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6/22 22:26:49瀏覽325|回應1|推薦1 | |
自ECFA簽署以後,陸資來台已如箭在弦上,而在中華民國國內對於「陸資」的態度則大相徑庭,有急於引進陸資以提升就業率和產業水準的;有恐懼陸資入台後會兼併大量中小企業、甚至大型企業而形成壟斷的;又或迫使台企無力與陸資競爭有可能倒閉的;有指稱陸資實際是共產黨的統戰工具,將影響國內政治格局的。筆者以為,陸資來台後,影響所及將遍及中華民國經濟、民生、政治諸多層面,民國政府應在充分吸取近90年來與共產黨談判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熱烈歡迎陸資來台。 一、前車之鑒不能忘卻 中華民國政府自1924年始與中共有談判以來,在談判桌上創造了許多笑話。如:1945-1947年的國共談判期間,周恩來提出中共創辦的報紙、電臺在國民政府統治區域(簡稱國統區),應可自由發行、廣播,否則就是國民政府鉗制言論自由,打壓民主,周的言論當時獲得了許多民主人士、青年學生的同情;而國民政府談判代表團所有成員在兩年多的時間裏,竟無一人向共產黨提出:政府主辦的《中央日報》、中央廣播電臺以及私營的《大公報》等,也應對等在延安及一切CP統治區域可以自由發行、廣播,否則共產黨的民主又何能體現?而事實上,中共機關報《新華日報》直到1947年3月之前在國統區都是自由發行的,而《中央日報》等在共占區一天也沒有獲許發行過。 又如,當時中共代表團提出國統區的各級地方政府,應採取“四三三方式”組成,即國民黨員占40%,共產黨員及其他黨派各占30%,否則就是國民黨搞一黨專制,反對民主;而國民政府代表團卻從未向共黨提出,應在共占區同樣搞“四三三方式”,共黨占四成,國民黨及其他黨派各占三成。因而,整個國共談判過程,中共往往佔據了輿論與正義的制高點,即令美國政府亦認為共黨比國民黨開明,1949年4月共軍渡江後,美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居然戀棧不去,企圖與中共政權建交,直到被中共驅逐,才黯然下旗返國。這些都是民國政府與共產黨打交道留下的莫大教訓與悲劇。 宋美齡先生曾說,中國共產黨是這個地球上最無信義,最卑鄙無恥的政黨。如今,時過境遷,兩岸已相對不再劍拔弩張,但前車之鑒,現今之民國政府不應渾然忘卻。 二、現今過招有喜有憂 近年來,民國政府在與中共打交道時,比諸前人似已有所進步。例如,中共曾多次提出其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人民日報等黨媒應可在臺灣地區公開發行、落地,否則就無以體現臺灣引以為傲的言論自由、政治民主,這次民國政府作出了有效反擊,要求中共同意臺灣的報刊、電視臺等也可在大陸公開發行、落地,否則就是不公平、不對等,中共方面就此寂然無聲。 現今大陸地區以下行業均為中共所掌控:銀行、證交所、能源、礦產、航空、鐵路、公路、傳媒、通訊、電力、水利、煙草、軍工、鹽業、糖業。而對於陸資來台,民國政府應堅決貫徹對等、公平的原則。近年來,國民黨已陸續將黨營事業全部交還政府,而民國政府應在兩岸談判中充分發揮這一優勢。 近十數年來,許多陸資企業欲在海外投資,經美、歐等國家調查後,以“該企業為具官方背景的中共黨營企業,可能危害國家安全”為由拒絕其入境投資,致使陸資海外投資屢屢碰壁,共黨亦無可奈何。民國政府處理「陸資來台」正當援引這些有益經驗。大陸的巨無霸企業99 %本質為共產黨黨有事業,只要秉持對等、公平的原則:在大陸的台資中沒有一分錢黨有資本、政府資本,在臺灣的陸資也不允許有一分錢黨有資本。將陸資中黨產資本排除後,對於剩下的純粹民間資本,政府則應不設任何限制,鼓勵其自由入台投資,甚至給予其國民待遇,即使購並某些台企,亦決計不會動搖中華民國的安全基礎。 現今中華民國的政府控股資本主要集中在銀行、證劵、台鐵、捷運、機場航空、煙酒鹽糖、水電等行業,政府理應嚴禁這些企業赴大陸投資,並逐步實現其民營化;否則,一面拒絕大陸政府資本入台,自己的政府資本卻西進投資,豈非無理取鬧?而現今政府對於陸資入台,或曰延緩,或曰加快,所舉理由不尷不尬,在野黨更以“警惕統戰”加以抗拒,如此不僅中共官方不滿,兩岸民間商人亦感不滿。 如果中共党營資本入台,會給臺灣帶來什麼?一是中共的統戰策反理念,二是龐大無比的資金,三是腐敗醜惡的作風。如果民國政府最終允許中共党營資本入台,那只有兩種解釋:要麼是太愚蠢,要麼是為投降做鋪墊,為中共入台統戰掃清障礙。鑒於政府在「陸生來台」堅持“三限六不”的拙劣政策,乃至於「自由行」事項,需具備多少款項身家房產方可申請的荒謬規定,民國政府作出允許中共黨企入台的決策,亦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反正中華民國建國已有百年,也算活的差不多了。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