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 您的人 拿右契, 合同 不了老子的左契(第一回合) !
2009/03/26 03:51:45瀏覽1778|回應3|推薦2

目標文章 :  

(作家:牛轉錢坤  :  左契章 第 七十九  (太上老子道德經)

http://blog.udn.com/q24564442/2782939..

================

~~    導讀  1.  ~~~

================

原文及譯文

老子道德經: 第 七十九
【原文】http://w3.estmtc.tp.edu.tw/daode/79.html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79,80,81章).
【譯文】
  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殘留難以消解的餘怨,這怎麼能算是完善?因此,聖人憑契約關係來確立自己的主導地位,絕不無依據地責成於人。有德的統治監察契約的訂立與履行,無德的統治注重於稅賦的收斂,只索取無條件的單向供奉。完善的系統運營機理是普遍平等,無所偏愛,但又具有獎掖良善的健全功效。

【解釋】
 (1)執左契而不責於人:執左契者即一個契約組合關係中比較主導的一方(他的代表是債主)。聖人是社會契約組合關係的貸方(四十一章:善貸且成),所以是"執左契者""執左契而不責於人"義即憑契約關係來確立自己的主導地位,絕不無依據地責成於人。聯繫上文,可以看出老子希望憑藉某種雙方自願的關係來避免怨艾的產生。
 (2)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司契,監察契約的訂立與履行,憑契約關係履行義務而享有權利;司徹,督促賦稅的收繳,指統治者以當然的權力者自居,只索取無條件的單向供奉。老子他崇尚"司契"的統治而貶低"司徹"的統治。

.... 

===================

~~    導讀  2.  ~~~

===================

簡注】

  和(和解)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合同之
左契待合)而不責(責其兌現)於人。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徹底執行, 徹又可
訓為剝)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以戒人君勿司()而司契也)

[本事]   :

~ 綱要 ~

1.老子的左契弄錯了  !  合同不了您的人的右契  (以師為敵) !

2. 老子的左契合同您的人的右契, 兩人真有默契  (以師為友) ! 

~ 本論 ~

()    事有淵源與來龍去脈, 先緩著說老子的不是(以師為敵)!

(第一回合)

不過, 既然提了, 管它老子不老子, 吾愛老子吾更愛真理!

1. 老子 ! 您說 :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您的人說 :   !    和大怨者,功德無量,安可以言不為善? !

   , 老子 ! 您身處老舊時代 (阿彌陀佛!), 焉知現代之衝突理論 !

   衝突 講究 經營管理, 而不認為 "" (衝突) 之必為消弭於無形.  ( 亦即,  [衝突基本上是不可能完全徹底的解決, 此之所以歷史才一再重演)  就跟您精確些說吧 !

   『和大怨,感恩者十之八九 ! 餘怨者,十之一二, 大怨能弭而遺有小怨, 縱然非全善, 亦為大善也!

    A 99.99%以上的人類  群居動物之一, 群居就有雙方或多方的互動, 便會有矛盾, 矛盾是一種衝突. 而衝突的過程與結果是很難雙方都滿意, 就算自己已經滿意了, 不過大部份時候在雙方競合時, 只要看到對方滿意, 常常自己就基於某種心理(忌妒吧) 而心生不舒服的怨意. 所以和怨而能無怨,達天下永平的善事, 這是未之有也而如果雙方競合衝突時, 能夠很快圓滿和解, 往往是雙方當事人的文化素養高, 不干和解之功也 !http://www.smartinside.com.tw/else/conflict.html

     B. 現代衝突觀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5011903806

□最佳績效之獲致,有賴於適度衝突之存在。
□管理者的任務之一,即是將衝突維持在適當水準。 

顯然, 老子真的是古代人啊 !

    C. .雙方也可以是時間不同的雙方(昨日我 vs 今日我)  , 一般來說, 耳口成王的聖人, 還落於分別(競爭);  人的自我一生都很難滿意自己的任何時候, (子曰 : 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我想這三戒, 每個人檢驗自己也是一個大科目 )... 更何況對他人; 所以說, 緩和怨恨,就非常非常厲害啦 ! 更何況大的怨恨 !

徹徹底底解決矛盾, 這是不可能的啦, 自我對他方 要完全無得無爭無勝, 很難; 除非矛成盾   盾成矛, 雙方達到一合相 ! 或者說已達出三界(脫離分別), 不然就算緩和大的怨恨,也必然有餘怨存在, 這是一定的, 沒錯, 毫無疑問 !

   

2. 老子 ! 您說 :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您的人說 !    執左契而不責於人天啊, 老子先生,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您豈不 , 春耕夏耘秋收才有冬藏; 應責而不責其人, 使其疏忽當負之責, 其過在您啊 !

      , 老子 ! 您身處老舊時代 (阿彌陀佛!), 焉知現代之瑪莉與喬治 !

     卡奴乙族之誕生, 在於您啊 ! 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然暗中自然日月生息,

     終而毀壞警覺之心, 溫火煮蛙, 蛙不知其熱, 老子 ! 您害娃兒匪淺吶 !

3.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下回分解)

4.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

.

第二回合  http://blog.udn.com/darrenlin123/2817799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rrenlin123&aid=2783248

 回應文章

LungZeno
誤會
2011/11/14 14:57
有點你說得對,老子是古人,老子生長於春秋戰國那個戰亂時代,當然對怨恨和爭鬥有所領悟,整部《道德經》就是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基於那樣的意願所寫成,雖同為以領導者或管理者為對象,但有別於現代的商業管理,它所處理的其實是真正的戰爭,而非純粹的競爭,心懷的是天下,而非特定某人。

鴻燕驚夢,《道德經》要表達的是不要以當然的道德責任責備他人,而應以自願的權利與義務的契約規則一視同不仁地處以平常心,不是強求修好關係。這是玄德,而非仁德,更非一般所說的道德,《道德經》的道與德不是常名。

老子不是儒家,也不是墨家,整部《道德經》不講感恩,也不講績效。佛家?那時可是春秋戰國,佛教根本未傳入。

《道德經》云: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老子》思想既非無視失敗眾的汰弱強留,也非以正義為名的霸凌行為。

老子不是法家,「常與善人」是說,經常帶來「善」給人們。它的「天道」觀其實像 invisible hand (無形之手)。

跟現代企業愛激戰連場爭取勝利的那種熱血不同,《老子》的熱血也見諸於少年漫,不過是另一種熱血,強調基本功,積儲實力。

神仙仙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感謝前輩開示ㄛ
2009/03/30 00:19

余來拜訪ㄌ!感謝前輩開示ㄛ!!我會加倍努力求精ㄋㄟ


鴻燕驚夢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若不同意弟之見解,直接刪除即可!
2009/03/28 00:01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老子的意思是:如果只圖緩和大的怨恨,而不求徹底底解決矛盾,必然有餘怨存在,雙方關係又如何可以修好?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老子的意思是:借錢給人,而不拿契券去責備債務人令其履行義務,則怨無從生起。

君若不同意弟之見解,直接刪除即可!

您的人(darrenlin123) 於 2009-03-28 01:38 回覆:

鴻燕  兄, 所言甚好 !

1. 矛盾是一種衝突.

http://www.smartinside.com.tw/else/conflict.html

2. 現代衝突觀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5011903806

□最佳績效之獲致,有賴於適度衝突之存在。

□管理者的任務之一,即是將衝突維持在適當水準。

顯然, 老子真的是古代人啊 !

3.雙方也可以是時間不同的雙方(昨日我 vs 今日我)  , 一般來說, 耳口成王的聖人, 還落於分別(競爭)中, 所以說, 能緩和大的怨恨,就非常非常厲害啦 !

徹底底解決矛盾, 這是不可能的啦, 除非矛成盾  或  盾成矛, 雙方達到一合相 ! 或者說已達出三界(脫離分別), 不然就算緩和大的怨恨,也必然有餘怨存在, 沒錯 !

老子說 :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然而,  和大怨者,功德無量,安可以言不為善? !

和大怨,感恩者十之八九 ! 餘怨者,十之一二, 大怨能弭而遺有小怨, 縱然非全善, 亦為大善也!』!  再次謝謝您的說明, 非常清楚 !

再來,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老子說  : 借錢給人,而不拿契券去責備債務人令其履行義務,則怨無從生起。

所以說啦 ! 老子真的頭腦有問題 ( 第一回合) !  借錢給人,而不拿契券去責備債務人, 那您幹嘛還弄個契券? 讓人養成借錢不用還, 不然借的人會怨, 所以為了和平, 不用做情理法皆當為之事?    這是哪一國聖人? 老子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