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3/13 01:10:59瀏覽371|回應0|推薦6 | |
普京與俄羅斯必輸,告訴你爲什麽
顧曉軍按:早在2022-3-3我撰寫的〈俄烏之戰俄羅斯可能要輸,我說下爲什麽〉一文中,就已指出「現代戰爭,就是燒錢,像美軍打伊拉克那樣;而俄羅斯,沒錢、燒不起」,並預言了俄羅斯要輸的結果……然,我沒作理論高度的闡述。 而這篇文章,卻完美地诠釋了:「現代戰爭,就是燒錢……而俄羅斯……燒不起」。 文章,源于網絡,原題爲〈俄烏大戰,打出了一個讓世界震驚的真相〉。 我們正在圍觀的不是一場戰爭,而是一個時代的背影。長達三十年的“告別冷戰”,終于畫上了句號。 01 扮演蘇聯的遊戲 1991年年底,蘇聯解體。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的遺産。沒有人對此提出過質疑。 在此後的三十年間,俄羅斯成功地扮演了蘇聯的角色,一個具有全球行動力、影響力的“世界帝國”。 普京執政後,俄羅斯的表現更爲強硬,頻頻與西方的正面對抗,竭力營造了俄美對峙的局面。世界各國政要對待普京,與對待蘇聯領袖的態度無異——夾雜著尊敬、恐懼、厭惡的複雜感情,卻不能輕視他。這些政要在各種國際事務中與他協調,爭取他的支持,或者至少是諒解。 直到這場被直播的戰爭,終于爲俄羅斯卸下了妝容——俄羅斯不是蘇聯,它不具備蘇聯的經濟實力,負擔不了沈重的“蘇聯遺産”。 2月24日,普京啓動了“特別軍事行動”,複刻了1968年8月20日占領捷克的行動方案,突襲首都機場的“斬首”行動、浩浩蕩蕩的裝甲部隊。 實際上,西方各國也是如此判斷的,沒有人想到烏克蘭能夠堅持那麽久。西方對烏克蘭的實質援助、對俄羅斯的制裁加碼等等應對舉措,都在烏克蘭挺住48小時之後發生。即便如此,美英還在勸澤連斯基“搭車”出國。 然而,“特別軍事行動”沒有獲得預期的成功。俄羅斯遠遠不及蘇聯的真實一面,才被注意到。 俄羅斯沒有陣營,沒有華約國家爲蘇聯搖旗呐喊、鞍前馬後的大陣仗,也沒有烏克蘭內部親俄勢力積極配合。十幾萬大軍浩浩蕩蕩,卻是形單影只。 特別軍事行動的虎頭蛇尾,與其說是軍事失敗,不如說是政治上的失敗。 俄羅斯沒有蘇聯的政治動員力,連烏克蘭的“同族兄弟”早已抛棄了它。 02 經濟能力限制了俄羅斯的政治影響力 48小時,終結了俄羅斯三十年“扮演蘇聯”的遊戲。當年的占領捷克是陣營內部的“家務事”,是老大哥帶衆小弟實力碾壓內有家賊、外無援兵的捷克。當年的“特別軍事行動”因此大獲成功。而烏克蘭和俄羅斯之間,不過是國與國之間的爭端。 俄羅斯不是蘇聯,它沒有維持一個陣營的經濟能力,甚至連“祖傳”的“傳統勢力範圍”也無力維持。 上世紀七十年代,勃列日涅夫時代是蘇聯的高光時刻,歐佩克發起的“石油戰爭”推高油價讓蘇聯大發橫財。當時蘇聯的GDP至少相當于美國的50%,最樂觀的估算是60%到70%。憑借著強大的經濟實力,蘇聯內部核心的“大俄羅斯”區——俄羅斯西部地區、烏克蘭、白羅斯坐在了“蘇聯紅利”的頭等席,蘇聯陣營裏的各家小弟也各有進賬。 而今天的俄羅斯,區區1.7萬億美元的GDP,不到美國的十分之一,還不如中國的廣東省。2012年後更是經濟增長陷入停滯,看不到前途。國力不足必然導致政府財力不足,2021年俄聯邦的財政預算規模不過區區3300億美元,連美國國防部的5500億美元的預算都比不過。經濟能力限制了俄羅斯的政治影響力。 以這樣的經濟能力,每年給1000萬人口不到的白羅斯輸血一兩百億美元,占白羅斯10-20%的GDP,才維持了俄白同盟的“親密無間”。4400萬人口的烏克蘭,更是養不起的“吞金獸”。 而且,普京上台後爲“扮演蘇聯”上耗費大量資源,全球出擊的威風八面,沒有余力在烏克蘭克隆一個“俄白同盟”。 因此,烏克蘭既不能從俄烏關系中獲益,又因爲被西方視爲“蘇聯勢力範圍”核心區域,而不被接納,成了東西兩邊的“經濟棄兒”。 人均GDP4、5千美元,比白羅斯差了一大截,是什麽滋味?和脫俄入歐的波羅的海三國、波蘭相比,更是窮如乞丐。窮則思變,毫不意外。既然求變,利之所趨,人心所向。即便是親俄派,其實也是塑料質地的。 俄羅斯把烏克蘭作爲“蘇聯遺産”對待,卻沒有繼承蘇聯的經濟義務,只繼承了蘇聯的壓迫性。烏克蘭的離心離德、走向決裂,實屬必然。 既沒有陣營的人多勢衆,又沒有烏克蘭的民衆歸心。普京的“特別軍事行動”輸在了政治,根子出在了經濟,這才成了一場意料之外的戰爭。 更可悲的是,俄羅斯贏不到這場戰爭。這場戰爭太奢侈,俄羅斯玩不起。 03 經濟能力限制了俄羅斯的軍事能力 來自烏克蘭戰場的消息紛紛擾擾、真真假假,爭論不休。但是,一個最基本的事實是,開戰十幾天,烏克蘭沒有倒下,基輔、哈爾科夫等大城市依然在握。其中有俄羅斯束手束腳的原因,但不可否認的是,傾國之力的二十萬大軍是去打仗的,不是去幫助烏克蘭老農民春耕的。打成目前僵持的局面,是俄羅斯最不願意看到的局面。 俄羅斯拖不起。 俄羅斯維持這場戰爭,每月要買80億美元的大單,這還是維持這種半死不活狀態的成本。憑俄羅斯區區3000多億美元的財政規模,哪有這麽大的騰挪空間?一萬多億的GDP總盤子,也沒有多少余力。 而且,陷入僵局之後,俄羅斯面對的是一場不對稱戰爭。力量對比是俄強烏弱,但是戰爭消耗正好顛倒。人家用幾萬美元的單兵作戰武器,換你幾百萬、上千萬美元的飛機坦克,以小搏大。 更何況烏克蘭背後是北約,正在爲烏克蘭埋單。俄羅斯的財力和北約國家相差不止一個數量級。“毒刺”管夠,毫無壓力。 蘇聯能在阿富汗打十年,因爲它有這個經濟能力,可以把戰爭消耗控制在慢性出血的程度。而毗鄰北約、擁有現代戰爭技能的烏克蘭,是高配版的阿富汗,俄羅斯卻是低配版的蘇聯。這場戰爭在俄羅斯的經濟動脈上開了個洞。 更致命的是,俄羅斯面臨的國際制裁,正在摧毀俄羅斯經濟的造血能力。 04 被踢出全球經濟體系的俄羅斯 俄羅斯遭遇的制裁手段前所未有,不是過去那種有限的抑制性手段,而是全面脫鈎的毀滅性打擊。 我在此前《俄羅斯的真正挑戰,在另一個戰場!》一文中已經做了分析。這裏補充一些觀點。 俄羅斯經濟對外依存度很高,但是其經濟體量在全球經濟體系中比重不到2%。且俄羅斯經濟增長在2012年後陷入長期停滯,低增長預期再加營商環境惡劣,導致市場吸引力不高。因此,禁用SWIFT等“外科手術切割”式的制裁手段出台後,各類的跨國企業棄之如敝履。 俄羅斯被“退群”,對全球宏觀經濟的長期前景影響有限。因此,歐美主導的國際經濟制裁敢于迅速加碼、不惜切割。 俄羅斯的全球經濟影響力主要集中于石油天然氣等資源類初級産品占有較高的市場份額,全球供應鏈會因此受到衝擊,付出相應的調整成本。比如最近的“妖鎳事件”就是俄鎳斷供的結果,油價創出曆史新高也是如此。 這對西方國家制裁俄羅斯的決心是雙重的。一方面對經濟代價的顧慮,會一定程度上抑制制裁升級;另一方面,隨著風險釋放的“沈沒成本”增長,制裁的經濟顧慮會降低。目前看,強大民意壓力下,制裁升級比想象中要快。美國總統拜登停止俄油進口的決定,出乎意料的快,朝野一致、民意支持,促使他提前動手。 而且,俄羅斯的資源優勢並不會帶來多少博弈優勢。資源産品的替代供給只是時間問題,逐利的動力遠勝地緣政治的動力。比如伊朗這樣堅定的“盟友”,在對俄制裁升級後很快就增加了石油産量,還對美伊核協議表現得高度積極,急于替代俄油的心情溢于言表,真不知普京總統對此作何感想。隨著俄羅斯的經濟影響力因制裁而下降,它的“朋友圈”只會越來越小,處境越來越孤立。 全球經濟戰場上的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戰場上一樣,在和時間賽跑。時間不是俄羅斯的朋友。 俄羅斯在兩個戰場上遭遇的危機,都是經濟實力大幅縮水導致的。長期扮演與自身經濟實力不相稱的國際角色,俄羅斯透支了自身的經濟,終于讓“扮演蘇聯”的遊戲難以爲繼。最明顯的迹象是,普京發出了核威脅。整個冷戰時代,蘇聯從未亮出過這張底牌,這不是強硬,而是技窮。 因此,無論最終俄烏之間的結局如何,俄羅斯的虛弱已經暴露無疑,即便從烏克蘭戰場全身而退,它的國際地位也不複從前。不再有對抗,只有徹底的孤立。西方制裁的長期化、全球經濟體系對俄羅斯的排斥,不可避免。 不會有第三次世界大戰,歐美不會對俄羅斯采取直接的軍事行動,根本沒有必要冒這樣的風險。沒有人想要毀滅、占領俄羅斯,既不可行,也無意義——俄羅斯在烏克蘭的經曆就是教訓,此前美國在阿富汗、伊拉克也是如此。 隔離風險,靠經濟手段足以實現。這是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力量,俄羅斯對此沒有抵抗的能力。 05 告別冷戰,更要告別冷戰思維 三十年來,“告別冷戰”、“抛棄冷戰思維”是國際社會的“流行語”。可是冷戰最後的舞台,卻被“特別軍事行動”的微小火星燒掉了。在熊熊烈火中,真相不再被回避: 俄羅斯不是蘇聯,無力負擔“蘇聯的遺産”。世上再無蘇聯,更沒有“東西方兩大陣營”對壘,只有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複雜博弈。這就是“告別冷戰”的方式。 冷戰早已結束,至今才真正告別。冷戰思維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世界觀的慣性,比真實世界的變化更久,這將是新時代門檻。 睿智如基辛格也不免于此。2014年,他說道:“關于烏克蘭問題,我們討論太多的是非此即彼的較量,烏克蘭要麽站在東邊(俄羅斯)要麽站在西邊(北約)。但是對于烏克蘭而言,要想生存、發展,不能倒向任何一邊從而成爲對抗另一邊的馬前卒,而應該成爲雙方的橋梁”。 這段話被很多人奉爲圭臬,卻沒有發現其中的悖論:哪怕俄羅斯只具備是蘇聯三分之一的實力,對抗本來就不會在發生在烏克蘭。那麽,連烏克蘭都選擇了“向西去”,俄羅斯具備對抗的真實能力嗎? 烏克蘭的“向西去”本來就不是冷戰對抗的延續,而是冷戰遺迹的最終清算。在烏克蘭做出選擇時,俄羅斯已經輸了。 基辛格和其他冷戰時代的智者,忽視了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國際競爭的遊戲規則已經改變。經濟實力和軍事能力不能分開計算。經濟弱、武力強的軍事帝國失去了全球競爭的遊戲資格,超出自身經濟實力的“對抗”,只會加速失敗的進程。 在這個時代,經濟實力決定了軍事能力,決定了國際政治影響力,經濟實力才是國際地位的決定性因素。 國家的核心競爭力最終體現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重要性,最大失敗就是被踢出全球經濟體系,等待那些失敗者的是忍受貧困與孤立的煎熬。因此,武力至上、忽視經濟發展、拒絕全球化的冷戰思維,是該被掃進曆史垃圾堆了。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