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轉個念頭,人生會更美好
2011/09/19 10:18:09瀏覽1088|回應0|推薦0

轉個彎,人生風景大不同

人生充滿想不到的安排,個人的一個轉念,整個世界都不一樣了。人生最大的麻煩就是自己,而情緒又像天氣,它的變化也有春夏秋冬之分。人們要及時處理自己的情緒,不要讓它停滯、塞住,否則,憂鬱症、癌症等各種疾病就會隨之而來。

改變,不在於改變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而是發展自己的力量;一個沒有正面力量的人,永遠都是悲觀故事裡的主人翁。如果你此時的際遇讓你覺得自己的人生是一場悲劇,並且認為自己老是被命運愚弄,請停止埋怨,馬上去檢查自己的“信念”。再如果,你依然堅信自己的信念沒有問題並繼續怪罪于命運,悉隨尊便,不過,你要做好心理準備,因為你將為自己的生命付出更大的代價......

很多成人會因為害怕情緒而不敢把其表達出來,例如為保住飯碗而不敢向主管說NO,自己長期保持兩個面孔,即內在的臉和外在的臉。其實人的本性是很善良的,人都有同情心,人們要做自己情緒的主人,如果任其主宰自己,就會感覺永遠不開心,給予自己正念的鼓勵尤為重要。其實阻礙人們的最大問題是自己,特別是自己的想法。

人生功課,懂得轉個念頭,換個角度想問題,就會看到不同的風景,就會絕處逢生。

本文內容取自:陳嘉珍心靈講座

有力量的信念,來自內心的喜悅。

我們一直都相信,那些根深蒂固的植入我們腦海裡的信念,就是事實。這些我們堅信的事實不斷製造了很多負面的情緒,它還箝制了我們創造美好的未來的動力。其實,你有否思考過,自己是否對從小到大被灌輸的觀念過度解釋,又或與你的個性有衝突呢?

從小到大,我們的信念會創造出思想,接著又由思想來製造情緒。從情緒中抽絲剝繭,像剝洋蔥似的一層接一層退到心臟去,就不難看到引起情緒的源頭了。台灣財團法人新時代賽斯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陳嘉珍解說,其實,我們對某些事情產生負面的情緒,真正的原因是先有既定的看法,“這些看法是從小到大在學習的過程中接觸到來自父母、朋友、環境和社會的道德觀念,我們不斷的被灌輸、被暗示、教導和學習小時後得來的信念,慢慢的,這些信念在成長過程中行成了為人態度、觀念、做法,甚至成為個性的一部份,進而衍生很多箝制自己的想法。”

想法和信念的不同之處在於,信念是我們從小就已經被灌輸進腦海的基本“觀念”,這些觀念會讓我們在看待事情時,有很多“想法”跑出來。比如說,我們從小就被灌輸“助人為快樂之本”,因此,只要有人尋求幫助就會很努力,即使超越能力範圍也會竭盡所能去幫助他人,你根深蒂固的信念認為,幫助人是快樂的事,你不曾質疑這句話,在助人者的身分上超越了自己所能負荷卻不敢不幫,結果導致自己很累,進而產生不開心、憤怒的情緒。

當我們相信的東西帶來不好的感受時,就應該覺察到自己的信念有問題。然而,問題是我們常常只看到自己不愉快的感受,卻不知道真正隱藏在感受背後的源頭。我們可以從負面的情緒來探索自己的想法,然後改變想法。轉念了,情緒就會跟著轉變。

陳嘉珍解說,助人為快樂之本這句話是對的,這種行為和態度也是好的,只是,個人給了它甚麼定義和看法?過度要求自己符合這句話的標準?過度解讀此話會影響自己,認為只要自己不幫助別人就是做得不夠好,因而產生很多自我批判的想法,這就是我們產生很多負面情緒的原因,但我們卻很難看到真正產生情緒的原因,是我們的信念出了問題。

助人為快樂之本不是沒有條件的,不是完全無限制供應的。首先要衡量自己的能力和感受,以及是否願意無條件幫助人,如果幫助人超過了自己的負荷和心意還勉強自己去幫助別人,後果不見得好。你還要以尊重自己的感受為主,很多人擔心尊重自己的感覺會變得自私,但根據她個人接觸過的輔導個案經驗發現,人若不先自私,絕對沒有辦法無私的幫助別人;你若沒有對自己好一點,就沒有能力去幫助別人。

很多人不快樂,是因為要求自己做超過能力的事情。身體的結果反應心理狀態、情緒和感受,情緒和感受堵住了,能量跟著被堵塞,內在的慾望和情感也會被阻塞,這也是行成腫瘤的原因。

痛苦來臨時,要探索信念。

信念創造思想,思想創造情緒,思想和情緒由內而外創造了我們人生所有實況。她繼續分享說,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是男主外,女主內,人們一旦認同這是理所當然的事就不會去檢查自己的信念。

社會在教育兩性角色的觀念上是沒有平等的,按照社會在兩性角色的分配上是男主外,女主內,所以職業婦女下班後還要打理家務事,造成女人有很大壓力。陳嘉珍說,很多女性疾病,是與女人在對待女性角色上過于認真和負責有很大的關係。這同時也是信念出問題,信念來自社會很強烈的道德價值觀,社會一直告訴我們說女人要三從四德,女人要盡守本分當好媽媽、好太太,如果一個女人認同這想法,就會勉強地把自己放置在規範裡面。

不做一個三從四德的女人不代表反傳統,女人要打開束縛女人角色的枷鎖,不要把反傳統想像得那麼嚴重。改變,不是在於改變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而是先去發展出自己的力量。

如果被理所當然的想法箝制而沒有想過要去改變,心理就會不平衡,痛苦就會產生,很多女人會因此得乳癌,或罹患大大小小的女性疾病。

當然,這不是絕對的,如果妳的個性並不抗拒男主外,女主內這傳統的兩性角色分配,就不會在做一個好媽媽、好太太和好媳婦的角色上產生不愉快的感受,那女性的疾病也不會纏上你。

從小學來的道德觀念沒有絕對的對或錯,而是我們要如何把這觀念運用在我們的生活裡。假如信念和行為沒有產生衝突、矛盾和痛苦,就不會是問題了。因此,價值觀好或壞,是因人而異的。

沒有做自我信念的覺察,很難發現自己一直受到這些根深蒂固的信念的影響。痛苦的事件發生包括身體疾病,家庭紛爭等,都是引導你發現自己不快樂的原因。

力量,來自內心的喜悅。

怎樣的力量才算是強而有力的?陳嘉珍老師笑說,如果你相信的事情會帶來喜悅和幸福的感覺,那,你的信念就是有力量的,而真正的喜悅感是平安的,沒有恐懼的。

她以婚姻為例,兩夫妻在做離婚的決定時,往往把小孩當藉口。很多人說自己忍氣吞聲不離婚,都是為了孩子好。然而,小孩活在吵吵鬧鬧的、忍耐的婚姻裡不會幸福。其實,很多人不敢離婚,因為不知道要怎樣獨立生活,是因為害怕孤單,因此即使兩個人在一起過的是爭吵的婚姻生活也害怕去改變目前糟糕的情況。在她的臨床經驗上,很多孩子面對父母的婚姻問題,是情願父母離婚的。

不離婚,也有人是為了認命,即使活得不快樂,也讓是日子過一天算一天。她說,“婚姻的意義不是找一個伴,而是透過另一半來幫助自己成長,協助對方成為他自己。只有親密關係在摩擦時會產生很大的痛苦,你會透過這樣的線索來認識自己。”

中國人說的“得失”,是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婚姻裡出現外遇一定帶來痛苦嗎?說不定,這際遇反而讓你找到自己的力量,找到自己想過的人生,一個人走著走著,日子或許就會越來越光明。很多人不敢改變,因為小看自己的能力。破裂的婚姻並非只帶來傷害,傷害同時還會帶來成長和機會。換個角度看,它也會帶來生命的動力。

陳嘉珍敘述自己到洛杉磯去上課時,人人在看一個單親媽媽都認為她過得苦,但她孩子18歲就當上日商公司的總經理,母女之間的互動也沒有因為單親而不好;好或不好,不在於有沒有完整的家庭,而是父母親的心態和教育的觀念。

頭腦天生愛製造問題。

人有個習性,在轉念或改變之前,會先掉入負面的想法裡。陳嘉珍笑說,人的頭腦天生是製造問題的。人類開始發展文明時要面對大環境的挑戰,所以隨時都在備戰狀態。發展至今,社會已沒有原始時代的危機,不再住在洞穴力的人類已經不用擔心隨時會被跑到洞穴來野獸侵略,但,防備心仍然還在。

防備的心態有兩種意義,可能會受到威脅的防備能讓我們存活下去,可是,這種恐懼也來自於對未知的擔憂。我們不知道將來會發生甚麼事,但卻會有很多擔憂的想法。為甚麼人們對未知不抱正面的想法呢?

她輕嘆道,「人類的恐懼心態,是在文明發展中被發展出來的。人想鞏固自己的財富和生活,即使在沒有威脅的環境下生活,那種根深蒂固的“要捍衛自己的安全感”的念頭依然還在。包括相信唯有鞏固自己的物質才會有好生活。可是,人類常常忘記“人生無常”。」

最原先的恐懼感是很重要的防備工具,它可以保護人類生存下去,但,當文明發展得越來越好時,防備心並沒有轉變;人類並沒有因為得到越來越多而越有安全感,反而更加不安,因為怕失去。這種心態是有人類以來就已存在。

其實,無常比未來先到。所謂的無常,就是改變,變化;變化又怎麼可能只會變壞而不是變好呢?變化是充滿無數的可能性,但心裡沒有安全感的人,始終把變化想像成是越變越壞。

信念創造實相,悲觀的人就會創造出可悲的實相,換句話說,如果你有充滿希望的想法,就會創造美好的未來。一念一世界,你的信念,就是如你所願的未來。

我的信念是不是癡心妄想呢?陳嘉珍她笑說,癡心妄想本身就是一個信念。你會這樣看自己的想法,因為你認為自己不夠好,你沒有價值,你不相信自己值得擁有好的東西,於是就叫自己不要癡心妄想。有這種想法的人,很可能是從小到大都活在被批判的世界裡。

陳嘉珍還以家長管教孩子為例說,當家長罵孩子時,十有八九是他們自己在出氣,其實家長內心很關心愛護自己的小孩,可是沒法直接表現出來,反而用相反的話取而代之。久而久之,自己離真實感覺越來越遠。有很多質優生患有憂鬱症,孩子能力越強,家長要求越高,孩子和家長之間的磨合就越來越多。反之,一些身障兒的家長因為自己孩子的特殊性,他們總是為了適應孩子而轉變自己,調整心態,心甘情願,毫無索取地以愛心去對待孩子,而這些孩子們又將自己的情緒直接表達給父母,這樣的家長知道孩子需要什麼,他們反而快樂。

一個小孩從小就沒有被鼓勵好,長大後會是非常沒有價值感的人。當你對自己的信念突然跑出“別癡心妄想”的念頭,其實,你內在的無價值感就跑出來,進而產生無限的限制、標準和看法來否定自己的未來和理想。

人是有無窮的潛能的,你現在的身分角色,只是一小部分的自己。一些生命的突變,會讓你發覺,原來,我不只是我。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ystar9608&aid=5653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