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1/10 03:39:35瀏覽679|回應0|推薦0 | |
台灣領導讀書會 (513 小組) 主持: 江連居(0933967481) 簡明芳(0989-668-515) 與談人 :黃智華文化局副座(0955239-139) 林副總 (0952-129-888) 時間 : 下週四 11/14 (四),18:15~20:45 雙週四 地點 : 陽光番茄館南京東路3段109巷1號 (華航西行或天海旅行社右轉再右轉,第一個巷子) 題目: 朱熹與 513. 凡是台灣導遊協會 入會會員, 當晚由協會請客! (歡迎入會) 以後讀書會8折, 麵飯等 80~130元. [ 領隊協會每周四下午2~4點上課, 4~6點為天海旅行社 IN/OUT Bound 上課時間. 6:15~08:45 台灣領導讀書會 (513 小組)] 歡迎報名 ! 請貼於下, 限額 40名 ! ================= 簡明芳:親愛的朋友,今生有緣同遊武夷山,但願能透過讀書會活動與您再續前緣,11/16開始,每兩週週四晚上6~8PM,歡迎大家來參加讀書會,第一次的主題暫訂為「朱熹與武夷山」,一定要來哦! =>請大家向簡老師 在此打卡 !(報名) 建議: 可以此為基本導讀版.(多少人建華會印多少份) 1.朱熹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C%B1%E7%86%B9 2.武夷山 (自看不印)http://baike.baidu.com/subview/20069/5045383.htm ==== 朱熹[編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朱熹 //zh.wikipedia.org/wiki/File:Zhu_xi.jpg 朱子畫像 中國哲學 古代哲學 出生 1130年10月22日 福建尤溪縣鄭氏草堂 逝世 1200年4月23日(69歲) 福 建建陽考亭滄州精舍 學派 儒學理學學派 主要領域 哲學、自然科學、道學 著名思想 存天理、滅人慾 受影響於 孔子、孟子、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 施影響於 王陽明、李滉、王夫之、林羅山、藤原惺窩、李約瑟、錢穆、杜維明等 朱熹(1130年-1200年),江南東路徽州婺源人。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滄州病叟、雲谷老人,諡文,又稱朱文公。南宋理學家,理學集大成者,尊稱朱子。 朱熹是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在中國,有專家認為他確立了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1]。家境窮困,自小聰穎,弱冠及第,中紹興十八年進士,歷高孝光寧四朝。 於建陽雲谷結草堂名「晦庵」,在此講學,世稱「考亭學派」,亦稱考亭先生。承北宋周敦頤與二程學說,創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學風,稱為理學。 其著作甚多,輯定《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四書作為教本。 目錄 [隱藏] •1 生平事蹟 •2 朱學影響◦2.1 大成理學 ◦2.2 自然科學 •3 道學◦3.1 官方哲學 •4 評價 •5 書法成就◦5.1 作品真跡 ◦5.2 書法風格 •6 主要著作 •7 注釋 •8 研究書目 •9 相關項目 生平事蹟[編輯] 儒 家 Confucius Tang Dynasty.jpg 儒學理論 仁 義 禮 知 信 天命 良知 天理 心性 中庸 誠敬 三綱 四端 五常 五倫 七情六慾 八德 忠恕 孝悌 廉恥 名節 名教 禮樂 宗法 井田 格物致知 內聖外王 教化 和諧 大同 道統 聖賢 君子 小人 經權 文質 仁政 王道 儒門人物 堯 舜 禹 商湯 周文王 周武王 周公 孔子 孟子 四配 復聖顏回 宗聖曾子 述聖子思 亞聖孟子 十二哲 閔損 冉雍 端木賜 仲由 卜商 有若 冉耕 宰予 冉求 言偃 顓孫師 朱熹 古代儒者 中國 董仲舒 何邵公 文中子 邵康節 周敦頤 張載 程頤 程顥 朱熹 陸九淵 薛瑄 呂坤 曹端 王陽明 羅欽順 王夫之 顧炎武 黃宗羲 顏元 方苞 段玉裁 曾國藩 俞樾 吳汝綸 日本 桂庵玄樹 南村梅軒 藤原惺窩 林羅山 木下順庵 新井白石 室鳩巢 雨森芳洲 祇園南海 石田梅岩 山下龍二 加地伸行 朝鮮 王仁 崔致遠 薛聰 白頤正 安珦 禹倬 權簿 李齊賢 李穡 鄭夢周 鄭道傳 權近 李崇仁 吉再 徐敬德 趙光祖 李彥迪 李退溪 李栗谷 越南 朱文安 黎括 阮廌 阮秉謙 黎貴惇 潘廷逢 張定 琉 球 程順則 向象賢 蔡溫 儒家經書 六經 五經 九經 四書 十三經 周易 尚書 詩經 周禮 儀禮 禮記 春秋 左傳 公羊傳 穀梁傳 孝經 論語 爾雅 孟子 大學 中庸 十三經註疏 四書章句集注 古典儒學 中國儒學 經學 程朱理學 陸王心學 實學 樸學 日本儒學 明經道 紀傳道 薩南學派 海南學派 聖學 古義學 古文獻學 水戶學 石門心學 朝鮮儒學 退溪學派 畿湖學派 越南儒學 琉球儒學 當代儒學 學者 熊十力 梁漱溟 馬一浮 唐君毅 牟宗三 方東美 徐復觀 張君勱 蔣慶 杜維明 成中英 劉述先 蔡仁厚 學派 新儒家 孔教運動 學衡派 波士頓學派 相關事項 六藝 諸子百家 孔子弟子 綱常 儒教 書院 孔廟 祠堂 宗族 衍聖公 科舉 國子監 五經博士 批林批孔 儒家文化圈 •檢 •論 •編 廬山白鹿洞書院的紫陽書院 朱熹系茶院府君九世孫[2]。 原籍徽州婺源縣(今中國江西婺源縣),宋建炎四年庚戌(1130年)九月十五日午時誕生於福建尤溪縣的鄭氏草堂(即「南溪書院」)。 五歲入小學,誦《孝經》[3],十八歲舉建州鄉貢,十九歲登王佐榜進士,紹興五年十月以煥章閣待制兼侍講[4],紹興二十年(1149年)春,回鄉省墓,並贖回質田百畝,充作茶院朱氏的祭田[5],二十二歲授左迪功郎,初任泉州同安縣主簿,為官四十八年中,先後任地方官九年,到朝廷任侍講官四十天,官至直寶文閣待制,封婺源開國男,食邑三百戶,兼秘閣修撰等職。生三子:朱塾、朱野、朱在;女五人。 慶元六年庚申(1200年)三月初九午時病逝於建陽考亭之滄州精舍,壽七十一歲。嘉定二年詔賜諡曰「文」(稱文公),累贈太師,追封信國公,後改徽國公,從祀孔子廟。 明朝通稱先儒朱子,崇禎十五年因詔位居七十二子之下,漢唐諸儒之前,特稱大賢朱子,清康熙五十一年詔升大成殿配享位列孔門十哲之次。 朱熹曾在嶽麓書院講學,使書院被譽為「瀟湘洙泗」;他也重建了白鹿洞書院,邀請了呂祖謙、陸九淵等學者講學。朱熹把《大學》重新整理,認為「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6] 將《論語》跟《孟子》,以及《禮記》一書中的兩篇《大學》、《中庸》,合訂為一部書,定名《四書》。《四書》遂與《五經》合稱為《四書五經》,宋朝以後《四書》的地位逐漸超越傳統儒家的《五經》[7]。 朱熹發揚《大學》中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成為後世學者必宗的追求。明代學者薛瑄說: 「自考亭以還,斯道已大明,無煩著作,直須躬行耳。 」清代理學家陸隴其更以朱熹的是非為是非,認為「宗朱子者為正學,不宗朱子者即非正學。……今有不宗朱子之學者,亦當絕其道,勿使並進」。 不過,即使朱熹在學術上被提升到如此崇高的地位,在野史裡他也有一些令人非議的事蹟。 ***朱熹相信風水的「山環水抱」、「藏風聚氣」之說[8],他還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卜其宅兆,卜其地之美惡。地之美則神靈安,其子孫盛。」朱熹的學生蔡元定,亦精於風水,二人常相互討論。朱熹父親的墳墓曾三次遷移,其母墳(葬於寒泉嶺,稱「仰天湖穴」)、妻墳、長子朱塾墳(葬於大同山,稱「龍湖穴」),自己的墳地(朱熹及其夫人合葬於黃坑九峰山,稱「風吹羅帶穴」),都是他自己親自選的[9]。 洪邁《夷堅志》中描述,他在任提舉浙東刑獄的時候,與當時的台州知州,也是著名學者唐仲友起了糾紛,雙方並且上奏朝廷互控。朱熹後來得知唐仲友相當欣賞當時江南一帶著名的營妓嚴蕊後,就把嚴蕊抓起來,試圖屈打成招,羅織對唐仲友不利的口供,不料嚴蕊寧死不屈,朱熹莫可奈何。這件事因為鬧得很大,使得後來朱熹和唐仲友雙雙去職。更 有野史《二刻拍案驚奇》認為朱熹是為了爭奪嚴蕊不成才扯出這些風波的,這是反理學的表現。而根據今天學者束景南教授則認為唐仲友確乎有貪污罪行,《夷堅志》中的情節很多是虛構的,但仍未有足夠證據證明嚴蕊之事純屬虛構。 ***事實上朱熹本人在訟案上,實有極大偏見,他給皇帝上奏書說:「凡有獄訟,必先論其尊卑、上下、長幼、親疏之分,而後聽其曲直之辭。凡以下犯上,以卑凌尊者,雖直不右;其不直者,罪加凡人之坐。」[10] 以下犯上,以卑凌尊者,是朱熹本人難以理解的,戴震稱此為「以理殺人」[11]。 朱熹所撰的史學著作不多,朱熹及其門人趙師淵編著《資治通鑑綱目》,共59卷。本書不能算是偉大的歷史著作,因為朱熹不過是修訂了司馬光的正統觀,加入了濃厚的道德信念和解釋,不承認王莽政權,於三國尊蜀為正統。全書以綱目為體,創造了一種新的史書體裁,但是他並沒有做原始材料的收集與裁定,所以連一般歷史家所作的初步工作也沒有[12][13]。 朱熹的母親為歙縣縣城人,父親朱松曾在歙縣城南紫陽山老子祠讀書,入閩任政和縣尉自署「紫陽書堂」,以「紫陽」各其居,朱熹亦題名其書房為「紫陽書房」。學者因而稱朱熹為「紫陽先生」,稱其學派為「紫陽學派」。[14] 姑蘓筆記有載曾孫朱浚,賈似道柄國時,每有劄子稟事,必稱浚萬拜,時人譏刺「朱萬拜」。後元兵攻入建寜,朱浚被執不降,曰:「豈有晦翁孫而失節者乎?」遂自殺。 朱學影響[編輯] 大成理學[編輯] 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朱熹銅像 ***朱熹為官僅十餘年,從事教學五十餘年。他考場得意甚早,壽命又長,因此能一生專心儒學,致力於辦書院、講學,如其主江西南康軍時,修復白鹿洞書院,且為之擬訂《白鹿洞書院教條》。朱熹瞭解教育對思想普及的效力,故能成為程顥、程頤之後儒學的重要人物。在經學、史學、文學乃至自然科學的訓詁考證、注釋整理上都有較大成就。朱熹哲學發展了程頤等人的思想,集理學之大成,建立唯心論的理氣二元論體系。認為「理」、「氣」不相離,但「理在先,氣在後」,「理」是物質世界的基礎和根源。 朱熹晚年受到韓侂胄排斥,以為「朱熹迂腐,不識時務,不宜再用」,宋寧宗慶元二年(1196年)監察御史沈繼祖彈劾朱熹:「又誘引尼姑二人以為寵妾,每之官則與偕行,謂其能修身,可乎?冢婦不夫而自孕,諸子盜牛而宰殺之,謂其能齊家,可乎?」[15],慶元四年(1198年)其學說被視為「偽學」,遭到禁止,規定凡是「偽學」中人,一律不能做官[16]。 * **後來,朱熹理學成為官方哲學,元代恢復科舉後,朱學被定為科場程式;在明清兩代被列為儒學正宗[17]。在中國儒學史上,朱熹理學的作用和影響力僅次於孔子。朱理學傳到了朝鮮,再傳入日本,德川幕府初期,藤原惺窩就桂庵玄樹弟子文之玄昌學朱子學,頗有成就。黃榦《朱子行狀》曰:「紹道統、立人極,為萬世宗師。」 錢穆尊崇朱子,始終如一,晚年撰百萬言《朱子新學案》,開宗明義即謂:「在中國歷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兩人皆在中國學術思想史及中國文化史上,發出莫大聲光,留下莫大影響。瞻觀全史,恐無第三人可與倫比。」[18] ***朱子從伊川(程頤)對理的說明而肯定「性即理」的理論,「伊川性即理也,自孔孟後無人見得到此,亦是從古無人敢如此道。」[19]「性者,人所受之天理」[20]「性只是理,萬理之總名。此理亦只是天地間公共之理,稟得來便為我所有。」[21]《中庸》說「天命之謂性」。人性來自天命,朱熹以為天命是自然的天理,人依天理,生而有此人性。人性乃是天地之理賦於人, ***在天原間稱為理,人所稟受的理稱為性。朱子亦有不同意伊川意見,「伊川說《易》亦有不分曉處甚多。如『益之,用凶事』,說作凶荒之『凶』,直指剌史郡守而言。在當時未見有這守令,恐難以此說。」 自然科學[編輯] ***胡道靜先生稱,「朱熹是歷史上一位有相當成就的自然科學家。」李約瑟對朱熹在自然科學方面的工作和成就也相當肯定的。他說:「朱熹是一位深入觀察各種自然現象的人。」並對朱熹在解釋雪花何以呈六角形時將雪花與太陰玄精石的比較予以高度評價,稱之「預示了後來播雲技術的發展」。李約瑟還認為「朱熹是第一個辨認出化石的人」,比西方早出四百多年。[22] ***即便如此,缺乏數學訓練的朱熹正如黃仁宇所言:「如是理學家或道學家所談及的很多事物(抽象之事與具體之物混為一談),只能美術化的彼此印證,不能用數目字證明。」「其結果則有如李約瑟之所說,朱熹在沒有產生一個牛頓型的宇宙觀之前,先已產生了一個愛因斯坦型的宇宙觀。」[23]許多學者認為中國古代自然觀特別是陰陽五行學說妨礙科學的進步[24]。中國自然哲學家在解釋現象時,往往求助這種自然哲學,例如:電被解釋為,「陰陽相激為電」;地震被認為是「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25][26]。於是經驗主義和神秘主義的極端形式,貫穿整個古代中國科學理論體系。 道學[編輯] ***在朱熹看來,「存天理、滅人慾」是儒學的精髓之所在。他說「聖賢千言萬語,只是教人明天理、滅人慾。」 官方哲學[編輯] 蒙元皇慶二年(1313年)復科舉,詔定以朱熹《四書集注》試士子,朱學定為科場程式。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科舉以朱熹等「傳注為宗」。 康熙宣揚理學「皆明白精確,歸於大中至正」,使得「學者無敢疵議」[27]。康熙五十一年以「朱熹升配大成殿東序為十一哲」,以茲表彰。乾隆五年(1740年)下詔說,程朱之學「得孔孟之心傳……循之則為君子,悖之則為小人;為國家者由之則治,失之則亂,實有裨於化民成俗,修己治人之要。」[28] 評價[編輯] 朱熹像,載於《晩笑堂竹莊畫傳》 清代的朱熹像 朱熹一生,毀譽不一。 ***滿清以後,反理學的態勢一度形成。顏元力反程朱的守靜與虛學,他說:朱子學術不過是「禪宗、訓詁、文字、鄉愿四者集成一種人」「如其闢佛、老,皆所自犯不覺」[29],「率天下入故紙中,耗盡身心氣力,做弱人病人無用人,皆晦庵(朱熹)為之也!」[30], ***又指出:「朱子教人半日靜坐,半日讀書,無異於半日當和尚,半日當漢儒,試問一日十二時辰,哪一刻是堯、舜、周、孔?」又說:「終日兀坐書房中,萎惰人精神,使人筋骨皆疲軟,以至天下無不弱之書生,無不病之書生,生民之禍,未有甚於此者也。」[31] 黃斡為朱熹寫行狀,曾總結曰:「繼往聖將微之緒,啟前賢未發之機,辨諸儒之得失,辟異端之論謬,明天理,正人心,事業之大,又孰有加於此者。「又曰:「自周以來,任傳道之意,得統之正者不過數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後,曾子、子思日繼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後,周、程、張子繼其絕,至先生而始著。」 徐渭在《評朱子論東坡文》中指責朱熹「只是要人說他是個聖人,並無一些破綻,所以做別人者人人不中他意,世間事事不稱他心,無過中比求有過……」 全祖望稱:「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矣。江西之學,浙東永嘉之學,非不岸然,而終不能諱其偏。「[32] ***五四新文化運動激烈批評了程朱理學,認為是封建主義的代表,中國進步的思想障礙。 民間傳說朱熹於福建漳州做知府時,曾下令婦女纏足,並令之纏至極小以為「以絕淫風」[33]。但此說法仍存疑,首先是宋代纏足風氣尚不普及,其次為無文獻證明此事。 明代小說《二刻拍案驚奇》 〈硬勘案大儒爭閒氣 甘受刑俠女著芳名〉篇,稱宋淳熙壬寅(1182年),朱熹於七月十九日至九月,先後六次給宋孝宗皇帝上奏狀,彈劾唐仲友,且逮捕官妓嚴蕊,試圖屈打成招,「兩月之間,一再杖,幾死。」嚴蕊寧死不從,並道:「雖然身為賤妓,有太守有濫,罪不至死,然是非真偽,豈可妄言以誣士大夫!」。後來,事件鬧到皇帝耳裡,認為是「秀才爭閑氣」,吏部尚書鄭丙亦稱朱熹「近世士大夫所謂道學者,欺世盜名,不宜信用」,將朱熹調任,此案轉由岳飛後人岳霖處理,嚴蕊無罪開釋,除籍從良。今人多為此故事存疑。 ***毛澤東讀朱熹《朱子語類》、《四書集注》時批註說:「貫通大本大源」,「聖人通達天地,明貫過去現在未來,洞悉三界現象」。[34] 書法成就[編輯] 朱熹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自幼跟隨父親朱松及武夷三先生劉子翬、劉勉之、胡審習字,嘗學曹孟德書,後攻鍾繇楷書及顏真卿行草,一生臨池不輟,書法造詣精湛,筆墨雄贍,超逸絕倫。自古以來,傳世墨跡,雖是斷簡殘編,都被奉如至寶加以珍藏。又因其思想學說從元代開始已成為中國官方哲學,不但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傳統思想文化,而且還遠播海外,產生巨大的影響。他思想學說的盛名,把其書法藝術的光芒掩卻了。朱熹善行、草,尤善大字,現今傳世作品以行書簡牘為主,大字墨跡很少。 作品真跡[編輯] 朱熹《蓬戶手卷》真跡 宋朱熹蘭亭集序碑 •《蓬戶手卷》國外私人藏,全卷包括三部份:(一)題耑。(二)朱熹行草手102字。(三)宋文天祥、明方孝孺、祝允明、海瑞和唐寅之題跋。 •《周易系辭本義手稿殘卷》日本藏 •《行草書詩札》南京博物院藏 •《奉同張敬夫城南二十詠詩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嚮往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四書注稿》遼寧省博物館藏 •《書翰文稿卷》遼寧省博物館藏 •《論語集注殘稿》日本藏 •《致彥修少府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書易系辭冊》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贈門人彥忠彥孝同榜登第》詩冊 國內私人藏 •《致程允夫書》遼寧省博物館藏 •《賜書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秋深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卜築帖》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書法風格[編輯] 朱熹的書法被譽為「漢魏風骨」及「韻度潤逸」。下筆點畫圓潤,善用中鋒,運轉沉著順暢,入筆藏鋒隱芒,絕無狂躁之跡;結構穩健典雅,行氣連貫,不刻意工整,風格洒脫自然。朱熹是儒家哲學的宗師,書法的字裏行間洋溢著文人的書卷氣,崇尚傳統法度是可以想見的。他主張「字字有法度,方是字」,但又要能「縱容衍裕而氣象超然」。也就是說,書法必要入法而又能出法,筆墨才能表現出自然的意態。[35] 歷代名人對其書法的評價很高,也明顯地披露了他獨特的書風: •明陶宗儀《書史會要》 「朱子繼續道統,優入聖域,而於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即沉著典雅,雖片縑寸楮,人爭珍秘,不啻璠璵圭璧」。 •明王世貞《震澤集》 「晦翁書,筆勢迅疾,曾無意於求工,而尋其點畫波磔,無一不合書家矩矱」。 •陸簡題朱熹《朱子城南唱和詩帖》 「其詞皆衝口而得,字亦縱筆所書,矩度弛張,姿態逸發,雖晉唐諸名家,未易比數」。 •宋文天祥跋朱熹《蓬戶手卷》 「前人論書謂真卿書有忠臣骨,今觀文公之用筆斯言為不謬矣」。 •明祝允明跋朱熹《蓬戶手卷》 「晦昂先生精忠古節,博雅明古,為世之賢,表明千古,然對書法尤為神妙,固平生亦書無幾,故後世見者鮮矣,此卷為黃士司馬藏之久矣,後乃流落於世間,吾昔在教時僅得一見,然未及盡觀以為恨焉,今幸復見於友人齋中,足以與公之筆墨有緣也,用是書此以序其本」。 •明海瑞跋朱熹《蓬戶手卷》 「是書風流韻達,雅緻超群,實乃天然妙品」。 主要著作[編輯] 朱熹《四書集注》,明朝成化十六年吉府刻本,藏於山東博物館 朱熹的學術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響。朱熹的主要哲學著作有《四書集注》、《四書或問》、《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西銘解》、《周易本義》、《易學啟蒙》等。此外有《朱子語類》,是他與弟子們的問答;《近思錄》,是他與呂祖謙共同整理的宋明理學家著作之摘要,作為一本儒學入門書,歷代學子必讀。 朱熹是南宋最著名的理學家,開創了影響深遠的「程朱理學」體系,朱熹著述共有七八十種之多,收入《四庫全書》的有四十部,其中最著名有: •《近思錄》(與呂祖謙合編) •《四書章句集註》 •《詩集傳》 •《通鑑綱目》 •《宋名臣言行錄》 •《楚辭集注》 •《易學啟蒙》[36] •《朱文公家訓》 後人集有《晦庵先生朱文公集》、《朱子語類》。 注釋[編輯] ***新儒學體系。 1.^ 金觀濤著,《興盛與危機》:「朱熹的深刻之處在於,把孔孟置於正宗,同時又把董仲舒陰陽五行觀、王充對董仲舒的目的論的批判,把張載以及周敦頤、二程的觀點,以及佛學高度一元化的哲學和道家的思辨精神,統統加以整理,小心而細緻地構造出內容精深的新儒學體系。儒學世界觀、方法論薄弱的短處被克服了,歷史經過了一千年。萬物起源皆出於理,理生氣,氣生萬物,理又規定了儒家倫理道德的合理性。理學的出現大大鞏固了儒學在中國封建社會中作為指導思想的地位,使佛、道等學說再也不會動搖它了。宋以後七百年間,理學一直被奉為正統,與宗法一體化結構十分適應,封建王朝的控制能力也增強了。」《興盛與危機·第八章:意識形態結構的系統分析》 2.^ 《朱子文集大全類編》卷一《支派源流》:「一世茶院公諱瓌,字古僚,號舜臣,其先吳郡人。唐廣明間,黃巢作亂,避地歙之黃墩。天中佑中,以刺史陶雅命,總卒三千,戍婺源而督其征賦,巡轄浮梁、德、興、祁門四縣,民賴以安,因家婺源,是為婺源朱氏始祖。」 3.^ 真德秀《西山讀書記》卷三十一錄李方子《紫陽年譜》載,「先生幼有異稟,五歲入小學,始誦《孝經》,即了其大義,書八字於其上曰:『若不如此,便不成人。』間從群兒嬉遊,獨以沙列八卦象,詳觀側玩。又嘗指日問於吏部曰:『日何所附?』曰:『附於天』。又問:『天何所附?』吏部奇之。」 4.^ 《南宋館閣續錄》卷九《官聯》三:「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人。紹興十八年王佐榜同進士出身,治《易》。五年十月以煥章閣待制兼侍講。」 5.^ 王懋竑纂訂,《朱子年譜》,卷一 6.^ 這樣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是玄學的、主觀的武斷。李敖因此批判:「此公的頭腦,實在有大多的歧途,但他又給後代中國人的頭腦輸入太多的錯路,這真是不幸。」(《要把金針度與人》) 7.^ 朱熹認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又說「《四子》,《六經》之階梯」。元仁宗延祐二年時確定以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爲科試范疇,從此以後中國的科舉考試便在《四書集注》的範圍內出題。虞集稱將朱學「定為國是」使「學者尊信,無敢疑貳。」(虞集《道園學古錄》卷39〈跋濟寧李璋所刻《九 經》、《四書》〉)明成祖敕胡廣纂修《四書大全》、《性理大全》,主攻朱子之學。《明史》卷70〈選舉志.二〉載:明初「頒科舉定式,初場試《四書》義三道,經義四道。《四書》主朱子《集注》,《易》主程《傳》、朱子《本義》,《書》主蔡氏《傳》及古註疏,《詩》主朱子《集傳》……」。《經義考》稱四書如「日星麗天,萬象昭著」。陳確〈與黃太沖書〉云:「惟是世儒習氣,敢於誣孔、孟,必不敢倍程、朱」。 8.^ 曾國藩:《道光二十九年三月廿一日與諸弟書》,鐘叔河編《曾國藩往來家書全編》 9.^ 福建蔡爐「螺螄吐肉穴居肉」 10.^ 《戊申延和奏札一》 11.^ 《與某書》,《戴震全書》卷六,黃山書社1995年版,第496頁。 12.^ 章太炎:《史學略說》 13.^ 瞿佑:《資治通鑒綱目集覽鐫誤》 14.^ 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 15.^ 朱熹上表謝罪:「草茅賤士,章句腐儒,唯知偽學之傳,豈適明時之用。」(《朱文公集》卷八五) 16.^ 《宋史·韓侂胄傳》 ***17.^ 顧炎武《日知錄》卷18〈科場禁約〉條引馮琦於萬曆三十三年上書云:「惟國家以經術取士,自《五經》、《四書》、《廿一史》、《通鑑》、《性理》諸書而外,不列於學宮。而經書傳注,又以宋儒(即理學家)所訂者為準。此即古人『罷黜百家,獨尊孔氏』之旨。」 18.^ 〈錢穆論清學史述評〉,汪榮祖,《史學九章》 19.^ 《朱子語類》,卷59 20.^ 《朱子語類》,卷5 21.^ 《朱子語類》,卷8 22.^ 《李約瑟文集》 23.^ 《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 24.^ 葉曉青:《中國傳統自然觀與近代科學》,自然辯證法通訊編:《科學傳統與文化》,第159—161頁。 25.^ 林文照:《近代科學為什麼沒有在中國產生》,第87頁。 26.^ 當代科學哲學研究中,越來越多的科學哲學家,傾向於把理論是否具有清晰的邏輯結構和可糾錯性,當作科學整體觀的主要特徵,即科學與偽科學的劃界。見金觀濤著,「興盛與危機」,頁424。 27.^ 《清聖祖實錄》卷二四九 28.^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二八 29.^ 「習齋記餘」卷三「寄桐鄉錢生曉城書」 30.^ 《朱子語類評》 31.^ 《習齋先生言行錄》卷下;《存學編》卷1 32.^ 《宋元學案.晦翁學案》 33.^ 《中國文明的祕密檔案》,李陽泉著 3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澤東早期文稿》編輯組. 《毛泽东早期文稿》. 湖南長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8-11-1: 第8587頁. ISBN 9787543855113 (簡體中文). 35.^ 朱熹書法藝術思想簡論 36.^ 蔡元定的學生翁易在宋理宗淳祐七年(1247年)記載道: 「晦庵疏釋《四書》,因先生(蔡元定)論辨有所啟發者非一。……六經、《語》、《孟》、《學》、《庸》之書,先生與之討論講貫則並馳其功焉。《易學啟蒙》一書,先生研精覃思,屢年而後就,晦庵復刪潤之,始克成書。」(《蔡氏九儒書》卷首《蔡氏諸儒行實》) 研究書目[編輯] •(加)秦家懿著,曹劍波等譯.《朱熹的宗教思想》.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 •陳榮捷.《朱子新探索》.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 •(韓)金永植著,潘文國譯.《朱熹的自然哲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束景南.《朱子大傳》,上海:商務印書館,2003;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 •Hoyt C. Tillman(田浩).《朱熹的思維世界》.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束景南.《朱熹年譜長編》(二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束景南.《朱熹佚文輯考》,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陳榮捷.《朱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 相關項目[編輯] 維基文庫中該作者的作品: 朱熹 維基語錄上的相關摘錄:朱熹 •儒學 •理學 •閩學 •周敦頤 •鵝湖之會 •湖湘文化 •嶽麓書院 •白鹿洞書院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朱熹&oldid=29147376」 10 個分類:•1130年出生 •1200年逝世 •宋朝政治人物 •紹興十八年戊辰科進士 •宋朝理學家 •尤溪人 •婺源人 •朱姓 •儒家思想 •諡文
白鹿洞書院 白 鹿 洞 書 院 學 規 朱 熹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 堯、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學者學此而已。 而其所以學之序,亦有五焉,其別如左:博學之。審問之。謹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右為學之序。、問、思、辨四者,所以窮理也。 夫篤行之事,則自修身以 至於處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別如左: 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慾。遷善改過。右修身之要。 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右處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右接物之道。 熹竊觀古昔聖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後推以及人, 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也。今人之為學者,則既反是矣。然 聖賢所以教人之法,具存於經,有志之士,固當熟讀、深思而問、辨之。苟知其理之當 然,而責其身以必然,則夫規矩禁防之具,豈待他人設之而後有所持循哉?近世於學有 規,其待學者為已淺矣。而其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故今不復以施於此堂,而特取 凡聖賢所以教人為學之大端,條列如右,而揭之楣間。諸君其相與講明遵守,而責之於 身焉,則夫思慮云為之際,其所以戒謹而恐懼者,必有嚴於彼者矣。其有不然,而或出 於此言之所棄,則彼所謂規者,必將取之,固不得而略也。諸君其亦念之哉! ========= 理學又一派代表人物陸九淵從金溪來訪白鹿洞書院,在朱熹的盛邀之下,登臺講學。陸九淵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令在場的學生和客人熱淚盈眶,在朱熹的要求下,陸九淵將這段演講內容寫下,被刻在石碑上。 ========= 15:13 林傳印 理學又一派代表人物陸九淵從金溪來訪白鹿洞書院,在朱熹的盛邀之下,登臺講學。陸九淵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令在場的學生和客人熱淚盈眶,在朱熹的要求下,陸九淵將這段演講內容寫下,被刻在石碑上。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