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5/23 00:37:51瀏覽1230|回應15|推薦10 | |
最近七年的每個5月13日前後,在許多中國人心中都充滿了悲痛,今年亦不例外,只因一個人—陳曉旭。 1987年的農曆正月初一,大陸CCTV播映了36集電視劇《紅樓夢》,其中由陳曉旭飾演的林黛玉,被公認為「林黛玉在演林黛玉」。二十年後的 在大陸的手機上、網路上,自2007年始,每年的清明節至5·13期間,人們都在用各種方式追思、懷念這位「永遠的林妹妹」;陳曉旭拍戲時常駐的大觀園瀟湘館、陳曉旭墓地皆已成為《紅樓夢》書迷、林黛玉擁躉、陳曉旭影迷共同的聖地。 大家在追思「林妹妹」的同時,不免要問一個問題,以後,是否會有《紅樓夢》的影視作品達到甚至超越87版的成就呢? 迄今為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究其原因,最廣泛的共識是:現在再也沒有1970、80年代那麼有傳統文化氣質、有情懷的演員了,即使以現今科技之發達、投資規模之龐大,也依然無法拍出當年的水準。 這樣的答案、這樣的共識,不啻是對當代影視從業者的一種羞辱,他們擁有80年代十倍、百倍的資金投入,當年不敢想像的拍攝技術、器材,卻被公眾判定為「無法與三十年前相提並論」。 透過這個無可爭議的事實,我們理應對毛澤東、對那時的共產黨,作一重新的評估。按道理說,經過「三反」、「五反」、「文革」的洗禮,像陳曉旭這樣出生於1960年代的,不是應該與中華傳統文化徹底切割了嗎?經過中共的長期「洗腦」,不是應該與封建禮教、孔孟之道格格不入了嗎? 而自九十年代,國學熱在大陸興起後,現在的人們不是應該更有傳統文化的熏陶嗎? 如果可以確認在文革期間長大的一代人,比現今的中國人更具有古典韻味,更貼近中華傳統文化,在思想上也更加有情懷。那麼,可以斷言,我們對於中國共產黨在1950-1976年間,所做的一切,予以全盤否定,恐怕是不公正的;毛澤東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傷害,恐怕遠沒有大批當代「公知」對其的批判、描繪的那麼妖魔化。 除此以外,在1980年前的共產黨中國,沒有妓院、沒有賭場、沒有毒品、沒有黑社會組織、沒有貪官汙吏、沒有偽劣工程,而學習雷鋒、幫助別人被認為是理所應當的,遠沒有今日「好人好事」歌頌之偉大。 得出這樣的結論,是令人痛心的。這種痛心,在87版《紅樓夢》的第一集「林黛玉隨賈雨村進京」就已體現,許多網友評論道「啊,原來那時的湖水如此清澈,那時的天空如此湛藍,多麼的美好。」。 這三十年來的文化教育改革,道德信仰的重塑,也許是完全失敗的。所謂的國學熱,現在看來,是虛幻的表像,又有幾人真正尊重傳統文化,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己任?而失去了士大夫精神的國學,也失去了一切。三十年的教改,唯一的成果,就是施教方盆滿缽滿,受教方不堪重負,這在毛澤東時代是不敢想像的。 如果在「正本清源,弘揚傳統文化」的旗幟下,其實際成果尚不及「批判孔孟」的文革時代,我們不能不質疑,糜費了那許多公帑,在海外建立那許多「孔子學院」;在國內,鼓吹的那許多「夢」,到頭來,終究是大夢一場? 據傳,在很快的幾年內,中國便要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在此大好情形下,仍有以陳昇、魏德聖、鈕承澤等為代表的大批台灣人(那幾位鋒頭正健的綠衛兵小將,筆者就不提了),抵制與大陸擴大交往,其中某些人更以侮辱性詞彙相加。我們在告誡,甚而譴責他們的過份言辭的同時,是否也應捫心自問,我們真的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繼承者嗎?當我們在嘲笑韓國人「端午申遺」時,又有幾個中國人真的瞭解屈原投江的意義所在? 擁有強大物質、科技基礎的現代演藝界,卻再也無法拍出三十年前的那份情懷;大批台灣人、香港人,喊出「不要賺大陸人的錢,我們抵制統戰」的口號,這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在本質上卻是相同的--人固然需要物質,但精神世界更加珍貴。 陳曉旭版的林妹妹、1987版的《紅樓夢》是極其優秀的,但在「空前」之後,如果真的也實現了「絕後」,那就真的是千古絕唱了。到頭來,世界第一大國的精神世界,卻是白茫茫一片真乾淨?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