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人蕭淑慎勒戒之後,再爆吸食毒品的新聞,以及偶像劇女星裴琳吸毒被逮,不但顯示了吸毒成癮後的麻煩,也暴露了毒品市場的氾濫化,遠比藝人沾毒的勁爆,更令人憂慮。
據報導,除了藝人吸毒,還有職藍球星亦捲入其中,為什麼這些頗有社會地位的人,擋不住毒品誘惑?值得深入研究。西方的經驗告訴我們,毒品市場依然有「階級之別」,富裕的人吸食高檔毒品,為的是排解百無聊賴的空洞生活。藝人、運動員吸毒,可能為的是安撫競爭激烈環境下,忐忑焦慮的心情。而不少社會邊緣人吸毒,則多半有著麻醉自己、忘掉現實的痛苦,他們吸食的毒品也較為粗糙。至於年輕人,則在好奇、自以為新潮的心理下,不知不覺上癮者多。
但毒品市場同樣有「在地性格」,台灣對抗毒品,亦非這幾年的事,因此深入去研究販毒網絡的上中下游,並認真去分析吸毒者的心路歷程,相當有必要。不同的人,如何沾上毒品,為何沾上毒品,何以有人能勒戒後洗心革面過日子,而有人硬是不能?這些深入研究紀錄,累積起來,便是一部部台灣吸毒人口的活教材,足以提供防毒宣傳時,更打動人心的切入點。
反過來看,若只把知名人士吸毒事件,當爆料新聞看,當道德上的教材做好壞、對錯的切割,輕易給予「不知珍惜」、「自我踐踏」等判斷時,我們其實等於放棄了深入探討毒品成癮的可怕程度,以及吸毒者回到現實世界後,所面臨之誘惑與孤獨的各種可能性分析。換言之,吸毒者再犯與否,跟他個人的自制固然有關,但周遭環境的誘惑與毒販再接近的難易度,不也很關鍵嗎?
再想想,藝人吸毒上新聞版面,已非新鮮事,何以仍有藝人不斷傳出吸毒?一者可見演藝圈沒把這事當大事看,吸毒仍是圈裡見怪不怪的行為。二者,這最重要,警方逮藝人容易,逮藥頭不難,要逮大盤供應者卻不見得容易,但中上游的毒品進口、再製、供應,等等環節若不「除惡務盡」,吸毒者再犯與新近吸毒者嘗試的管道,自然難以根絕。藝人吸毒的新聞不斷,證明毒品市場龐大驚人的網絡,已盤根錯節,這才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