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女性主義浪潮:第一屆韓國仁川女性藝術雙年展 ~ ~
2008/02/13 16:26:39瀏覽1899|回應0|推薦7

女性主義浪潮:第一屆韓國仁川女性藝術雙年展

 

Young-Mi Shin《鴨船》(Duck boat).油彩、木板.100x90cm.2005。(仁川女性藝術雙年展)

去年初在美國捲起的女性主義藝術風潮還令人記憶猶新,當時在紐約布魯克林美術館(Brooklyn Museum of Art)舉辦了大型女性藝術展「全球女性主義」(Global Feminisms),同時間洛杉磯葛芬當代藝術館(The Geffen Contemporary at MOCA)也舉辦了女性主義藝術的展覽「炫!藝術與女性主義革命」(Wack!Art and the Feminist Revolution),這兩個展覽聚集了從1960年代以來推動前衛當代藝術的英雌。「女性主義」(Feminism)這個似乎已經被嘲諷為「過時」的名詞,突然之間成了當代藝術界最受矚目的關鍵字眼,風潮席捲國際藝壇。

亞洲也開始跟進,2005年6月於韓國首爾舉辦的「第九屆國際婦女跨界研討會議」(Women's Worlds 2005: 9th International Interdisciplinary Congress on Women)(註),自此支持女性權益的聲浪更加升高。國際婦女跨界研討會議之後,韓國藝術界在隔年舉辦了「女性雙年展前展」(Pre-biennale),並且受到廣大的迴響。去年11月10日在韓國仁川多元藝術中心(Incheon Multiculture & Arts Center)舉辦了第一屆「仁川女性藝術雙年展」(2007 International Inchon Women Artists' Biennale,以下簡稱為仁川女性雙年展),這是亞洲地區首次的女性藝術雙年展。

Patrica Thoma《人偶》(Dolls).紙漿、人偶鞋.高30cm.2001。(仁川女性藝術雙年展)

Open the Door

這次仁川女性雙年展題為「Knocking on the Door」,策展人指出「Door」(門)是對外開放的象徵性符號,是對於內在、外在空間,以及過去、現在、未來時間的進出入口,意在期望當代女性藝術家能夠在多元的現代社會裡尋找並且發掘到更多女性的文化價值與力量。

參加本次韓國仁川女性雙年展的女性藝術家跨越國際以及不同世代,從1960年深具女性主義時代意義的藝術家作品,到新生代跨越政治正確性議題的年輕女性藝術家作品,都在這次的雙年展中有著出色的表現。本展企圖藉由「Knocking on the Door」為契機打開各個不同地區、國籍以及世代的大門與視野。參展藝術家超過80多位,其中最受矚目的有世界著名雕塑家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雕塑家妮基(Niki de Saint Phalle)、韓國最具傳奇性的女性行為藝術家Theresa Hak Kyung Cha、日本當代最具代表性的女性藝術家草間彌生、以及在1970年代打開了概念藝術與大眾廣告媒體藩籬的美國當代藝術大師家克魯格(Barbara Kruger)、美國知名自我肖像攝影師雪曼(Cindy Sherman)等等,都是展覽中眾所矚目的明星焦點。年輕世代的藝術家萊希(Johanna Reich)、MIT、Sook-Jin Kang、葉怡俐、Young-In Hong、Yusuko Iba、Geng Xue等人也都引起觀眾相當熱烈的回應。這次參展藝術家半數為韓國籍,也是主辦單位期望給予更多韓國年輕女性藝術家發表平台的意圖,其他亞洲地區受邀參展的年輕藝術家只有兩位,其中葉怡俐是唯一參展的台灣新生代女性藝術家。

Elsa Sahal《無題》.陶器.75x60x60cm.2006。(仁川女性藝術雙年展)

仁川女性雙年展的展覽區域分為三部分:「經驗」(Experience)、「發現」(Found out)、「神話」(Myth)。主展區「經驗」以時間軸的方式展出1960至1990年代歐美知名藝術家具有時代性意義的作品;特別展區「神話」的副標為「感性:粉紅、賽柏格、不完整的結構」,正如標題所呈現的當代語彙一般,新生代女性藝術家表現出跨越國籍以及性別議題束縛的自由精神;第三展區「發現」中,加拿大籍男性策展人維屈曼(John Welchman)跳開了女性主義的框架,提出了中立而新鮮的視野。

不受歡迎的女性主義

主要展區的策展人金成喜(Kim Sung-Hee,弘益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在接受訪問時語重心長的說,由於韓國沒有歐美的女性主義社會運動背景,與歐美的歷史以及社會經濟結構不同,在此情況下韓國藝術界對於女性雙年展的反應並不如美國來的熱烈,冷淡的眼光多於鼓勵。現在的韓國還是父權至上的社會制度,女性雙年展的籌備過程中,也由於一般人對於「女性主義」的先入為主觀念,對於本展並不抱以樂觀的態度,讓她幾度灰心不已。即使韓國在多位推動女性主義運動的前輩影響之下,已經在女性的人權上有了許多突破,但是改變父權社會的權力架構、接受更多女性的觀點確實不是一蹴可幾的目標。即使如此,金成喜還是抱持樂觀的態度,她期望結合國際間的力量,共同為女性藝術家找到更多發表作品的平台,這也是當初籌畫這個女性雙年展的真正願景。

Elsa Sahal《無題》.陶器.40x56x38cm.2006。(仁川女性藝術雙年展)

策展人不遺餘力的提供女性藝術家發表平台,原本我們期待能在首屆亞洲地區女性雙年展中看到紮實的展覽論述,以及與地域性、性別、後殖民有關的議題討論,然而提及本展與女性主義議題的關聯性,以及選擇在亞洲舉辦女性雙年展的意義時,策展人似乎極力與「女性主義」的教條式標籤畫清界線。她認為「女性主義」已是過去的名詞,此展要呈現的是「現在進行式」的女性藝術家所具有的開放性觀點,在這個女性雙年展中,策展團隊以時間軸的方式回顧1960年代的女性藝術家作品,同時呈現當代女性藝術家的新觀點,而這樣的回應似乎讓整體展覽的規畫方向與精準度失了焦點。

葉怡俐《Kuso–橘色花朵》(Kuso- orange flowers).C-type photograph.100x73cm.2004。(潘廣宜)

的確,女性主義的派系眾多而難以歸納,後現代女性主義也已經超越了反抗父權架構的社會經濟學議題,而進一步朝向後殖民主義、心理學、身體論以及超越性別的賽柏格理論的方向進行。特別展區的策展人Kim Mi-Jin(弘益大學視覺藝術系教授,首爾藝術中心館長)對於不再延伸議題至女性主義的現代女性持有樂觀的看法,她認為新生代的女性藝術家已經超越了性別議題,她們所關注的創作理念跟男性藝術家沒有太多差異,這是因為社會結構改變,女性在經濟與精神的獨立、自由,反映在創作的表現上,因此年輕世代的女性創作者所呈現的色彩與表現手法,更充滿了活潑的生氣與未來的憧憬。這個世代的女性藝術家在表現語彙少了上一個世代的憤怒與反抗精神,反而更著力在女性所獨有的溫暖、愛以及繽紛的色彩表現。確實許多新世代的女性藝術家並不喜歡被冠上「女性主義」的帽子,主辦單位透露,許多女性藝術家甚至為了刻意迴避「女性雙年展」這個框架而拒絕參展。台灣參展藝術家葉怡俐表示:「新世代的女性創作者企圖確立的是藝術語言的純粹性、原創性,以及國際語彙的共同性,這樣的創作理念與性別無關。我在身為女性之前,是一名藝術家。」在經歷1960年代的反抗後,年輕一代的女性藝術家或許看到的是更彩色的未來,她們已經脫離了父權社會的歷史陰影。

匪夷所思的焦點

在法國,「女性主義」或許像是個被遺忘在舊書店角落的書籍般乏人問津;在日本,「女性主義者」與「敗犬」(過了適婚年齡卻未婚,以事業為中心的女性)畫上等號,受過高等教育的傲慢族群會被驅逐在日本主流社群之外;不過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國,「女性主義」以及「後女性主義」在凡事強調政治立場、權力架構明顯的國家卻是攸關「政治正確性」(Political Correctness)以及「身分認同」(Self-identity)層面的嚴肅議題。同樣的議題與展覽,在不同的國度可以有不同的闡釋與看法,亞洲女性藝術展的角度以及亞洲女性藝術家所表現的藝術創作,或許需要用更國際的觀點來解讀,讓更多關注此一分野的學者來探討與釐清亞洲女性藝術家的藝術語彙表現,確立在國際上的位置。

Jeung-Soo Heo《風景》(The windy landscape).油彩、畫布.97x160cm.2006。(仁川女性藝術雙年展)

回顧整體仁川女性雙年展的脈絡,多少給人一種刻意模糊女性主義議題焦點之嫌,讓人不知所云,更匪夷所思的是,韓國在1970年代深受西方女性主義的洗禮,直到1990年代都不乏推動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者,目前韓國的女性總理韓明淑就是當年推動婦女解放運動的頂尖女性,更是韓國的女權教母。女性解放運動在韓國已經行之有年,這可以窺見韓國女性在父權社會的壓抑下,對於不平等待遇所引發的一連串反動,韓國有著絕對的條件探討女性主義議題,卻沒有適得其所的發揮其優勢,實屬美中不足。

在申正娥事件(「光州雙年展」藝術總監偽造學歷以及性醜聞案)曝光之後,韓國仁川女性雙年展似乎成了很諷刺的對照,申正娥事件讓女性在藝術界的地位蒙羞,現實社會中的藝術、道德與性別差異似乎並不像女性主義教條式的理論那樣黑白分明。

身分、時空的不確定性

現今在急速的全球化之下,女性創作者與身處的空間、時間的關聯成為國際間新世代藝術創作者的創作題材之一。這次參加仁川女性藝術雙年展的台灣藝術家葉怡俐的錄像與攝影作品則囊括了這幾項創作要素。策展人Kim Mi-Jin指出,葉怡俐將自己置入不同的場景(包含虛擬與真實)以及不同的時間(前世的記憶故事以及虛擬的未來摩天大樓之間)之中,反映了當代女性藝術家在全球化之下的女性自由意識。透過葉怡俐的創作可以看到她企圖跨越世界各國進行創作的企圖心(在世界各地的行為藝術表演,並以攝影記錄與觀眾的互動),刻意消去女性的性別辨識意圖(全副武裝穿上用泡棉所製作的道具服裝),無厘頭或者儀式般的手勢更是新世代藝術家幽默的即興創作語彙。在全球化的影響下,葉怡俐的行為藝術場域也不斷的在蔓延當中,目前還是進行式。在特定空間所特有的身分認同以及角色扮演在葉怡俐的扮裝(masquerade)掩飾之下消去了作者本身的身分,然而當她在某個特定空間停留時,過去(來自何處)、現在(在做什麼)與未來(要去哪裡)的既定時間軸也已經無關乎虛擬或者現實世界。這是具有全球化語彙的創作特徵之一,也就是時間與空間的不確定性。

註:2005年6月,為期一週的「第九屆國際婦女跨界研討會議」(Women's Worlds 2005: 9th International Interdisciplinary Congress on Women)在韓國首爾舉辦。從世界各地75國聚集了2,300名的女性學研究者以及NGO關係者,大會主辦單位為韓國女權運動先驅者輩出的梨花大學。

 

今藝術 / 184期

原文請點選

http://artouch.com/artco/story.aspx?aid=2008010915663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yw174&aid=1613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