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背影〉的背影
2022/08/29 22:21:06瀏覽254|回應0|推薦6

〈背影〉的背影

 

    ——隨筆·四千七百七十壹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其第二句是——「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

  那麼,朱自清的父親的差使、是啥差使?又為何「交卸」了呢?在網上讀到〈【背影】背後:朱自清父親姨太太們的爭風吃醋〉壹文,才算明白。

  百科說,「1917年,作者的祖母去世,父親任徐州煙酒公賣局局長的差事也交卸了」,沒其他。

  而〈【背影】背後:朱自清父親姨太太們的爭風吃醋〉,則說「當時朱鴻鈞在寶應厘捐局長這個肥差上油水頗多,加上祖產,家裏越加富有,父親朱鴻鈞官運亨通,壹連娶了好幾房姨太太,朱自清的母親雖為正房大太太,卻被父親的寵妾潘氏欺壓,朱自清非常氣惱父親對母親的薄情,加上從小對父親的苛責管教的懼怕……」「父親去徐州走馬上任了,在當地又娶了幾房姨太太,先前家裏的寵妾潘氏知道了,跑到徐州官衙大鬧壹通,撒潑打滾,說朱鴻鈞貪汙公款娶的姨太太,影響惡劣,讓正值中年的朱鴻鈞丟了官,離職前還變賣了祖產填補他當官時的虧空,朱自清的奶奶經受不起這樣的打擊,壹病身亡了。這也是《背影》裏開頭所說的『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事也交卸了』……」等。

  如此看來,朱自清的父親、不是什麼好鳥。自然,朱自清不至於認為其父親不是什麼好鳥,然,朱自清的〈背影〉之中,對其父的感情、就不是啥「在敘事中抒發父子深情」(百科語,也當是當代人的「共識」吧),而更復雜——〈背影〉的首句「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亦可證明。

  如果父子關系正常,又何必「不相見已二年余」?而關系不正常,且因無節制地討小、最終敗了家;並,父子「不相見已二年余」……那麼,哪來啥「父子深情」?

  以訛傳訛,是國之特色。幸好,我不愛讀經典;讀了,也記不住……所以,受毒害較淺;也所以,能創作出好文。

  今日讀的另壹文章,是說北京798雕零落寞的。798為何落寞雕零?可能是經濟原因,沒錢了、還怎麼醉心於藝術?也可能是人們的情趣轉移了,還可能是其他什麼等等……總之,798是壹個時代的背影。

  壹個時代要走了,妳攔都攔不住。與798近似的,當屬博客吧?我也常回憶我那8億83187509訪問量的博客,常回憶我那數百萬的粉絲,甚至回憶因我「打倒魯迅」而挨罵、網上飄著的那1萬多篇文章,還常回憶那《向諾貝爾和平獎、文學獎推薦顧曉軍》的2千600多篇文章……可,這都是「背影」,難道不是嗎?誰、又能夠把自己曾經的美好,呼喚回來?

  背影,就是背影。無論是誰,如果確有能力去追憶曾經的美好,我想,都不會比朱自清的〈背影〉差到哪裏去。

  因此,過分鼓吹魯迅、朱自清等,皆屬誤人子弟。如,被放大的朱自清拒絕美國救濟糧之類。

  其實,所謂拒絕美國救濟糧,不過是——國民黨政府為教師所提供的、可以憑票、低價購買的、美國面粉。這,有啥不能夠買的?拒絕,只能是做作,甚至是炒作。更何況,朱自清的死、與餓無關。有資料證明,朱自清晚年喜食藕粉、牛乳等,且「貪食」。常吃藕粉、牛乳等,就說明並不愁糧嘛。由此可見,朱自清大約亦屬是「人造」的。而既是「人造」的,那就是——即便不優秀、也必須優秀了。是不是?

  今日,還讀了壹篇文章,是〈瘋了!美國走上了蘇聯道路?〉;其介紹,「美國共和黨全國委員會推特賬號RNC Research在24日發出壹則視頻,視頻顯示,紐約州參議院民主黨初選獲勝者克裏斯汀·岡薩雷斯(Kristen Gonzalez)在獲勝後高喊:『我們真的證明了社會主義贏了!我們哪裏也不去,我們不會停下來,直到我們在這座城市看到社會主義的石板!』」

  何清漣在轉發時,則說:「紐約的民主黨內初選,據說凡AOC背書的必贏——這座城市,華爾街(Wall Street)應該遷走了。社會主義城市裏,世界資本主義股票交易中心呆在那裏,說不定某天陳毅同誌率領軍隊看管股市的情景再現。」

  何清漣沒有「背影」情結,她去國以後,凡回眸大陸,沒啥好話;不知她再老些以後,會不會像李敖壹樣反轉。

  但,AOC反轉的可能性、還是較大的。人,有種不成文的「近臭遠香」定理。比如,AOC身在資本主義、向往社會主義。若她真踏在紐約市的社會主義的石板上時,沒準、就又懷念資本主義的背影了。

  朱自清與魯迅,都死得早,沒機會看到他們的反轉。當然,朱自清也許不會反轉;但,魯迅活得長久些,以他性情中的文字、文字中的性情,八成會是「三反分子」。

  背影的背影,不壹定是過去,也可能是將來——以另種形態表現出的將來。

 

              顧曉軍 2022-8-29

 

 

( 雜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9c93f29&aid=17696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