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閱讀《倉央嘉措詩傳》
2011/12/19 23:48:43瀏覽1914|回應0|推薦4
倉央嘉措詩傳 2011/12/14
作者:馬輝 (對倉央嘉措的生平做一番整理與評價)2005年皈依藏傳佛教
苗欣宇 (用現代詩歌藝術的手法重譯倉央嘉措的詩歌)殘障人士、無業

倉央嘉措是六世達賴喇嘛,生於西元1682年,他是少數名字被一般人記得住的一位達賴喇嘛,原因多半是因為他的﹝情詩﹞,進一步的,還有他被當作﹝假達賴喇嘛﹞的歷史事件。而這兩件事,本也是相關的。

五世達賴喇嘛的佛學、宗教領導、政治建樹都極為傑出的,古今少有的領袖人物,但是他終於還是沒完成將政權從和碩特蒙古人的手中奪回來的願望,他把這個使命寄託在自己比三顧茅廬還使力才任命的第巴─桑杰嘉措的身上。

桑杰嘉措一方面謹守著五世達賴遺願,努力布局政權的奪回,一方面保護與教養轉世靈童倉央嘉措。他想在倉央嘉措成人主政之前穩住政事。沒想到和碩特蒙古出了一個勁敵─拉藏汗,勇猛又有謀略,幾番交手,桑杰嘉措鬥不過拉藏汗,在奮力一搏中被拉藏汗的妃子砍了頭。(拉藏汗曾撲在他遺體上哭呢)

除去的桑杰嘉措,拉藏汗依舊得聽命於活佛倉央嘉措。
倉央嘉措是桑杰從小以五世達賴喇嘛的原型教養出來的,他必不肯讓拉藏汗如意的照管政事的,拉藏汗想出除掉他的辦法,他向清廷上書曰倉央嘉措「沉湎酒色,不守清規,是假達賴喇嘛」,要康熙皇帝廢了他。

康熙皇帝派了兩位欽差來,要將倉央嘉措送到京城,拉藏汗心慌了,本以為皇帝會將倉央賜死,沒想到是如此。衡量局勢之下,只好配合押解他進京。
押解的隊伍走得非常緩慢,來到哲蚌寺附近的時候,藏人格魯教派的僧兵來,自蒙古人手中救回倉央嘉措,並藏身寺中。雙方對峙三天三夜,死傷很多。
倉央嘉措當年二十幾歲,站在山上,看著蒙古兵與身邊極盡疲憊的僧兵,逕自淡然從容的走下山去,隨蒙古人進京。

蒙古兵順了心,想不到康熙皇帝又下了一道旨,沒說做甚麼,只問了一個問題,「你們此時把一個假達賴送來京城,讓我怎麼辦?」
拉藏汗一看,左右為難了,蒙古人不能殺他,也不能送回拉薩,更不能送京城。只好派人與倉央嘉措商量!

來使希望倉央嘉措想法子保全眾人,倉央嘉措告訴來使,希望蒙古人真正的保全眾人,包括藏人。於是第二天他神奇的失蹤了,歷史上的記載是他病逝途中,民間傳說則分成三種,被幽禁、自殺、蒙古人殺了他。
事實上,倉央嘉措留在《地方》,雖不再是藏人的活佛,但仍是十三個寺廟的堪布,宗教上仍有貢獻。1745年在阿拉善圓寂。

因為拉藏汗的奏書中寫了他沉湎酒色、不守清規,使得這位活佛成為歷史上爭議性很大的人。在正式的史籍上,只有五世班禪大師的自傳裡記載倉央嘉措在十九歲左右的時候,拒絕班禪大師的建議,為全體僧人講經,又拒絕受比丘戒。

原文為:倉央嘉措接不首肯,決然站起身來走出去,從日光殿外向喔三叩首,說:「違背上師之命,實感慚愧」把這兩句話交替說著而去。以後又多次呈書,懇切陳詞,但仍無效驗。

可以看得出年輕的倉央嘉措對他幾位老師的教導是有所不滿的,但他的不滿並非不願意研究佛學,而是當時政事太過紛亂,他想多花時間與精神在政事上著力,佛學可以等年紀大一些再努力鑽研。
但是許多民間傳說、後世評論都以此說他是個生活放蕩的實據,可說是過度演繹了!加上拉藏汗的上書,倉央嘉措的言行被誤解得十分嚴重!

事實證明,倉央嘉措與桑杰嘉措在政事上的想法與作為是相近的,而且他的「王者風範」表露在仁民愛物上是有泱泱之風的。例如:他被押解往京城之路,被搭救之後,為免戰爭死喪慘重,他寧可走向蒙古人;之後,為保全三方面(藏人、蒙古、清政府)免於干戈,他願意隱身不再當活佛;最後,經過十多年,大局已定,和平的局面穩定了之後,他本可出面洗刷自己的名聲,但是他覺得和平得來不易,他重新回到拉薩,必然又攪亂政事,於是以勘布之位終老一生。

這樣的委曲求全,清皇帝是懂得的,乾隆皇帝在不明確否定康熙的「過失」下,於1781年正式封強白嘉措為八世達賴喇嘛─變相承認倉央嘉措是六世達賴喇嘛。

註:強白嘉措是格桑嘉措的轉世靈童,格桑嘉措是藏人心中的倉央嘉措轉世。
原本康熙封格桑嘉措為六世,雍正時不提六世或七世,乾隆直接封強白嘉措
為八世,等於間接承認倉央嘉措才是六世達賴喇嘛。

那麼關於他的詩呢?

再探一次他是不是一個不守清規的出家人?
倉央嘉措生於西藏門隅鄔堅林寺附近的一個農家,此地藏人屬門巴族,門巴族世寧瑪教派,這教派早期以走家串戶宣教,採父子相傳,也就是說可以娶妻生子。這是他家鄉的背景,倉央嘉措本人雖由格魯教派教養成人,但是在藏人宗教生活中,並非完全沒有男女情事。不過,倉央嘉措仍然不是一個風流倜儻的少年才子,他是一個道地中規中矩的佛門子弟。

倉央嘉措15歲坐床之前在格魯教派嚴密的保護下成長,受良好的佛學教育,15歲坐床之後,住在布達拉宮,在桑杰嘉措的督促下,師長嚴格管教,他的私生活沒有道理出現放蕩的行為,頂多是一個《迷失菩提》。
《迷失菩提》指的是他拒絕受戒這件事,拒絕受戒在一個精力充沛的十幾歲孩子身上,想要有自己生活的主張是容易理解的,年輕的時候,不想對著一群老邁的大臣整天讀經,想要學習政務,很自然。政務是活佛的基本職責之一,倉央嘉措在當活佛的正道上,並且真正成為活佛。

但是他的詩傳裡留下這麼多讀起來、看起來是情詩的篇章又是如何形成的?

流傳後世的詩作有多種版本篇數,有拉薩藏式長條木柯本57首,于道泉先生1930年的藏、漢、英對照本62節66首,也有74手和124首的版本。比較有文獻根據的是于道泉先生版本。這些詩,有些是他本人寫的,有些是民間歌謠被編撰進來,時間經過二百多年,要分辨清楚,考據上有諸多難處;而且,由藏文翻譯成漢文的過程中,直譯與譯者用漢人的思維意譯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前者翻譯出來的語句無法體會原意,後者常有譯者或傳誦者加入自己想法之虞。

這些都只是環境因素,真正形成倉央嘉措詩體的要件是,藏人的詩歌文體,在倉央嘉措的年代,受到《詩鏡》的影響,發展出新的流派,稱為《年阿體》流派,在此之前流行《道歌體》和《格言體》。
註:《詩鏡》,本為古印度的文藝理論著作,於13世紀藏族學者貢嘎堅贊譯介到藏地,後經數代藏族學者的翻譯和重新創作,最後成為藏民族自己的重要美學理論著作。書的主要內容有:詩的形體、修飾、克服詩病等三大要項,共有656首詩。
《年阿體》講究修辭,喜用詞藻,比較注重形式,而且像猜謎與一樣,用典故、寫隱喻,相當於漢文化裡的文人詩。這種文體在當時是通行的,多數人使用,就連崇高的五世達賴都有文體的詩流傳後世。寫詩是藏族僧人的傳統,每個活佛都寫詩來表達對佛學的體會。倉央嘉措的詩因採用這樣的文體,因為他的特殊人生歷程,寫的也比較生活化,民間較多的流傳,形成他改變藏族詩歌文風的貢獻。

除了詩體之外,詩的內容關乎甚麼?
先以《東山詩》為例:

心頭影事幻重重
化作佳人絕代容
恰似東山山上月
輕輕走出最高峰

註:《東山詩》即《金剛道歌》
藏文原譯為:
從東邊的山尖上,白亮的月兒出來了。
“未生娘”的臉兒,在我心中已漸漸地顯現。
(此為余道泉先生所譯,他的原注:”未生娘”系直譯藏文之ma-skyes-a-ma- 一詞,為少女之意)

後來,有人將未生娘改譯為年輕姑娘,最後,被改”潤色”為情人。

到底,ma-skyes-a-ma- 是甚麼呢?
這是倉央嘉措自造的組合詞,”a-ma-“是藏語中”媽媽”的介詞形式,” ma-skyes”的意思有二,一是”未生”,一是”未染”,後者在漢語中的意思有聖潔、純真之意。

第一種意思是未生的母親,就是直譯未生娘的來源;第二種意思,揣摩倉央嘉措對心中聖潔的心意,可能指的是他的上師─給他第二生命的桑杰嘉措,或者可能是佛。

整首詩是倉央嘉措描繪自己《觀想》的過程:首先是《聖潔的母親》也就是《佛》,出現在心頭意念之中,但是開始的時候心頭雜念很多,即《心頭影事幻重重》,佛的影像模糊不清,想仔細看清楚又得重來,倉央嘉措說他很快度過這個階段:就好像冬山上升起皎潔的月亮。月光是純潔的,而且是寂靜的,很自然而平和、輕輕的到最高峰的尖山,一覽眾山清又明,結果就懾服了心中的魔障,再也不用《心頭影事幻重重》了。這詩,真正在說明《觀想》不能硬來、不能強求,要隨心,樣初升的月亮一樣安靜、自然。

接著看:
入定修觀法眼開,乞求三寶降靈台,
觀中諸聖何曾見,不請情人卻自來。

這一首詩的另一種譯法:
入定觀修上師尊,心中偏偏不顯現,
不曾意想愛人臉,清清楚楚現在前。
用佛教的觀想說明一下:
觀修道一定層次,不是看到佛菩薩,而是看到佛菩薩與自己合二為一,所以
《不請情人卻自來》可以說是倉央嘉措修持觀想的心得,也記錄了他修持到一個比較高的層次:不用眼觀,而時在心裡很快進入觀響的層次:《不請自來》、《不曾意想》的表達境界。
註:《心中》重要,或《眼前》重要,是佛學的較深領域,須真正學佛的人才解釋得好。

靜時修止動修觀,歷歷情人掛眼前;
肯把此心移學道,即生成佛有何難!

沿用上一段的意思,這一段的意義是:無論行動或打作都要修持止觀,無論甚麼時候都要把菩薩掛心頭,這樣精誠用心的話,即身成佛是可行的。

最後要澄清的是,有一首非常動人的歌:信徒,歌詞是這樣的:
那一刻,我升起風馬,不為乞福,只為守候你的到來;
那一日,壘起瑪尼堆,不為修福,只為投下心湖的石子;
那一月,我搖動所有的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長頭在山路,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天,閉目在經殿香霧中,驀然聽見,你頌經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搖動所有的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長頭匍匐在山路,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啊,不為修來生,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那一夜,我聽了一宿梵唱,不為參悟,只為尋你的一絲氣息;
那一月,轉過所有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紋;
那一年,我磕長頭擁抱塵埃,不為朝佛,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我翻遍十萬大山,不為修來世,只為佑你喜樂平安。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uZTbwrJdm8&feature=related

這首歌出現在朱哲琴與何訊田合作的唱叫做《央金瑪》中,因為這張唱片還有另一首《六世達賴喇嘛情歌》,於是被張冠李戴的當作倉央嘉措的詩,其實與他的風格是完全不同的歌詞。但是這首歌無形中,更推廣了倉央嘉措的詩!

此外,後世民間不斷的自行演繹倉央嘉措的詩,電影業者都找了相關的詩來解釋情愛的面貌:
妳見 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裡,不悲不喜。
妳念 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裡,不來不去。
你愛 或者不愛我,愛就在那裡,不增不減。
你跟 或者不跟我,我的手 就在你手裡,不捨不棄。
來我的懷裡,或者讓我住進妳的心裡,
默然 相愛 寂靜 歡喜。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VzvqTc_vXI&feature=fvwrel


看了這本書,把倉央嘉措的人生、詩傳,以及詩傳被當作情歌的歷程,心中想的是,倉央嘉措一向的風格:只要世界平安、人間祥和,真相是甚麼,一點兒也不重要!
寫下這一段文字,經歷了一個平凡中顯出不凡的人生,悠然見 .....《純淨》
( 休閒生活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nce1995&aid=5947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