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真相和想像---白崇禧與民國
2012/07/03 20:11:21瀏覽549|回應0|推薦5

台灣作家白先勇最近出版的著作《父親與民國--白崇禧身影集》在大陸一版再版,深受讀者喜愛,白先勇先生亦在南京、上海等地做巡迴演講,為大陸讀者講授乃父白崇禧將軍與民國共同成長、衰亡的歷史。

 

有許多讀者認為白先勇的講述及其觀點是在還原一段曾被湮滅的歷史,因而誤認為他所述的都是歷史真相。然而,毋庸諱言,白先勇先生寫著該書的最大動力並非揭秘民國史真相,而是為其所無限敬仰的父親平反,是為了推翻白崇禧在人們腦海中桂系軍閥的固有印象。

 

白先勇在南京接受採訪時言道:「軍閥」是指不服從中央,倚仗手中武裝勢力自成體系的地方軍頭而其父白崇禧長期在中央政府工作,先後擔任國軍參謀總長、國防部長,因此並非地方軍頭,亦因此絕非軍閥。

 

顯然,先勇先生在此對「軍閥」的意涵有所誤讀凡是倚仗手中武裝勢力自成體系,僭越國法、蔑視軍令的人便可定性為軍閥;軍閥的一大特徵就是其部曲只聽命於軍閥個人,而非聽命於軍法、國法。蔣介石在未徵得李宗仁、白崇禧允可的情形下,能夠指揮的動桂系軍隊嗎?

 

在所有史記、史傳當中,最不可信的便是後朝為前朝所書歷史,其中代表一為清政府所書《明史》,對前朝的詆毀、汙衊令至真正的明史被扭曲了七成以上;另一代表便是本朝,其對民國史的描繪,歷史的真相被掩蓋了90%,其中不少已可謂南轅北轍。

 

而另一不可盡信的便是當事人的回憶錄,舉凡此類回憶錄,都是敘述本人的豐功偉績,而對己不利的部分,誠實者有意迴避之,狡黠者則刻意篡改之,以顛倒、混淆真相。白先勇先生身為白崇禧將軍之子,一意為父謀平反,求正名,其情可感,然亦不免為尊者諱,在書中著實誇大了白崇禧的貢獻,而又迴避了一些歷史真相。

 

1926年,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之初,李宗仁、白崇禧等人絕非「軍閥」,而是嚮往三民主義理想,追隨孫中山革命事業,滿腔熱血的青年將領。但1929年之後的白崇禧,若仍然視其「絕非軍閥」,則實在令人難以信服。在這短短三年間發生了什麽,令李、白等人由「主義的追隨者」蛻變為「桂系軍閥」,多拜蔣介石、汪精衛等國民黨大員及中共所賜。

 

抗戰爆發後,白崇禧將軍是遊擊戰、持久戰、整體戰的倡導者,只可惜作為蔣介石最重要的軍事幕僚長,白的很多理論與實際完全脫節,以至於抗戰勝利之時,整個黃河以北及華東的山東、蘇北,上百萬國軍敵後遊擊部隊皆為共軍所殲滅,在華北已無立足之地。

 

白先勇先生在書中對1939年底-1940年初的崑崙關戰役多所著墨,引為白崇禧抗戰生涯的一大亮點,卻並未介紹在戰役結束以後,身為桂林行營主任的白崇禧,不僅桂林行營被撤銷,其軍階亦由一級陸軍上將降為二級,而與白崇禧一同被懲處的將官多達12人,「崑崙關戰役」成為抗戰八年國軍將領受到懲處數目最多的一次。因此役雖斃傷日軍8千餘人,國軍自身傷亡竟高達4萬餘人,且此役後廣西省會南寧被日軍長期佔據,中越國際交通線已被日軍完全截斷,日軍可謂完全達成戰略意圖。

 

白崇禧一生中最不可原諒的錯誤,便是在1948年底的徐蚌會戰中,蔣介石屢次電令白崇禧派遣張淦第3兵團、宋希濂第14兵團北上增援,在此國家危亡的歷史關頭白崇禧竟以武漢空虛為籍口拒不執行,坐視杜聿明、黃維等四十萬大軍全軍覆沒,釀成民國史無法挽回的悲劇。白先勇先生在書中僅對白崇禧在徐蚌會戰爆發之前,拒絕統一指揮長江以北部隊的原因做了解釋,卻未對徐蚌會戰末期拒絕聽命於蔣做出任何解釋。希望先勇先生及白氏父子的無數擁躉們能對這一史實冷靜而客觀的面對。

 

1950年前的民國史上,不僅白崇禧是如假包換的軍閥,包括蔣介石、毛澤東也同樣是大軍閥。譚延闓、胡漢民、汪精衛、林森、李宗仁等先後擔任過中華民國國家元首,然而,這些元首們竟無一人可以指揮的了黃埔系軍隊,黃埔系軍人在校長蔣介石的教育下,僅服從于蔣個人,眼中並無中華民國憲法的存在;同樣,1945年國共和談破裂的主因,就是毛澤東所領導的三百萬共產黨武裝,僅效忠於毛個人,而非效忠於國家和國法。事實上,直到中共建政後,直到今時今日,中央軍委主席的地位與實權仍然高於國家主席,無論是毛澤東還是鄧小平,他們可以把總書記、國家主席的職位讓與他人,但軍委主席則牢牢控於手中。

 

李宗仁、白崇禧等人由滿腔熱血的革命將領蛻變為軍閥,乃是那個大時代的歷史進程使然,不僅是李、白個人的悲劇,更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悲劇。「軍閥」的陰影,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仍然籠罩在中國的上空,此乃蔣、李、白等人所鑄就的錯誤使然,還是中華民族的宿命?在台灣的國軍今時今日不僅可以服從國民黨的領導,也可以服從民進黨的領導,希望有一天,他們同樣能夠遵照憲法服從共產黨的領導;更希望有朝一日,大陸的解放軍同樣能夠擺脫「軍閥」的束縛,真正成為國家的軍隊、人民的軍隊,1989年的悲劇永遠不要再在中國的大地上上演。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nnyqao&aid=6597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