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一名希冀獲得心靈平靜的加州青年背包客踏上印度,當時這段旅程沒有人注目,也沒有人會想到這名青年會是後來開創矽谷傳奇的賈伯斯(Steve Jobs)。
賈伯斯早在1972年就讀俄勒岡州波特蘭的里德學院(Reed College)時,來自中產階級的他對富裕學校生活難以適應。他大量閱讀宗教與哲學書籍,之後下定決心研究、並親自體驗與研究唯心論與存在主義。
為前往印度靈修,賈伯斯1974年於電玩設計商亞泰瑞公司(Atari)工作數月後,19歲的賈伯斯終於如願與里德學院同窗、也是後來首位蘋果公司員工柯特(Daniel Kottke)同赴印度。
據說他曾拜訪位於北方省(Uttar Pradesh)庫馬翁(Kumaon)山上的凱因齊(Kainchi)靜修院,渴望造訪大師尼姆.卡洛里.巴巴(Neem Karoli Baba),可惜大師在他們抵達前已過世。
從印度歸來之後,賈伯斯一直都沒有放棄他的靈性探索。他成為佛教徒,不僅剃度還一度身著傳統印度服飾。在印度這段期間,他自謂「一生中最重要有兩三件事,此為其一」。
他稱印度行為「迷幻經歷」。他甚至表示,他周圍的人若沒有這種跨文化生根的經歷,難以完全和他產生共鳴。
從印度回來後2年,賈伯斯的商業直覺似乎更敏銳,與佛尼亞克(Steve Wozniak)共同創辦蘋果公司(Apple)。
消費者趨勢策略家傑夫.楊(Jeff Yang,譯音)說,蘋果的成功與賈伯斯佛教徒的禪學有很大關係,禪學強調的是「無為的力量」,因此「極簡」是蘋果產品的核心,成就蘋果獨樹一格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