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陸專家:中國筷子文化源遠流長 |
|
|
時間:2011/2/5 13:16 | 撰稿‧編輯:季 平 新聞引據: 中央社 |
|
|
中國人每天吃飯都要用到的筷子,表面上看似乎平淡無奇,不過,大陸專家藍翔說,筷子其實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新華社5日引述上海民間民俗藏筷館館長藍翔的話說,筷子古稱「箸」ㄓㄨˋ,由於箸與「住」、「蛀」同音,特別是搭乘舟船的人比較忌諱,人們便取「住」的反義詞快速的「快」,將「箸」稱為「快子」;由於「快子」大多用竹子製成,又在「快」字上加「竹」字頭,從而創造了新的漢字「筷子」。
在中國民間,筷子歷來被視為吉祥之物出現在各民族的婚慶禮儀中,成雙成對的筷子寓意快生貴子、快快樂樂等好兆頭;筷子外形直而不彎,還被古人視為剛正不阿的象徵。
不過,中國幾千年的筷子文化傳承中,也對筷子的使用形成許多約定俗成的禁忌:例如不使用長短不齊的筷子、不用筷子指人、不用筷子敲擊碗盤、不將筷子插在飯頭上、不將筷子顛倒使用等。
藍翔介紹說,筷子的正確使用方法是用右手執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個手指自然彎曲扶住筷子,筷子的兩端一定要對齊;用餐前,筷子整齊放在飯碗右側,用餐後,則整齊地豎向放在飯碗的正中央。
根據藍翔研究,古今中外製作筷子的材料達200多種,除了常見的竹子、木材、獸骨、象牙等製作的筷子,還有金、銀、玉石、水晶、珊瑚等珍貴材料製作的筷子;有的筷子不僅是一種餐具,還是一種藝術品,在上面題詞、繪畫、鑲嵌、雕鏤等。他表示,小小的筷子是一種獨特的文化形式,傳承著中華民族的特色文化。
筷子的使用在東亞地區影響十分廣泛,一些學者因而將東亞文化圈稱為筷子文化圈。 |
-----------------------------------------
箸
文出維基大典
箸,
亦曰筷,進食之器也。多現乎亞洲,其質或金、或銀、或木、或竹、或象牙、或塑料,尤貴金銀象牙。蓋古中國人之創之,然莫知何時也。今中、日、韓、蒙古、緬甸、越南、泰國、新加坡諸國,咸有用之。他邦之中國餐館,亦多有之。
禮儀
亞洲之地,箸代刀叉。并以雙箸,右手握之。倘用左手,則不雅矣。不宜以箸指人,不宜觸碗發聲。
[纂] 技法
[纂] 各國之異
- 中國:多竹制,稍長,圓頭方尾。
- 日本:多木制,稍短,尖頭粗尾。
- 朝鮮:多金屬制,狀扁。
[纂] 中國筷文化
[纂] 日本筷文化
日本和尚赴葬禮,必忌竹箸觸人。又日人飯舍外,畢則折箸,倘不斷者,不吉也。又高僧圓寂,焚其法體,弟子以箸拾其骨灰于缽。
[纂] 野史
筷,讀若快。昔時好食之人,迫不及待,遂以棍棒夾食,故曰「筷」。又傳「筷」乃粵漁者創,粵語「箸」「住」同音,而「住」即「停」也,不吉,故曰「筷」,為「快」之同音字也。
-------------------------------------
箸,筷子。籌,籌劃。借箸代籌指借所用的筷子當籌碼來計量規劃。語本史記˙卷五十
五˙留侯世家:「張良從外來謁。漢王方食,曰:『子房,前!客有為我計橈楚權者。
』具以酈生語告,曰:『於子房何如?』良曰:『誰為陛下畫此計者?陛下事去矣。』
漢王曰:『何哉?』張良對曰:『臣請藉前箸為大王籌之。』」後比喻代人謀劃策略。
如:「如經理不嫌棄,我願藉箸代籌,略盡棉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