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格陵蘭冰原表層97%融化 / 北京61年最強雨災 37亡190萬人受災
2012/07/26 08:54:26瀏覽253|回應0|推薦1

格陵蘭冰原表層 97%融化

  • 2012-07-26 00:52
  • 中國時報
  • 科學家表示,北歐格陵蘭 (Greenland) 7 月發生反常融化情況,覆蓋這座島嶼表面的浩大冰蓋,幾乎每個部分在 4 天內都突然開始融化。科學家仍無法確定,此一反常融化是由全球暖化引起,還是自然現象。

《星島日報》報導,即使格陵蘭最寒冷的地方也有融化跡象,紀錄顯示,上次出現這種現象是在 1889 年,這種現象約每 150 年出現一次。

 ▲▼格陵蘭島冰原表面8日(上)約40%融化,12日(右)劇增至約97%。淺粉紅色為「可能融化」,深粉紅為「已融化」。(美聯社)

 ▲▼格陵蘭島冰原表面8日(上)約40%融化,12日(右)劇增至約97%。淺粉紅色為「可能融化」,深粉紅為「已融化」。(美聯社)

 ▲▼格陵蘭島冰原表面8日(上)約40%融化,12日(右)劇增至約97%。淺粉紅色為「可能融化」,深粉紅為「已融化」。(美聯社)

美國太空總署 (NASA) 表示,三枚衛星看到 7 月 8 日起 4 天內的空前融化景觀。厚冰部分大多維持原本模樣,但是不尋常的是,廣泛地區出現融化。太空總署說,融化地區從 7 月 8 日的約 40% ,劇增至 4 天后的 97% 。截至目前,衛星過去 30 年來所看到的最廣泛融化比例,約是 55% 。

太空總署的專家在分析印度太空研究組織 Oceansat-2 衛星的數據時,注意到 7 月 12 日格陵蘭表面大部分地區似乎都在融化。「上次出現這種現象是在 1889 年,這次來得正是時候,但是如果未來幾年仍觀察到這樣的融化現象,那就令人擔憂了。」

---------------

北京61年最強雨災 37亡190萬人受災 經濟損失近百億元

7 月 21 日午後至 22 日凌晨,北京市遭遇 61 年來最強暴雨,強降雨持續近 16 小時。官方 22 日晚發佈消息稱,截至 22 日 17 時,在北京市境內共發現因暴雨山洪疊加災害死亡 37 人。據初步統計,暴雨導致經濟損失近百億元人民幣。

中新網報導, 7 月 21 日,北京發生暴雨到大暴雨天氣,全市平均降水量達到 170 毫米,為自 1951 年以來有完整氣象記錄最大降水量。其中,最大降雨點房山區河北鎮達到 460 毫米。暴雨引發房山地區山洪暴發,拒馬河上游洪峰下洩。

據悉, 37 名亡者中,溺水死亡 25 人,房屋倒塌致死 6 人,雷擊致死 1 人,觸電死亡 5 人。目前,死者已有 22 人確定身份,其餘 15 人正在確認中。此外,在搶險救災中, 3 名政府工作人員因公犧牲。

最新數據顯示,「7.21」特大暴雨過程導致北京受災面積達 1.6 萬平方公里,受災人口約 190 萬人,其中房山區 80 萬人。北京全市道路、橋樑、水利工程多處受損,民房多處倒塌,幾百輛汽車損失嚴重。據初步統計北京市經濟損失近百億元。

據統計,北京市相關部門參加本次強降雨應對人數為 16 萬餘人。截至 22 日 19 點,北京共轉移群眾 56933 人,其中房山區轉移 20990 人。

北京市防汛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應對本次特大暴雨過程中暴露出一些問題和不足,諸如城市基礎設施還比較薄弱,標準不高;防汛指揮的運行機制上還需要進一步完善;防汛減災知識的普及有待提高;社會動員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等。

北京市下一步將認真做好後續救災和善後工作,將工作重點由搶險轉向救災。盡快恢復交通、通訊、電力、水利等公共設施,使得災區人民盡快正常生產生活;進一步排查險情,防止次生災害、特別是地質次生災害的發生;全面做好災區衛生防疫工作,防止疫病的發生;組織開展災情調查和核查工作,積極開展賑災和自救工作;做好遇難群眾的善後工作。

香港《文匯報》報導, 經過數萬人搶險及各部門日以繼夜努力下,北京的地鐵、公路、鐵路、航空等公共交通昨日已基本恢復正常,以最大限度減少對今 (23) 日 (周一) 上班日的交通壓力。北京市委書記、市長郭金龍直言,這場暴雨顯示出北京城市基礎設施比較薄弱,今後要進一步完善。

暴雨次日,北京晴空萬里,「水漫汽車」的畫面不再。北京市交管局指揮中心昨日稱,市內交通於 22 日上午恢復正常。在 21 日晚交通中斷的立水橋、廣渠門橋等處,積水已全部排空,車輛行駛暢通。但由於京港澳高速 16 公路處積水嚴重,仍在繼續抽水,預計 23 日該高速仍無法通行。

鐵路方面,運營大面積恢復正常,但 22 日有 9 趟由北京始發的列車停運。而此前滯留出港數萬人的首都機場也已全線恢復運行, 22 日計劃補飛 211 個航班而隨著 22 日清晨雨量減弱至停止,運輸蔬菜車輛陸續進入北京蔬菜批發市場。菜市交易高峰雖較平常延後3至4小時,但交易基本正常。

在努力修復搶通下,北京地鐵、公路、鐵路、航空等交通運力已基本恢復,僅有個別線路不正常。據介紹,北京城區各應急排水隊伍共出動搶險人員1.2萬餘人進行道路排水搶險,累計出動道路巡查車輛 510 套,令城市核心區各主要道路的積水在22日6時全面排除。

強暴雨造成的洪水,導致在房山區青龍湖中國少年軍校基地內軍訓的 400 餘名師生受困。 22 日上午,解放軍與消防部門組成突擊隊,冒雨聯合施救,陸續將受困師生向外轉移,沒有人員傷亡。據軍校工作人員透露,前晚洪水來臨後,教師組織學生轉移到較高樓層休息。凌晨 4 點,救援人員推衝鋒舟向校內運送救援物資,並幫助學生脫困。

而在 21 日的滂沱大雨中,派出所所長李方洪帶領民警,手托肩扛,在7小時內共救出 63 名群眾。但他被落入水中的電線擊中,不幸犧牲。他今年 45 歲,曾多次榮立個人三等功與個人嘉獎。此外,密雲先大城子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李建民21日晚在指揮該鎮防汛工作的崗位上因公殉職。

郭金龍在 22 日凌晨 1 時舉行的搶險調度視頻會指出,面對 61 年來最大強降雨,北京市啟動應急預案,全力搶險。他並對燕山分局李方洪所長在救災過程中不幸因公殉職感到痛心。「這場暴雨告訴我們,城市的基礎設施還比較薄弱。在今後工作中,我們要不斷升級應急預案,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動員能力,加大對群眾避災自救知識的宣傳教育普及,有效應對極端自然災害帶來的影響,確保城市平穩有序運行。」 

--------------

 水淹北京城/北京市長下台 官運續亨通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jul/26/today-int4.htm?Slots=BInt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中國北京市廿一日遭遇六十一年來最大暴雨造成嚴重死傷,在新一波豪雨又即將來襲、民眾強烈批評政府基礎建設不力才會釀成重災之際,中共北京市委書記兼北京市長郭金龍廿五日辭去市長職務,引發外界揣測。

郭金龍保黨職 料十八大升政委

分析認為,儘管北京暴雨成災引發空前民怨,但被視為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團派」人馬的郭金龍,辭任首都市長屬正常調動,還可能更上一層樓,與這次暴雨成災無關。

死亡人數遭質疑 網傳逾千死

然而,郭金龍和同時辭職的副市長吉林的名字,現在都成了「微博」封鎖的敏感詞,顯示官方似乎試圖阻止網友的評論,但仍有網友在微博上質疑官方宣稱的死亡人數(三十七人),指責官方試圖掩蓋實際災損。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二十五日開會決定,接受郭金龍和吉林辭去市長、副市長請求,任命市政協主席王安順為北京市代理市長,但報導並未提及郭金龍辭職原因,也未說明是否也將辭中共北京市委書記職務。

中國政治體制是以黨領政,政府機構中,以中共黨職的書記最大,政府首長或主管居次。因此,即使郭金龍辭去市長職務,卻仍擔任市委書記,牢牢掌握北京最高權力。中共北京市委甫於七月初選出郭金龍為新任市委書記,按照中共「黨管幹部」的原則及組織工作慣例,直轄市黨委書記通常會進入中共中央政治局,已是中共中央委員的郭金龍也不例外,應會更上一層樓,順利在今秋中共十八大進入權力核心政治局。

儘管官方迄今仍未更新三十七死的災情數據,但網路上充斥求助找人和發現屍體的訊息。二十五日上午,重災區房山區網友聲稱,親友告知野三坡光霞莊地區死亡人數已達一千人以上,其他村莊尚不知情。二十三日傳出一封據稱是「北京市市民連署」公開信,要求郭金龍辭職。信中說,十幾萬百姓流離失所,「是你過去五年當市長留給北京人的『要面子不要裡子』的一個德政」,卻不見官員反省道歉,只見歌功頌德、賑災秀。

中國洪災蔓延17省

中國十七個省自廿日以來豪雨成災,至今估計造成九十五人死亡、四十五人失蹤,據新華社報導,光重慶市的九個區及縣受災人數就將近三十萬人。

===============

雲南暴雨 3萬人受災2012/7/28 19:24

中國雲南前天降下大雨,傣族自治區西雙版納,甚至在20小時內降下230公釐的大雨,結果造成3萬人受災,還有6萬畝農田被淹沒,損失超過3億新台幣,有人為了逃命冒險涉水,場面相當驚險。

滾滾大水衝垮橋面,儘管大水斷橋的畫面驚險萬分,當地還有居民撐傘在斷橋前看熱鬧,這戶人家沒能在第一時間逃出來,只好等雨小了踩著爛泥逃命,走在後面的媽媽,後面揹著小寶寶,一手撐傘一手用手機跟家人報平安。

這戶人家更是冒險過河,爸爸肩上頂著小孩走在前頭,一家人手牽手一起過河,最後總算有驚無險上岸。另外還有人等積水沒那麼深,才涉水逃命。

大量黃泥水挾帶樹枝,從上游滾滾而下,黃河在山西的這個地區,已經有橋面快要被河水淹沒,為了安全起見,當局立起警告標語,要大家先別過橋。

上游大雨不斷河水暴漲,使得黃河山西段,創下23年來水量最多紀錄,當局已經加強戒備,希望大水在經過黃河河面最窄的龍口,能夠平安無事。(民視新聞吳若望綜合報導)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rrenlin123&aid=6669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