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吃「人血饅頭」及其他
2022/09/22 19:09:05瀏覽252|回應0|推薦7

吃「人血饅頭」及其他

 

    ——隨筆·四千七百八十

 

  壹

  自魯迅寫出了〈藥〉之後,「人血饅頭」便成了愚昧與麻木不仁的代名詞。而這愚昧與麻木不仁,是專用來斥責小民的。試想,那〈藥〉裏的華老栓夫婦及兒子小栓,不都是小民嗎?

  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變遷,「人血饅頭」又包含了賺別人的性命錢、牟取暴利等等含義。

  最終,只要是別人往前沖、妳沒沖,也會被斥責吃「人血饅頭」。甚至,是他想拿妳當槍使時,也可以說妳是吃「人血饅頭」了。

  其實,中醫源遠流長,人血入藥亦自古有之。直至《本草綱目》刊行之後,李時珍明確反對用人血及人體器官入藥、才被中醫界及社會廣泛認同。

  以上,是從醫界或曰醫方說的。而解析〈藥〉及「人血饅頭」的演變,則應該遵從公眾視角。

  以公眾視角看,那麼,至少是因為〈藥〉,這魯迅、就已墮落成了封建統治的衛道士了——許,我顛覆了妳的認知,那聽我道來。

  首先,革命黨精神可嘉。然而,革命黨並不壹定對——很多壹廂情願的革命,到後來、經過社會實踐的證明,是不對的、不好的、甚至是走不通的。這,怎麼說?這,又找誰買單呢?

  因此,用革命黨的血、反襯小民的愚昧和麻木不仁,是魯迅的思維不嚴謹。

  其次,壹個封建社會、急需改變,主要是統治者中的改革派與士之中的先進分子(或曰革命黨)的事。因此,魯迅無權把矛頭指向小民,鞭撻啥愚昧及麻木不仁等。

  原因很簡單,無論是以改革派與小民比、還是以先進分子與小民比,後者與前者、所獲得的社會資源都是不壹樣的;因此,誰也無權要求底層小民作頂層設計、或去沖擊社會。小民者,就是圖溫飽耳。

  如果是大清皇帝或總理大臣剪了辮子,而小民依舊不願意剪辮子,那麼,是可以批評小民無知、愚昧、麻木不仁的。而在全社會無人敢剪辮子的時候、慫恿小民剪辮子,則是不道德。

  二

  不道德,是心機問題。

  其實,慫恿小民剪辮子也罷、斥責小民吃「人血饅頭」也罷,都不僅僅是個心機問題,也是個心智的問題。也就是說,魯迅及其徒子徒孫們,因自己智力的先天不足、思路不清,而沒能力認識到自己的道德綁架問題。

  昨日,我寫了〈說道德綁架〉。因行文在意含蓄,就沒有舉例。其實,魯迅的〈藥〉及吃「人血饅頭」等,就是道德綁架——改革封建社會、是統治者中的改革派的事,推翻封建社會、更是革命黨的事;然,魯迅們卻責怪小民愚昧、麻木不仁,這不是道德綁架、能是啥?

  除了魯迅及徒子徒孫們,尊崇「周樹人老師」的李承鵬、之道德綁架,也不在少。僅以昨日看到的那文為例——

  那「頭頂上的開水」裏猴子們,有啥錯?已經被關進籠子裏了,難道不應該讓經驗、回避被開水燙?為何要指責猴子們,而不去指責那個掌控著猴子們的科學家呢?

  如猴子般、如電影《卡桑德拉大橋》中的小民們,可以拿起槍、也可以不拿起槍;如果猴子們拿起了槍,槍殺了那科學家,李承鵬又會咋說道呢?

  壹如魯迅的〈藥〉,該指責的不是吃「人血饅頭」的小栓及華老栓壹家,而是殺革命黨的封建統治者。難道這不是最簡單的道理?

  三

  許,說魯迅及徒子徒孫們和尊崇「周樹人老師」的李承鵬等的道德綁架、是心智不全,這本身、就是極大的錯。

  因,李承鵬在鞭撻商鞅的「民辱則尊官」、「民愚則易治也」、「以刑治民,則樂用」等等中,不是真正在批判商鞅思想,而是怎麼也忘不了要嘲諷可伶之極的小民們。

  小民有錯,也是沒讓自己發達成士之錯,而不是没替士們去沖鋒陷陣之錯。

  如是,不得不讓人想,魯迅及徒子徒孫和尊崇「周樹人老師」的李承鵬們,是否有意在挑動士鬥小民、而讓封建帝王逃之夭夭呢?

  不得知,不妄加評論。如我錯,請批之。

  四

  尊崇「周樹人老師」的李承鵬,說「最近又開始流行談寬容」。批判「寬容」,是我之壯舉也。

  2010年3月,我率領「中國網絡民評官100人評議團」,以楊恒均為主要對象、展開了反「寬容」的口誅筆伐;我方有石三生等,對方有李悔之等。

  如今,李悔之已駕鶴西去,楊恒均身陷囹圄;石三生的財產被奪訴訟,也不知贏回來了沒有……不好意思,無意之中陷入了回憶。

  我是想說,被人開墾過的思想,李承鵬好像能清醒壹些;而沒被人開墾過的、或開墾得不深的,他就較茫然了。

  註意,我沒有說,李承鵬只有文采、沒有思想;更沒有說,魯迅也沒有思想,只會玩陰暗等。

  不說了,說的越多越容易誤會。反正,動不動說人吃「人血饅頭」,很不好。

  五

  妳想做啥,是妳的自由。如寫文章、逼他人做,就不好了。

  即便好的、對的,該做的,也不能要求全社會、壹起去做。如果全社會真能劃壹,革命黨也就不能叫革命黨了。

  是不是這道理?

 

              顧曉軍 2022-9-22

 

( 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9c93f29&aid=177196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