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靠自己最好 及早做養老規畫 /不理財,財不理 愈早學愈好
2009/08/05 21:53:01瀏覽886|回應0|推薦16

靠自己最好 及早做養老規畫 
 
  報載根據主計處調查,台灣中高齡民眾有百分之三十三沒做好養老規畫,這個數據代表著,未來這些人老了之後經濟會發生問題,生活品質難以提升,進而增加國家財政負擔,及子女的壓力,而這些現象就在你我身旁,值得重視。

每個人都會老,是無可避免的過程,若想老的有尊嚴有價值,應具備健康的身體,培養興趣增長心靈,平時有老伴、老友相陪,老本也是絕不可少,因為柴米油鹽是現實的課題,若不想活在別人的眼皮下,錢仍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以目前的景氣來說,年輕一代自身難保,只要不變成家庭負擔,就已經是萬幸,這早已形成共識,所以依靠子女奉養的比例只占百分之十九點八二,這是種覺醒,代表堆榖防飢勝過養兒防老,依照這種觀念,本身的退休金及儲蓄,加上政府補助給付,是最主要的經濟來源。

所謂「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老,只有靠自己最好」,若依專家分析,想要老來生活不虞匱乏,必須存夠九百萬到兩千萬元,這對一般中下階層家庭來說,無異天文數字,而且規畫之所以難達成,原因在於「生吃都不夠,還要晒乾」,畫大餅式的目標太過空幻,但只要想做,永不嫌晚,不求千萬元入袋,但自給自足總好過手心向上。

所以須未雨綢繆,千萬別臨渴掘井,現在的中年人若不想成為累贅,應將規畫退休生涯列為人生要點,鋪設好退路,就不必擔心將來無路可走,因為隨著年齡增長,許多消費勢必增加,如醫療和照護等費開銷,若想生活有品質,過得樂活舒適,更要預儲老本,這有賴透過保險、基金或理財規畫,替自己的晚年作安排。
 不理財,財不理 愈早學愈好 
 
 
  報載教育部將與金管會合作,編製適合中小學生的理財教案,融入社會及綜合領域學習,民國一百年起實施九年一貫新課綱,理財將正式納入國三上學期公民課程,一○三年國中基測有可能會考,我認為作法正確。

理財觀念近幾年興起,但是很多人聽到「理財」,常會說「我又不是有錢人,沒有財可以理,學理財有什麼用」?

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坊間也常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無論錢多錢少,合理地運用手上的錢,就是理財,而且愈早學會理財愈好,何況現在沒財可理,並不代表永遠無財可理。

民間算命有所謂「有財運,沒財庫」的說法,意思是說會賺錢,甚至有偏財運,譬如會中樂透、統一發票之類,但因沒有「財庫」,所以守不住財產,到頭來一場空。

從現代理財觀來看,所謂的「沒財庫」就是不懂理財,以致「虧空財庫」。不懂理財的方式很多,包括生活奢侈,如報載家長給讀小學的孩子用萬元手機等,也包括不當投資,如在股市、房地產市場短線炒作,以致財富如泡沫,短時間內變成幻影。

中小學教理財,當然不是要教學生炒股票、買房地產,而是正確金錢觀念,區分「想要」及「需要」的不同,譬如萬元手機也許是「想要」的東西,但便宜的手機如果夠用,那麼萬元手機就不「需要」。

中小學教理財應是概念重於知識,會教學生如果想買一樣東西,該如何儲蓄或記帳等。

當然,儲蓄只是理財方式之一,目前的國中社會科課綱,只要求學生了解並適當的儲蓄,但新課綱將把「儲蓄」改成「理財」,也是符合社會現狀的作法。

如同許多教育理念,學校教育要輔以家庭教育。

父母應告訴孩子家庭經濟狀況,收入有多少,房貸、菜錢、學費、補習費要多少,及信用卡循環利息利率有多高,要小孩日後千當不要當卡奴等,孩子才會明白為何要節儉,也才會有學理財的動機。

時代不一樣了,理財不限有錢人,沒財可理的人更要學會理財,懂得量入為出,才守得住「財庫」。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220594885&aid=3198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