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樂活退休100招
2009/01/10 21:08:11瀏覽3484|回應0|推薦26
       如果你擔心退休後會生活無聊,問題癥結不在無事可做,而是你太無趣了……
故事要從一個灰濛濛的冬天開始說起。
66歲、任職於伍曼保險公司協理的華德‧史密斯先生,瞪著牆上的掛鐘,指針一步一步逼近下午5點。終於,他站起身來,取下門後掛著的風衣,然後,隨手關了燈,走出門外。
這是他職場生涯的最後一天。明天開始,這裡不再屬於他。
公司替他辦了一個晚餐惜別會。
「你的位置似乎難以取代,歡迎隨時到我辦公室,我還有很多問題要向你請教……,」接替史密斯的年輕人禮貌性地說著。
「你的工作被一個年輕人搶走了,你覺得如何?看起來這像是一個大陰謀……,」一位早幾年退休的「前輩」,滔滔不絕說了一大串,藉機大吐苦水。
史密斯什麼話都沒說,露出一絲尷尬的微笑。
這是奧斯卡金像獎影帝傑克‧尼克遜主演的電影《心的方向》(About Schmidt)的情節,一名退休族展開自我追尋的過程。
電影的故事也許是虛構的,但在現實世界裡,到處都有「史密斯先生」,他們或者已經退休、正要退休或者計劃退休。
不論中、外,退休的浪潮正席捲而來。
醫學界預測,到了2030年,一般人的平均壽命可達80歲,其中九分之一的人甚至可以活到90歲。
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年代出現這麼多的「退休族」。戰後(1946~1964)出生的嬰兒潮,已大部份步入50、60歲,開始思忖人生下一個階段的大事-退休。對很多人而言,不管是出於自願或是被動,退休是一件措手不及的事,往後仍有一大段人生,要如何過下去?
莊展信就是其一。他坦承,「我起初一陣慌亂,」從報社副總編輯的高位退下那年,才剛滿55歲,正值人生顛峰階段。雖然向報社領了一筆退休金,但兩個孩子還在念書,經濟負擔仍重,莊展信決心改行當直銷商。
以前是辦公室裡發號施令、負責統籌指揮的高階主管,掏出名片也算是個有名號的人物,現在突然變成獨來獨往的個體戶,必須跨過層層心理障礙,莊展信不諱言,退休後學到最重要的一件事──拉下身段。
過去從沒做過生意,現在一切歸零從頭學做銷售,很多人說他有勇氣,也有人報以同情,當然還有更多質疑的眼光,「最不適應的反而是家人,你在家裡的時間突然多了起來,包括自己和家人都要學習,」莊展信笑稱,現在才是重新認識自己。
***
第二天早上,史密斯一如往常的作息時間, 7點起床。妻子海倫特地為他準備了一頓豐盛的早餐,舉杯向他祝賀說道:「這是新的一頁開始。」
但史密斯覺得有些心慌意亂,因為發現自己竟然無事可做。最後,嘆了一口氣,關了電視,換了衣服外出。
加拿大有一位「退休達人」柴林斯基,40歲左右就因逾假未歸被公司解雇。起初,柴林斯基非常沮喪,但他漸漸從外人看來無所事事的生活中領悟出,人生不是只有工作這件事,還有很多夢想等著去實現。柴林斯基把自己對生活的體驗寫成一本《樂在不工作》,並且自封「休閒博士」,結果成為大受歡迎的暢銷書,影響了許多人,甚至有人看了書決定退休或辭職。成為暢銷書作者之後,柴林斯基再接再厲,10年後又出版了《退休幸福新年代》,儼然成為退休族的最佳代言人。
柴林斯基以過來人的身份指出,退休有四部曲:有夢想、擬計劃、做決定、起而行。就像是在職場上擬定個人生涯計劃,必須一步一步認真執行,而不是貿然行動,或者妄想天上掉下來的好日子。
統一安聯人壽最近透過東森新聞網做了一個全省調查:「退休生活的第一天,你會如何安排?」受訪對象從20歲到60歲都有,得到網友最多的回答是「到公園晨跑呼吸新鮮空氣」、「吃生機飲食」、「到社區大學進修」、「找朋友喝下午茶」、「逛街購物」、「聽歌劇」、「欣賞音樂會」、「和老伴牽手散步」……,勾畫出完美的退休藍圖。
一開始,很多人或許把退休想像得很浪漫,真相是,如果你沒有提早準備好,退休反而是一種災難。
曾是國小自然老師的周麗炤,50歲決定從台北的教職退下,其實早在退休前16年,周麗炤就已做好準備做志工,經常利用週末假期返回澎湖水族館受訓。當時,她猶豫是否繼續留在台北,周圍的一些朋友告訴她:「台北人已經很多了,不差妳一個,但澎湖更需要妳。」周麗炤目前同時擔任澎湖國家風景管理區、野鳥學會、自然學友學會、水族館4個單位的導覽志工。她說出自身經驗,該不該退休不是年齡問題,而是心情準備好了沒有?
有一名廣告界的老闆退休後跑到美國加州定居,天天在湖邊釣魚、划船,3個月後毅然把房子賣了,又回到台灣。他毫不掩飾向朋友透露:「世界上沒有比這種日子更悲慘的!」他決定開一家公司,繼續投入職場。
同樣是從廣告公司總經理退下來的何英超,過得就很飽滿充實。他在台北近郊木柵貓空租了一小塊農地,自己種菜自己吃,力行環保又兼勞動。除此之外,賞鳥、出國旅遊、學習駕駛帆船、到慈善團體當義工,身兼兩家公司不用上班的董事長、執行顧問,以及四個不支薪單位的顧問,每天忙得不亦樂乎。
「我對人生是有規劃的,」從33歲開始,何英超就把退休的目標鎖定在10年後,至少做到工作減量。45歲那年,由於董事會決定收手關閉公司,他這個總經理位置也不保。失業,對別人或許是危機,對何英超則是轉機,「我如釋重負,因為在心情上早就準備好了,我非常清楚自己接下來要幹什麼,」一身輕裝的何英超不疾不徐地敘述:退休後把家搬到郊區,買了一輛摩托車當代步工具,重新開始賞鳥……;他不認為自己真正退休,而是改變了生活的優先順序。何英超觀察,周圍大多數的人對退休都是「二分法」,工作與不工作,但他認為無論倒向哪一邊,都是失衡。生活必須包括很多元素,才不會單調無趣,這就像攝取各種食物,營養才能維持均衡。
***
史密斯回到退休前的公司,走進那間原本屬於他的辦公室。
「什麼風把你吹來?」年輕人一臉驚訝地問。
「我來看看你有什麼問題需要幫忙?我臨走之前有什麼交代不清楚?」史密斯好意說道。
「喔,沒有,」穿著白襯衫的年輕人自信驕傲地回答:「你要知道,我的企管碩士文憑可不是白拿的!」
史密斯心裡隱隱感覺受傷。
回到家裡,妻子海倫問起一天的過程。
「幸好我去了,他正好有些問題要問我……,」史密斯含混應付,胸口卻充塞一股對「老」的憤怒和恐懼,他強忍住一句話沒有對妻子說出口:「他們請了一個自以為是的混蛋接替了我的位置!」
退休達人柴林斯基說,工作狂不適合退休,這群人往往是最不開心的退休族。
曹昌平就是一例。從電腦公司高階位置退休一年後他又決定回到職場,因為深覺自己變成「英雄無用武之地」。曹昌平原本打算退休後去旅行、環遊世界、到海上坐「愛之船」,但最後發現那些都不是自己真正的興趣,「我是一個喜歡做事的人,那才是我的舞台,我這輩子大概不會停下來,」他誠實說道。東西不用,就會生鏽;人也是一樣,只要還活著,就希望自己有用、有貢獻力、有生產力。
職場生涯專家「104人力銀行」總經理楊基寬預測,未來退休的定義將改變,退休只是休息,並不是停止,而是轉進。終身工作或有償性的兼差工作,取代完全不工作;從主流職場退出,轉戰非主流市場;做自己有興趣的事,不再為錢勉強出賣青春勞力。
曹昌平附和這種說法,但不贊成退休族回去重操舊業,不見得是明智之舉,「因為擋住了年輕人的出路,尤其是現在失業率那麼高,不能老是霸佔著位置不放,除非是自己創業,或者另起爐灶,」他說。
曹昌平目前的身份從電腦公司老闆變成墾丁尋夢園民宿負責人,此外,他腦袋裡還有另一個完整的東海岸觀光開墾計劃,足夠他再忙10年。
文山社區大學主任唐光華也是從新聞工作退休後,開始轉戰另一個領域。原本他就十分鍾情於非政府組織(NGO)與社會改革運動,先後加入了六、七個教改團體,曾參與籌畫設立森林小學、種子學院、苗栗全人中學等等,退休後更積極投入。
1998年9月28日教師節,唐光華與數十位有志一同的大學教授聯手推動成立台灣第一座社區大學──文山社大,第一學期開學就有1000多人註冊。如今,全台灣的社區大學共有85所,除了正規體制教育以外,廣泛深入地在各個角落發揮社會教化功能,唐光華成為第一批先驅者。從2005年4月接手文山社大主任之職,雖是無給職的義工,唐光華卻做的有聲有色,「退休以後,這是我第一次有完全自由的感覺,可以真正做到隨心所欲,」唐光華從社大學員身上感受出一股強勁的生命力,他們犧牲看電視、娛樂享受、交際應酬,把時間花在學習人文、社會、宗教、藝術等領域,「這是社會一股隱性的力量,我看到更多的希望,」他說。
***
退休才沒幾天,結褵42年的海倫卻因腦溢血驟然過世。辦完喪事,史密斯喃喃自語:「曲終人散,人去樓空之後,只剩下我和我的影子,現在誰要來照顧我?」
他每天幾乎足不出戶,手裡握著遙控器,一個頻道換過一個頻道,鬍渣滿面,衣不蔽體,家裡一團亂,活像個生活在垃圾掩埋場的流浪漢。
有一天,史密斯又坐在電視機前面,無意間看到「兒童救援組織」(Child Reach)認養非洲兒童的公益廣告,激起他一個念頭,當下決定認養一名坦尚尼亞父母雙亡的孤兒,名字叫做「恩度古」的6歲小男童。他提筆寫了一封信給恩度古,「我叫史密斯,我是你的養父……。」
澳洲一家保險公司的精算師做過一項統計,年齡超過60歲的退休族,即使離開原先不喜歡的工作,但並未以喜歡的活動取代,有50%的機率會在7年內死亡。許多人離開職場後身心迅速退化,不是因為老化,而是無事可做,缺乏新的人生目標,這才是退休族最大的殺手。柴林斯基警告,退休族絕對不可以碰的三件事:沙發、冰箱、電視。否則,退休不但沒有得到自由,反而如受桎梏,失去主要的生活紀律。
周麗炤回到澎湖以後,認識當地諸多退休教師,口裡整天喊著「無聊、無聊」,周麗炤好意邀請他們一起來當志工,得到的回答竟然是:「吃飽閒閒,沒事幹喔?」也有人背後批評她:「你們這些人算什麼?自以為了不起喔?」
柴林斯基說,如果退休後感到生活無聊,問題癥結不在無事可做,而是「你自己太無趣」。
他建議,不妨列出一張休閒表,寫下可以從事的活動,退休後可以做哪些事?擔任慈善團體義工、鍛鍊身體、自助旅行、學校進修、寫作、繪畫、作曲、做木工、談戀愛、參加互助團體、宗教靈修、觀看球賽、參加街頭抗議、非洲援助難民、拍攝自然景觀生態、拯救瀕臨絕種動物……,至少可以列舉出100種項目。
販賣製造嬰兒用品的奇哥公司老闆陶傳正,50歲以後開始忘情投入演戲、做廣播DJ、唱歌,參與演出的一齣電視單元劇《出走》,曾被提名角逐電視金鐘獎最佳男配角;在30分鐘的紀錄短片《小站》飾演火車站長,獲選為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
別人看陶傳正演戲、主持節目變成正業,經營事業反而成為副業,他笑稱,「別人退休打高爾夫,搓麻將,我只是和他們玩不一樣的東西。」他經常隨著劇團演出南征北討,排戲、磨戲佔據了大半時間。有一回,陶傳正遇到一位銀行家,大家聊起退休話題,那位銀行家說:「我退休後打算再開一家投資銀行。」陶傳正差點沒噴飯,「有些人一旦把他拉開原來的位置,恐怕很快就枯萎了!」
***
史密斯知道自己不能再這樣「沈淪」下去,他暗自盤算:「根據以前我從事保險精算的經驗,如果我沒有再婚,有73%的機率會在9年內死亡。人生苦短,我只知道我必須把握時間,我不想再浪費一分一秒 ……。」
他駕著昂貴的露營拖車去旅行。回到67年前出生的地方,老家已變成一間汽車材料展售中心;他重返母校堪薩斯大學,拜訪校園裡的兄弟會,和一群年齡足以當他孫子的年輕人閒扯打屁;參觀印地安人博物館,緬懷祖先的成就;在夜宿的露營拖車區,結識了一些新朋友,一起飲酒作樂……,看起來熱熱鬧鬧做了很多事。
然而,一趟旅行並未真正解決史密斯先生的難題。回程中,他寫信告訴遠在非洲的養子恩度古:「我發現自己在歷史的洪流中十分渺小,我不知道我能發生什麼影響?我想不到,完全沒有。」他開始全然否定,認為自己根本是個弱者、無用的窩囊廢。
「你必須找到自己真正的熱愛,做真正的自己,」柴林斯基向退休族提出忠告,決不能假借配偶或別人的目標當成自己的,否則依舊會有失落感。少女時代夢想隨身帶枝畫筆、四處作畫的知名作家薇薇夫人,退休第二天便迫不及待跑去找老友奚淞學畫,她高興地說:「啊,終於可以實現夢想,我可以自由自在地畫畫了!」
薇薇夫人退休後做了這輩子最想做的事,從搖筆桿的作家,變身為手執彩筆的新銳畫家,2006年12月,她將舉行首次油畫個展。言談間,薇薇夫人顯得很亢奮,講到拾畫筆的心得,功力已到了「隨便看到一個景象,都可以成為畫作題材」的境界,位在淡水的住家兼畫室,擺滿了這9年的心血,「作品能賣掉最好,賣不掉的,也可以考慮送人,」她大方表示。
聲稱自己42歲就已退休的資深廣告創意人孫大偉,為了挑戰鐵人三項競賽,50歲以後開始勤加鍛鍊身體,但他患有高血壓,心臟也有一些毛病,朋友擔心他萬一挑戰失敗,豈不從「鐵人」變成「完人」,紛紛勸他不可貿然行動,但他語氣瀟灑、態度堅決地回說:「這是我18年前就想完成的未竟之志,你們不要攔阻我,如果不成功,便成仁吧!」所幸,他順利完成挑戰,大家都鬆了一口氣。
第二年,孫鐵人如法炮製,卻因為心肌梗塞被迫半途退出比賽,前後動了兩次手術,足足休養了3年。雖然從鬼門關前走了一遭,孫大偉並未就此罷手,依舊繼續積極鍛鍊,計劃康復後騎單車環島旅行一個月,並準備在今年中秋節之前上路。他信誓旦旦說,自己既非莽夫,也不是玩命,而是為了完成兒時夢想。他舉出奧美廣告創辦人大衛.奧格威早年的一句名言:「活著的時候一定要快樂,因為死了以後的時間還很長。」
退休當志工的周麗炤,也沒有一般人所謂的失落感,名稱、頭銜、地位,這些世俗標準對她都不具任何意義,「因為做的是自己喜歡的事,就覺得自己『很有用』,知道可以在哪裡使力,」她手握方向盤、語調沈穩地說。
在她眼裡的澎湖,無論是地質景觀、自然生態等各方面條件,都足以打入國際成為知名的「玄武岩地質公園」,但由於公共衛生、景點配置等周邊配套措施不足,還有很多需要努力的空間,「光是這些事就已經忙不完了!」
車內響起民歌手潘安邦熟悉的歌聲《外婆的澎湖灣》,這首20多年前的經典之作,令周麗炤頗有共鳴,反反覆覆聽了無數遍。她將方向盤打了一個彎,沿著馬公市南端201線道往風櫃的方向駛去,就在公路的右手邊,黃昏的夕陽正逐漸往海面沈下去,瑰麗的雲彩美不勝收。
***
已到了故事的尾聲。
當史密斯回到家中,收到坦尚尼亞聖心修女院娜汀古緹耶修女寄來一封厚厚的信:「親愛的史密斯先生,你寄給恩度古的信我們都收到了,恩度古很聰明,也很有愛心,他每天都想著你,但他不會寫字,所以畫了一幅畫給你……。」史密斯打開那幅畫:一個大人的手牽著一個小孩的手,背後是一個火紅的太陽。史密斯凝視著那幅畫許久,淚流滿面,不能自已。鏡頭停在史密斯淚流不止的臉上,不是痛苦的表情,而是綻放著笑容。
在恩度古心目中,素未謀面的養父史密斯先生是他的太陽,點亮了他的生命和希望。而在世界另一端,覺得自己退休以後一無是處的史密斯先生,從一個6歲非洲小男孩身上重新找到了「存在的意義」和「被需要的價值」。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220594885&aid=255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