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歷史的輪迴—晚明與晚清
2012/05/10 02:04:50瀏覽357|回應0|推薦1

明末甲申年(西元1644年),李闖攻佔北京,同年闖亡於滿清;次年,滿洲軍攻佔南京,弘光帝被殺,明朝滅亡。後世史學家認為明亡乃亡於「不妥協」:明帝國免於亡國的唯一途徑,只有在滿清與李闖間先擇其一暫時妥協,待消滅另一後,再圖剪除之。

 

明帝國是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歷史中,唯一不曾對外割地、賠款、求和的王朝。任何一個明智的政府,都應選擇先與關外的滿清妥協,待全力剿滅國內闖獻諸逆後,再與關外之敵決戰。晚明政府之所以無法做出這個選擇,乃因滿洲系女真人後裔,而宋代「靖康之恥」對於明朝君臣可謂刻骨銘心,更因明太祖祖訓「不可與韃虜言媾和事」,因而當時的明政府從未假想與關外滿清暫時媾和,而是選擇與滿清、闖逆同時開戰,最終力所不逮,慘遭亡國。

 

1931年「九一八事變」,東北淪喪。蔣介石在面對關外日本的步步緊逼和關內共產黨奪城掠地時,熟研歷史的蔣當然不想中華民國成為明帝國第二,因而他做出了「攘外必先安內」的國策。只可惜,西安驟變,終功虧一簣,中華民國大陸政權仍不免在日本和共產黨的交相打擊下,重蹈明帝國之覆轍。

 

蔣介石熟讀晚明史,然而,他的對手毛澤東遠非李自成所能比擬(雖然毛、李二人都發跡於陝北延安),毛顯然對甲申歷史更加爛熟於心。尤其在抗戰爆發後,毛澤東將胸中溝壑發揮至淋漓盡致,他要讓明朝政府與滿清先鬥個你死我活,他這個養精蓄銳的李自成最後出來收拾殘局。

 

滿清入關後,將前朝醜化的一文不值;中共建政後,國民黨即成為反動派的代名詞;滿清為禁錮人民思想,大興文字獄,本朝則有文化大革命與其相抗衡。

 

如果說中華民國是晚明的歷史輪迴,那麼取代民國的紅色中國則頗似晚清的歷史翻版。晚清有公車上書、戊戌變法,本朝有六四學運,零八憲章事件;晚清有慈禧、奕訢、曾國藩、李鴻章等導演的洋務運動,本朝有鄧小平作為總設計師發動的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改革。

 

晚清有慈禧、榮祿鎮壓戊戌變法,軟禁光緒;本朝自也不乏當代老佛爺與榮親王來軟禁趙總書記;晚清有康梁出逃,七君子喋血,本朝自也有同類人物;晚清有義和團自稱刀槍不入,要扶清滅洋;本朝有紅衛兵宣稱核彈是紙老虎,誓言反修反帝;晚清有當時亞洲最強大的海軍艦隊,本朝也正大步向這個方向靠近。

 

若問本朝相比晚清缺乏什麽,那麼本朝出逃的康梁,似乎比晚清的康梁要遜色一些;晚清有譚嗣同慷慨赴義,本朝卻未聞此等人物。當然,還缺一位更重要的人物和一個政治團體。

 

在滿清滅亡前,有兩條路供其選擇,一為實行君主立憲的民主改革,一為排斥改革,鎮壓黨人。自以為聰明的清室,選擇了假改革真保皇,最終將維新改良派也逼迫到孫文領導的革命黨一邊,革命風潮四起,終於武昌一聲槍響,轟隆隆大廈傾覆。

 

譚嗣同臨終雲:「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在譚嗣同就義一百年後,海峽對岸的台灣實現了變法而不流血,今日之大陸當可借鑒。

 

與晚清一樣,今日之中國同樣有幾條路供執政者選擇。何去何從,紅色中國是否真的是晚清的歷史輪迴?惟願執政者莫要等到晚清的孫文、黃興、同盟會又重現於中國歷史。彼時,則恐與北京城的遺老遺少、八旗皇族一樣,悔之晚矣。

 

胡總書記、溫總理多次說過:「不剷除貪腐,我們共產黨有亡黨亡國的危險」。這句話可再詮釋為:「不實行民主憲政,則無以治貪腐;紅色中國建立於晚明的歷史輪迴之中,而為免覆亡於晚清的歷史輪迴中,只有讓黨國變革為民國,除此之外,別無他途」。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nnyqao&aid=6439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