,最重要的是敬重君主。忠於國家、人民及職守,並以仁義之道輔佐君主建功立業。同時也要重視個人的品性修養。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d2d2d2d2002&aid=1043743

 回應文章

中華孔孟協會林文傑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關於名嘴教授上政論電視一事
2008/05/01 10:35

教授上電視是件好事,但是若以為人師表的標竿與模範的本質內涵去上電視,以身作則的與他人分享,相信會讓社會大眾歡迎。

反之;只為個人利益,並且違背了『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的基軸,只是表達其所謂的「言論自由」似乎太遷強了。須知「言論自由」的內涵;不是百無禁忌的無規範。


「向孔孟學習」拾回人間的倫理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