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心理學的各種效應
2009/06/16 03:27:44瀏覽5245|回應0|推薦0

.

心理學的各種效應

ஐ 破窗效應 ஐ

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理論”。這個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個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
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繁榮。
“破窗理論”不僅僅在社會管理中有所應用,而且也被用在了現代企業管理中。

ஐ 蝴蝶效應 ஐ

什麼是蝴蝶效應?1979年12月,洛倫玆在華盛頓的美國科學促進會的一次講演中提出:一隻蝴蝶在巴西搧動翅膀,有可能會在美國的德州引起一場龍卷風。
他的演講和結論給人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從此以後,所謂“蝴蝶效應”之說就不脛而走,名聲遠揚了。
“蝴蝶效應”之所以令人著迷、令人激動、發人深省,不但在於其大膽的想像力和迷人的美學色彩,更在於其深刻的科學內涵和內在的哲學魅力。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蝴蝶效應”反映了混沌運動的一個重要特徵:系統的長期行為對初始條件的敏感依賴性。
古典動力學的傳統觀點認為:系統的長期行為對初始條件是不敏感的,即初始條件的微小變化對未來狀態所造成的差別也是很微小的。可混沌理論向傳統觀點提出了挑戰。
混沌理論認為在混沌系統中,初始條件的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我們可以用在西方流傳的一首民謠對此作形象的說明。這首民謠說:
    丟失一個釘子,壞了一隻蹄鐵;
    壞了一隻蹄鐵,折了一匹戰馬;
    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
    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鬥;
    輸了一場戰鬥,亡了一個帝國。
馬蹄鐵上一個釘子是否會丟失,本是初始條件的十分微小的變化,但其“長期”效應卻是一個帝國存與亡的根本差別。這就是軍事和政治領域中的所謂“蝴蝶效應”,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
但是確實能夠造成這樣的惡果。一些看似極微小的事情,卻有可能造成集體內部的分崩離析,一定要防微杜漸,否則,悔之晚矣。
“蝴蝶效應”啟示錄,古往今來知多少?

ஐ 近因效應 ஐ
最近、最後的印象,往往是最強烈的,可以沖淡在此之前產生的各種因素,這就是近因效應。有這樣一個例子:面試過程中,主考官告訴考生可以走了,可當考生要離開考場時,主考官又叫住他,
對他說,你已回答了我們所提出的問題,評委覺得不怎麼樣,你對此怎麼看?其實,考官做出這麼一種設置,是對畢業生的最後一考,想借此考察一下應聘者的心理素質和臨場應變能力。
如果這一道題回答得精彩,大可彌補此前面試中的缺憾;如果回答得不好,可能會由於這最後的關鍵性試題而使應聘者前功盡棄。

ஐ 青蛙效應 ஐ

從前有一則水煮青蛙的寓言:如果把一隻青蛙放在沸水中,它便會縱身而出;如果把一只青蛙放進溫水中,它會感到舒舒服服的。
然後你再慢慢昇溫,即使昇至攝氏80度,青蛙也仍然會若無其事地待在那水裡。隨著溫度的繼續上昇至90- 100度時,青蛙就會變得越來越虛弱,在此情況下,
青蛙已經失去自我脫險的能力了,直至把它煮熟為止。在第二種狀況下,青蛙為什麼不能自我擺脫險境呢?
這是因為青蛙內部感應自下而上威脅的器官,只能感應出激烈的環境變化,而對緩慢、漸進的環境變化卻不能及時做出感應。這就是一種“青蛙效應”。
“青蛙效應”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ஐ 美人效應 ஐ

羅馬一家自助餐廳的老板想出一個賺小費的妙計。他請來一位非常漂亮的姑娘,坐在櫃台邊收錢,以便使男客們神魂顛倒,慷慨解囊。
誰知那位姑娘上班後沒過幾天,就對老板說:“我想,我不如以前漂亮了。”老板忙問:“這是怎麼回事呢?”“現在,所有的男客都在柜台邊反覆地數找給他們的零錢。”

ஐ 鯰魚效應 ஐ
西班牙人愛吃沙丁魚,但沙丁魚很嬌貴,極不適應離開大海後的環境。用不了多久就會死掉。為延長它的活命期,當地漁民想出了一個辦法,將幾條沙丁魚的天敵鯰魚放在運輸容器裡。
為了躲避天敵的吞食,沙丁魚在有限的空間裡快速游動,反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這就是經濟學上講的鯰魚效應。為了更好地生存發展下去,懼者必然會比其他人更用功,而越用功,跑的就越快。

ஐ 暈輪效應 ஐ

暈輪原指月亮被光環籠罩時產生的模糊不清的現象。暈輪效應是一種普通存在的心理現象,即對一個人進行評價時,往往會因對他的某一品質特征的強烈、清晰的感知,而掩蓋了其他方面的品質。
畢業生在求職應聘中,如果能夠巧妙地運用這種暈輪效應,把自身的優勢充分地展現出來,一定會給招聘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贏得對方的賞識,取得面試的成功。
比如,當招聘者問及你的英語水平時,你便用英語熟練地與其交談,必然會引起招聘者的極大興趣,很可能當場便與你拍板“成交”。
但在運用這一效應時一定要注意,不能刻意製造“光環”效果,那種虛妄做出的行為,往往適得其反。

ஐ 木桶效應 ஐ

在管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木桶理論”,是指用一個木桶來裝水,如果組成木桶的木板參差不齊,那麼它能盛下的水的容量不是由這個木桶中最長的木板來決定的,
而是由這個木桶中最短的木板決定的,所以它又被稱為“短板效應”。由此可見,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短板”的長度決定其整體發展程度。正如,一件產品質量的高低,
取決於那個品質最次的零部件,而不是取決於那個品質最好的零部件;一個組織的整體素質高低,不是取決於這個組織的最優秀分子的素質,而是取決於這個組織中最一般分子的素質一樣。
……此種現象在管理學中通常被稱為“木桶效應”。
“木桶效應”對你有何啟示?

ஐ 馬太效應 ஐ

《聖經》馬太福音章節中有這樣一段故事:“一個人要往外國去,就叫了僕人來,把他的家業交給他們。按著各人的才幹,給他們銀子。一個給了五千,一個給了二千,一個給了一千。就往外國去了。
那領五千的,隨即拿去做買賣,另外賺了五千。那領二千的,也照樣另賺了二千。但那領一千的,去掘開地,把主人的銀子埋藏了。過了許久,那些僕人的主人來了,和他們算賬。
那領五千銀子的,又帶著那另外的五千來,說,主阿,你交給我五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五千。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許多事派你管理。
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那領二千的也來說,主阿,你交給我二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二千。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許多事派你管理。
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那領一千的,也來說,主阿,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銀子埋藏在地底。請看,你的原銀在這裡。
主人回答說,你這又惡又懶的僕人,你既知道我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就當把我的銀子放給兌換銀錢的人,到我來的時候,可以連本帶利收回。奪過他這一千來,給那有一萬的。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科學家羅卜特.默特把故事中的現象稱為“馬太效應”——即任何個人、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方面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現實生活中“馬太效應”無處不在。

http://www.plusbb.com/thread-2817111-1-1.html

====================================

教育評鑑可能產生的幾種效應
文/蔡進雄
  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近幾年來,筆者有機會擔任校務評鑑委員,參與國民中小學的校務評鑑,發現在進行教育評鑑過程可能有幾種效應現象,因而影響評鑑的結果。這幾種效應分別是月暈效應(halo effect)、霍桑效應(Hawthorne effect)、校際間的遺留效應(school-to-school carryover effect)、包裝效應(decoration effect)、偽善或偽惡(faking good or faking bad)現象等,茲進一步闡述如下。

月暈效應

根據歐滄和所著的《教育測驗與評量》一書,月暈效應是指當評分者在判斷學生的某種特質時,會受到該學生的其他特質影響。例如,一個學生的學業成績高,教師在評其操行成績時也會受影響。在閱卷時,若前面題目答得很完美,後面題目的分數也會跟著水漲船高。這種誤差反映出評定者具有以偏概全、過度類推的思考習慣。

上述的月暈效應也會發生在校務評鑑或教育評鑑,例如進行評鑑時,受評學校在某項目的表現具有特色且極為優異,因而影響評鑑委員在其他評鑑項目給予的分數或評價,而事實上,該校在其他評鑑項目並非那麼好。又例如若受評學校的校長曾榮獲校長領導卓越獎,評鑑委員會在以偏概全及過度類推的情況下,可能會給予該受評學校較多的肯定。

霍桑效應

歐滄和在《教育測驗與評量》一書中亦陳述,當被觀察者發現自己被別人觀察時,他會表現得比平時更好,以維護其自尊,此種現象稱之為「霍桑效應」。這種霍桑效應也常會發生在校務評鑑的過程當中,當評鑑委員實地進入學校進行觀察及評鑑時,學校校長、主任、教師、職員及學生的表現可能會比平時佳,一方面是為了維持自尊,一方面也可能是為了校譽而展現出同心協力、同舟共濟的團結現象,但評鑑過後也就恢復了平日的樣子。

校際間的遺留效應

一份試卷的得分常常會影響到後一份試卷的得分,此種現象被K. D. Hopkins稱為試卷間的遺留效應(test-to-test carryover effect)。一份丙等的試卷若接在一份甲等試卷之後被評閱,可能被評為丁等,但若接在一份語無倫次的試卷之後,可能會被評為乙等。

筆者將試卷間的遺留效應改稱為「校際間的遺留效應」。所謂校際間的遺留效應是指同一時期或時段接受評鑑的學校,前一所受評學校的評鑑結果常會影響到後一所受評學校的評鑑結果,例如前一所評鑑的學校,其評鑑結果極為優異,接下來受評學校即便也是不錯,但也會被「比下去」。相反地,若前一所受評學校評鑑結果極差,接下來受評學校即使表現普通,但也會有較好的評價。

包裝效應

受評學校為了使評鑑結果獲得滿意的結果,各校於書面資料檔案呈現方面,在文字、美工、排版、印刷、封面等會盡量加以美化,因而影響評鑑委員的判斷及評鑑結果,但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好,筆者稱之為包裝效應。反之,如果資料檔案缺乏外觀包裝美化,多少亦會影響評鑑的結果。

偽善或偽惡現象

根據邱皓政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一書,在問卷調查時,如果填答者心存討好主試者,或欲透過好的分數以建立他人對自己的良好印象者,稱為偽善(faking good)反應心向。相反的,如果填答者想藉由測驗分數造成負面印象,或博取他人的注意、同情或幫助,或想表達不滿、報復心態等等,稱之為偽惡(faking bad)。

在校務評鑑過程時,受評校長、學校行政人員、教師或學生為討好評鑑委員,而會在問卷調查、座談或訪談中呈現「過好」及「隱惡揚善」的填答或對話,此可稱為評鑑的偽善現象;而如果受評者因報復心態、表達不滿或想博取同情,因而在問卷調查、座談或訪談中呈現與事實不符之「過差」及「隱善揚惡」的填答或對話,則可稱為評鑑的偽惡現象。

避免不當效應產生的評鑑策略

評鑑是運用不同方式與管道,蒐集受評對象的相關資料,然後針對資料進行價值判斷,以作為改進或決定的參考。因此,教育評鑑也是運用不同方式與管道,蒐集受評對象的相關資料,之後評鑑委員針對蒐集到的資料進行價值判斷,以作為受評學校或受評對象改進或相關決定、決策的參考。

由此可見,正確資料的蒐集是教育評鑑在進行判斷的重要依據,然而教育評鑑過程有些效應仍會影響評鑑委員對學校或受評對象的判斷,這些效應或現象包含月暈效應、霍桑效應、校際間的遺留效應、包裝效應、偽善或偽惡現象等。

為了避免這些效應影響或誤導評鑑委員的判斷,建議評鑑委員間應依個人專長分項目確實評鑑,此可降低月暈效應;延長觀察及實地評鑑的時間,則可使正常現象「原形畢露」而避免霍桑效應;評鑑之前特別提醒評鑑委員盡量保持客觀而不做校與校間的比較,此可減少校際間的遺留效應;進行書面檔案評鑑時,除了被精美包裝吸引外,亦應仔細閱讀其內容,則包裝就不會「反客為主」;最後,評鑑委員可透過多元資料的蒐集及印證,如此將不易受偽善及偽惡之現象所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的各種效應現象,會因評鑑的目的而有不同程度的差別,如果該次評鑑的目的是想藉由評鑑來改善現況而非證明,則霍桑效應、包裝效應、偽善或偽惡現象就會減少,但如果該次評鑑的目的是在於作為決策或資源分配的重要參考,則偽善或偽惡等現象就會增加。

各級各類教育評鑑可一體適用

綜合言之,本文所稱的校務評鑑或教育評鑑的幾種效應,其概念許多是來自教育測驗與評量的理論,但筆者認為這些概念及理論亦頗為適合用來解釋校務評鑑或各種教育評鑑可能產生的一些現象,但國內外教育評鑑或校務評鑑的相關文獻似乎較少論述。

因此筆者加以闡述,以提供參考,而對教育評鑑或校務評鑑此領域有興趣的研究者,也許可以從本文獲得靈感進一步加以深入探究,這些因評鑑衍生的效應亦是頗為創新的研究題材。

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07/11/01/378.aspx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rrenlin123&aid=3046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