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0/26 10:13:27瀏覽603|回應1|推薦7 | |
以Google為師!
/U時代,「傳統出版」最後翻身機會?/我的讀書筆記(8) 「幾乎沒有任何企業、高階主管或機構團體,真正了解該 如何在網路時代(U時代)生存與壯大──除了Google這家 公司。」 「從前,條條大路通羅馬﹔現在,條條大路都從Google出 發。」 ──傑夫.賈維斯(Jeff Jarvis:資深媒體人)*註1 「台灣出版業若不轉型,就像『手上捧著一塊即將融化的 冰塊般』,就會消失。」 ──何飛鵬(「家庭傳媒出版集團」執行長) 親愛的朋友: 前一陣子,因病住院,不知「後果」如何,只好在入院前,將第51信<抉擇:恆星或流星?>匆匆收尾。信裡,沒說完的,理應在此用最簡短的話,稍予補充。 未清楚交代的是「經營時間」和「經營機會」兩者之間的調諧關係。除了曾提到的「適性」之外,實作經驗告訴我,它們並不必然是對立關係(非此即彼;兩極性原理),而是可以互融並存的。也就是說,在「經營時間」的同時,尋找「經營機會」;在「經營機會」的時候,也應兼顧「經營時間」。這種互相滲透、彼此融合的情形,在「書系」之中最能彰顯。例子太多,恕不贅述。 休養期間,將平時粗讀的報紙、雜誌,細嚼慢嚥。精讀之下,發現科技新知所占篇幅多了起來,像「雲端運算」、「電子書」、「微網誌」等新詞及其相關訊息,不停地從字裡行間蹦彈出來,不禁感歎:新時代真的在重重叩敲我們的大門了。 我隨手摘錄9月出版的《數位時代》一些標題,感受一下氣氛: ──發現台灣下一波創業新勢力:電子商務。(李欣岳) ──再一次,我們發明了書:電子書時代來臨!(龎文真) ──教科書也要電子化?(龎文真) ──電子書這樣用﹔亞馬遜Kindle2大公開。(盧諭緯) ──電子書1,100億元商機湧現!(謝佳宇) ──「數位出版」角力戰﹕發行平台浮出水面。(樊蘭) ──把SEO(搜索引擎優化)融入工作中!(何飛鵬) 報紙上的消息更多,選錄幾則和出版息息相關的,供大家參考。 《聯合報》<e世界>的標題是:<Google印書比煮咖啡快>。編譯彭淮棟、林沿瑜報導﹕「網路搜尋龍頭Google不僅積極掃描數百萬本絕版書供網民在網上閱讀,還和紐約快速印刷機廠商『隨選圖書(On Demand Books)公司』簽約,在短短幾分鐘內(煮一杯義式濃縮咖啡的時間),取得裝訂成冊的、已絕版書籍的實體書,一本只要8美元,讓絕版書風華再現。」 另一則新聞說﹕「當年,唱片業因為未能及早開發網路商機,而讓蘋果公司的iTunes成為全球最大的數位音樂商店。雜誌業者唯恐重蹈音樂出版業者的覆轍,因此積極串連,爭取談判籌碼。」它們一方面推動業界結盟,組成自己的數位平台;一方面據此實力,增強和亞馬遜與Google的談判力,希望重新拿回主導權。 幾乎所有重要刊物都無法漠視網路(U)世界的無所不在,它衝擊的層面,既深且廣。《商業周刊》近期封面,寫著「賈伯斯、Google、郭台銘、三星都在搶『電子書大商機』」。封面上,光是「電子書」三字就占了4×12公分面積,彩色大字,絢爛奪目。陪襯的小字,一樣引人注目:「它,只有1公分薄,却正在改變世界。」內文的小標,更是聳動,預言美國13萬家出版社,將面臨消失的危機……。而,Google誓言做全世界最大的圖書館……。 《商業周刊》不惜篇幅將電子書影響所及的生活情景詳加描述,還告訴我們「實體課本即將消失」,「全球逾100個學校宣布推廣電子書,其中包括美國普林斯頓、維吉尼亞等大學、香港及馬來西亞的小學……」(台灣從8月1日起,推動「電子書包實驗教學計畫」,預定試辦2年;「一童一筆電」(One Laptop Per Child;OLPC)理念,烏拉圭全球跑第一,全國40萬小學生和老師人手一台能夠無線上網的免費筆記型電腦,明年將把計畫延伸至中學和學齡前兒童)。 企劃這個專題的《商業周刊》,以警惕的語氣問大家: 「這場知識閱讀革命,已經到家門口,你準備好了嗎?」 《遠見》也不落人後,九月號推出重量級封面故事:「愈雲端,愈有商機」,整整47頁,將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做了周延的介紹。它說,雲端運算「已被視為科技業最大成長機會;未來幾年,全球科技業將重新洗牌,誕生新獲利模式,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並引用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盧希鵬教授的話﹕「信雲端者,得永生。」*註2。 《天下》一向自詡「觀念領先」,製作過許多叫好又叫座的專題,我曾多次引用。最新兩篇文章<電子書,讓出版業活起來>(張漢宜.賴建宇)與<電子書,在華文市場行得通嗎?>(黄亦筠),一樂觀,一質疑;另外還介紹了Google如何創新,拒絕「老化」上身,隨時盯緊變化。 瞧!夠熱鬧吧! 很清楚的,世界上每個層面都在打散、重組,而出版業身處其中,該怎樣再次找到新的、不可替代的存在價值? 環顧周邊,變局中的出版界不外以下三類反應: 一是老神在在,處變不驚。深信全面替代紙本書的「新生事物」尚未定於一。即便吵得沸沸揚揚,就「電子書」是不是網路閱讀的終極形式這件事,仍難有定論。──有了「雲端運算」,誰能一口咬定電子書就是內容表達的唯一形式?關鍵在,內容將由「雲」(cloud)承載(誰需要帶著整座圖書館趴趴走?),想要閱讀時,從雲下載即可;若需筆記、註記要點,隨時存入使用者的「端」(end)內──傳統概念裡的「書的形式」完全位元化(想想詹宏志說過的話:「電子書」的概念已過時了!),因而,我們需要的,很可能僅僅是個遨遊網際閱覽器,就替代了一切。當前最緊要的是強化「內容是王」的核心能力,唯有加強優質內容的掌控,才是王道。少了內容的「內容產業」,什麽都不是! 一是順勢待變。由於不知事態演化的終極形式是啥,所以無法判斷所選擇的對策是否正確,只好採取「me too策略」,讓不知戒慎恐懼者去打頭陣,然後緊緊尾隨,且戰且行。主要目的在不冒不必要的險,一旦機會來臨,全力擴張戰果,以求後來居上。 一是勇敢求變。對企圖心旺盛的出版人而言,既知趨勢發展的規律已頭也不回地、朝向沒有地圖指引的未來,急奔而去,我們只剩下兩個選擇:「參加」或「退出」?「退出」代表前功盡棄,一無所有,所以選項其實只剩下「勇於接受挑戰」,去做開疆闢土第一人。 對這些無懼改變的拓荒者,我們應該多些關注。 即便積極因應新時代帶來的新挑戰,傳統出版仍時有捉襟見肘之憾,然我深信各出版社的領導階層非常了解,這波「大海嘯」當不是用膚淺的花拳綉腿能應付的。但若深入觀察,多數人還是丟不掉包袱,仍從傳統的「出版本位」思考大變局中的自處之道,下意識地步上「維持性創新」(sustaining innovation)的道路,這是無法解決「典範移轉」(paradigm shift)帶來的結構性顛覆,因為過去的經驗,已不足以用來解决眼前的困窘了。整個出版界,鮮有跳出框架、以網路時代(U時代)的大架構做原點,徹底反思行業的命運。 這段話的另一層意思是說,少了鏡子似的反射面,人是看不見自己形象的。所以,偶而換個位置(立場)看問題,或可收「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的效果。 以下,採擷兩位業外人士的想法和做法,供大家參酌。 譬如說,從IT業界看現在出版業,他們看出什麼? 首先,借「鴻海科技集團」大老闆郭台銘的眼光用一用。他接受《商業周刊》訪問時,稱:「鴻海未來成長動力來源,還是以3C產品為主,包括電子書等。」郭董透過「3C產品」,把手伸入內容產業──事實上,他已經做的遠比現在說的範圍更大,我們從他注入遠流「Koobe System(電子閱讀平台)」合作資金乙事,就知道他的野心絕不只這麼一丁點兒。 他心理盤算的最終鵠的是什麼?或許回到《商業周刊》揭示的重點「整個電子書價值鏈最肥美的地方:內容」中,可求得答案。遠流是台灣歷史悠久的大型出版社,它手上握有厚實的「內容」和巨大的社會影響力,是台灣文化界的象徵之一,不論是誰和它合體,都將撼動業界。 鴻海的郭台銘有沒有覬覦出版(內容產業)之心呢?我們不敢妄加揣測。若無,那只是單純的某項合作案﹔若有呢?──相對於全球營收逾兆元的跨國大企業而言,台灣再大的出版社和他們相比,都是小蝦米。 至於「廣達集團」董事長林百里接受《天下雜誌》訪問時,為什麼會說,他特別看好「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條件」,這句話背後的暗示,也同樣值得細細玩味。 就這時候,中國出版界也波濤洶湧。 大陸「傳統出版」的進展和台灣一樣,甩不掉舊思維的覊絆,倒是數位出版方面,特別活躍。樊蘭在《數位時代》寫的報導<數位出版的角力戰﹕數位發行平台浮出水面>,雖區區一千多字,只掀起帷幕一角,却飽含啓發性。 他在文中指出,Kindle的熱賣,刺激了中國的電子閱讀市場。我們看到「漢王」不但推出閱讀器,更積極尋求跨界合作,染指「內容」;「中國移動」正式在杭州建立「移動閱讀基地」;「方正阿帕比」推出「番薯網」(http://www.fanshu.com/),目前已擁有180萬冊書(含電子書);被稱為「新興內容基地」的「盛大文學」(http://www.snda.com/cn/GOL/SDL.html),它的執行長侯小强宣稱自己「不僅僅是文學網站,我們是版權營運商」。知名的「中文在線」(http://www.chineseall.com/),在執行長童之磊領導下,信心滿滿地沉著佈局,樊蘭引述他的話讓我眼睛一亮,他形容「中文在線」如同IT領域的系統整合商,「把硬體、軟體、內容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出版解决方案」,原創文學網站「17K」(http://www.17k.com/)就是他們的實踐成果──如其所願,成為擁有原創內容的提供商。他們的手,伸的很快很長,迅速和四百多家傳統出版社(佔全國出版社80%)簽約合作(可怕啊!),攻佔了中、小學80%市場(真的?)。 假使我仍是出版的現役人員,看到這些,一定大驚失色。樊蘭文章的背後,隱藏太多訊息,或許真的如何飛鵬所描述的,傳統出版業若不努力轉型,「就像手上捧著一塊即將融化的冰塊般,就會消失」。長此下去,《商業周刊》引述專業網路雜誌《Fast Company》的預言,可能很快見到: 「出版業會消失不見。……就像寒武紀的三葉蟲,曾是最先長出眼睛 的生物,但因無法適應變遷環境而滅絕。」 我們看到Google鯨吞數百萬種絕版書(含公共財),在雲端精心經營「長尾」;亞馬遜網路書店與作者直接簽約,販售電子書;實體書店縮減紙本書籍展台,增設讀者下載使用的休憇空間(如「咖啡店」);隨Kindle Dx出現,百家爭鳴,加快教科書市場淪陷速度;更多的作者以blog做為發表園地,作品交由網路經營……傳統出版社在整個脈絡中漸漸邊陲化了……。 眼看著紙本書的市場慢慢萎縮,我們却沒有遏阻的能力。 我們從不知迫切的危機離我們這麼近,直到城邦的何飛鵬高喊「傳統出版只剩五年好光景」、要求旗下成員迎向新時代,大家才驚覺大事不妙。可是,我悄悄告訴你,他真正設定的時間表是「三年」,五年是說給外人聽的。他並未欺瞞大家,在他寫的那篇文章裡,「三」這數字,在小小段落的句子,一閃而過。 改造,只剩三年?對! 更讓人吃驚的是,他嫌三年仍太久。 從上面所述,我們約略知道勇敢求變者,以不同方式承擔的例子。遠流的王榮文開闢新的戰線(經營文創產業基地及研發電子閱讀平台)尋找跨界機緣;城邦的何飛鵬則不畏挑戰,採取正面迎敵,至於他研擬的對策如何,外人難以聞問,或許假以時日,可見端倪(城邦集團宣佈:將於年底推出線上創作和銷售的全新網站)。其實,台灣出版人的心態多半拘謹,做多言少;特別是雜誌界,已練兵多時,轉向數位化,只彈指之間耳。 綜合以上所述,我們看到科技發展帶給出版界的巨大衝擊,也看到業界的掙扎和努力,但出版社却困於懷舊,怯於往新的軸線移動。 問題癥結:傳統出版不曉得該如何重塑自己。 我們試著提出一種可能性──這「可能性」也許有用、也許無用,整理於後,供大家做個參考。 其實,最重要的是改變思維,以「破壞性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為本,學習「U時代」的拓荒者,了解他們怎麼看世界、看變化、看問題? 而,以Google為師,當是一條捷徑。 我們不妨回頭檢視Google的崛起。 Google最了不起的是,怎麽從1998年一成立,即洞悉隱匿網路興起之後的巨大商機? 它的創辦人瑟吉.布林(Sergey Brin)與賴瑞.佩吉(Larry Page),比所有人更早知道由於網路的出現,推動經濟發展的模式變了,傳統的遊戲規則已經走到極致,替代它的新遊戲規則等著新領導者重新建立。而,Google就是新遊戲規則的主要制定者,他倆顯然是少數認知「位元經濟學」即將促成「新商業模式」的奉行者,他們找到少人關注的「搜索引擎」切入,用的模式是「免費」*註3,以求快速形成使用者規模,建立獨有的利基,再在利基的基礎上,擴展影響力。 但「免費」一定會贏?當然不!網路興起之後的U時代,只有Google將「免費經濟」發揮得最為淋漓盡致。太多網路事業缺乏了解「自己是誰」,而做了錯誤的定位──例如雅虎(Yahoo),誤以為自己身處「內容產業」,特地找來好萊塢的泰利.塞梅爾(Terry Semel),把雅虎變身「數位電影公司」,結果因太早要求創造「新盈利模式」,反而將原本可以和Google平分天下的網路搜尋龍頭地位,白白弄丟了*註4。夢醒時分,大勢已去。 Google的聰明,是自始至終知道自己在哪一行,它不認為自己是內容產業,它是一個「組織者」,它創新商業(盈利)模式,「終極而言,Google是在做組織和知識的行業」*註5。 Google怎麽扮演它「組織者」與「創新商業模式」的角色?我從大前研一的觀察分析中,找到兩個支點: ──「Google思維」與「Google策略」。 所謂「Google思維」,就是「事事從網路思考」,以「使用者為尊」,經由「徹底免費」的高品質搜尋引擎,加上完全奉獻並不斷改善「誠心服務」的Gmail,使它在網路搜尋佔有全球75%以及以億為單位計算的「巨型社群」,把競爭者遠拋於後。它本身不收費、不生產、不擁有、不控制──它只做兩件事﹕ 一是將搜尋所得、蕪雜零亂的知識,組織得更有效益,滿足使用者的需求,來維繫忠誠度; 一是嚴格記錄並分析每一個使用者搜索的每一個步驟,以求了解(洞悉)他們的年齡、性向、興趣、嗜好……等,創造出他們的附加價值;再針對個人,置入為客户量身定做的廣告,大前研一名之謂「終極版點式行銷」*註6。 統而言之,Google的目的是:了解一切*註7,評估出反應率最好的廣告,以便有憑有據告訴廣告主,讓他們心甘情願付出代價,從「Google思維」形塑而成的「廣告模式」,構成了主要盈利來源。 「Google策略」則另有追求,將自己打造成「網路購物通」,創建一種無所不包的「購物模式」。以書為例,「使用者只要在Google輸入書名,就可以直接連絡到出版社或書店的購物網站,不必透過亞馬遜便可購買書籍」,換個方式說,「搜尋網站=購物網站」。這就是為什麼會使微軟和亞馬遜感到不寒而慄,必須聯手對抗Google的原因*註8。 大前研一認為,目前Google之所以還在足球門前遊走盤球,遲遲不肯舉脚射門,是因為害怕遭到「違反獨佔禁止法」(反托辣斯法案;Antitrust laws)起訴,它非不為也,是時機未到。 Google不但在「廣告模式」和「購物模式」綿密佈局,戰火一直延燒到虛擬國土「雲端運算」,那更是兵家必爭之地。依Google目前所擁有的伺服器數量,高達數百萬台(而且仍正快速增加),就曉得它志在必得的決心。前不久,它不再公開伺服器數量,這和亞馬遜隱匿Kindle銷量的心態是一致的﹕讓競爭者失去攻擊著力點。 誰擁有「雲端」,誰就擁有未來。這是攸關「網路霸主」誰屬的關鍵一役,也是「Google策略」是否能坐擁江山的重要依恃。從出版的角度看,Google用心經營雲端無主的、達數百萬冊的內容──這長尾巿場,有著龎大商機(Google不怕長尾長,只怕長尾不夠長)*註9。未來,百萬、千萬的長尾書籍之中,每一本書都有被選擇的機會──在萬億次點選中(啊!那個大寫的N!),Google是唯一的贏家。 Google最讓我佩服的是它超前的眼光,它設下明確、宏大的目標,從不偏移。它是具備「大佈局力」與強大「進化力」引擎的巨獸,它不斷推陳出新,推動世界朝向它既定的方向演化,它是真正掌握了老子「反者道之動」真髓的最佳實踐樣板*註10。 說了這麼多,正從傳統出版走來的我們,能從Google學些什麽? 面對Google的天羅地網,我們似乎無能為力。它所建構的嶄新社會,依傑夫.賈維斯(Jeff Jarvis)的觀點,這新社會打造在「關連、連結、透明、開放、公開、聆聽、信任、智慧、慷慨、效率、市場、小眾利益、平台、速度和豐富之上」*註11。 顯然的,從這觀點來看,出版社光是把內容數位化,搞個沒生長力的平台,是不足以因應的。我們面對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若遵循既有思維謀求對策,恐怕難以圖存。所以,首要之事在觀察Google怎麽想,如何做?──多個參考座標,再思量發展之策。 從Google身上,至少能明白下列幾項: 第一,建立「網(U)本位」觀念。既然邁入了網路時代,請事事以網絡做為出發點。 世界的的確確跟過去不一樣了。如今,我們活在同一張巨網之中。事實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敢輕忽未來競爭力之源的網路建設。以網路普及率高達95%的芬蘭來看,竟還立法強制要求「電訊公司在明年(2010)7月開始,520萬國民都應享有寬頻上網的權利,且上網速度不得低於每秒1百萬位元(1M)。而,政府的目標是在2015年之前,把頻寬提速100倍,達到每秒1億位元(100M)」*註12。芬蘭雖小國寡民,但高瞻遠矚的眼光和魄力,令人肅然起敬。 第二,了解「我是誰」,重新認識自己,定位自己。 我們不再是傳統出版中那位「做書的人」,我們是網路世界中內容產業經營者。 假如「內容」是我們最大資產,那麽,該怎麽確保不入他人之手? 如今,我們面對的是全民寫作的時代,人人都是作家,光是中文每天可能有上億的文字發表於浩浩網海。在時間洪流沖刷下,除非是頂尖作品,否則都淹沒在長尾之中。然而,拜科技之賜,所有圖與文得以位元形式,永存雲端,而挑戰也來自於此﹕市場歸屬,取決於新篩選功能的強弱。 我們也看到原創者漸漸和網路經營者(如「中文在線」、「盛大文學」等)合作,傳統出版功能逐漸被新經營形態取代了。 從這些層面看,出版社的角色削弱了,傳統編輯的未來在哪? Google和大前研一不約而同指出,未來需要的是製作人,一個組織者。在出版這一行,無疑的,更突顯企劃力的重要性。這類人不採取在既有成就上努力改善的「do more better」策略(大前研一語),他們是典型的拓荒者,知道機會在框架之外*註13。用沈公(沈昌文)的話引伸,就是策劃力之極致表現。他特別強調:「一個高明的編輯……最好能够做到『在無序中間有序』。『有序』是一種靈魂,是一種指導思想,也可以說是一種導向。」*註14將這話放到網絡背景理解,給企劃人創造出無限的揮灑空間。 不過,假如「內容」不是我們最大資產,那麽什麼才是呢? ──好可怕的問題,但願是個假命題。 第三,將「演化」觀念植入思維之中。 譬如,若你以為亞馬遜純是一家網路書店的話,錯了;它已經把自己改造成「資訊科技服務公司」,同時提供儲存與運算服務。我們看到,不斷演化的新科技帶來新能力,新能力創造新機會,亞馬遜的例子告訴我們,切勿忽略各方面突飛猛進的發明和發現,它們正在不斷改造世界。 第四,勿忘:個體崛起。 網路使每一個個體的聲音都能發表,每一個生命都被尊重,在新立足點上,眾生平等。誰都不可再被輕忽──星火也可燎原。 第五,善用網路上「巨型社群」(N)的能量。 傳統意識中的「大眾」被撕得粉碎,但透過「連接」,使聚沙成塔的力量,變得更大、更難控御。Google、亞馬遜、微軟、百度、盛大……均是。 但,首要大事是你如何成為大寫的N。 第六,變身Google。 既然Google是唯一的、無法取代的,那麽,設法將自己變成你身屬領域中的Google吧(把局部當做整體)。例如,在兒童心目中最紅的網站是哪個?答案是大家熟知的狄斯耐(Disney.com),它在孩童界地位,等同Google*註15。 對於U時代出版的探討,曾在《編輯力初探1.0》第32、33、34、35、37、38、44、45、48、49、50各信分別觸及,有興趣的朋友,請留你的email地址到chouning@gmail.com信箱,立可寄上。 在<無聲的海嘯>中,我曾引述出版界大老的話: 「記得當年,社會進展到e時代,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接任美 國『奇異公司』董事長大位時,曾要求部屬:『要在所有動詞前面都加 上e之後,再進行考量。』例如:e製作(eMake)、e銷售(eSale)、e設計 (eDesign)、e採購(ePurchase)……等。大前研一評論說﹕『因徹底使用新的 資訊科技,在威爾許時代,奇異的生產力足足成長了5倍,營業額也增 加5倍。』我們呢?是不是該將所有與出版相關的工作,都加上u再往 下思考?」*註16 距離他說這些話還不到一年,似應在文章末尾多添一句,才跟得上形勢變化了﹕「請在『加上u再往下思考』之後,再用『G』思考一遍吧!」敬祝 健康快樂! 浩正/2009/10/21 ────────────────────────────────── *註1:引自《Google會怎麽做?》/傑夫.賈維斯著(Jeff Jarvis)著/龎文真、林麗冠譯(天下遠見出版2009/4/30初版一刷)。 *註2:參閱《遠見》(第279期/2009/9/1出刋),封面故事「雲端運算/引爆企業、生活新革命:愈雲端,愈有商機」。它由15篇文章組成,包括了<讓我們看雲去﹕雲端的魅力與威力,兩岸的機會與市場>、<雲魅力/專訪噗浪創辦人雲惟彬:我是活在雲裡的人>、<雲威力/專訪趨勢科技董事長張明正:雲端不只是技術,更改變商業模式>、<雲機會/專訪工研院院長李鍾熙:軟硬體都有商機,服務也能輸出>、<雲市場/專訪中國寬帶產業基金董事長田溯寧:中國市場大,可自建獨立雲端系統>、<雲端商機大布局>、<雲端商機1:IBM的創舉>、<雲端商機2:亞馬遜的創新>、<雲端商機3:Google的攻勢>、<雲端商機4:趨勢科技的革命>、<雲端商機5:達維飛碼的優勢>、<雲端運用深入各行各業﹕距離變商機>、<友訊科技/隨時掌控全球600名業務員>、<中興保全/從保全進階智慧宅管服務>、<研華科技/用數位看板切入生活服務應用>等。《遠見》不是最早介紹「雲端運算」的雜誌,卻是內容較全面性並深入生活之中。為了讓不易看到內容的朋友有概括性的了解,將文章題目簡抄如上。 *註3:關於「免費」觀念,請參閱《免費》/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著/羅耀宗、蔡慧菁譯(天下遠見/2009/8/28初版)。 *註4:同註1,p.105。 *註5:同上,p.104。 *註6:請參閱《再起動:職場絕對生存手冊》/大前研一著/陳光棻、王俞惠譯(天下遠見/2009/3/31初版1刷),p.280-287。 *註7:至於Google的企圖心有多宏大,不如由Google自己說。根據伍迪.曼伯(Google九位工程副總之一)聲稱:「Google的使命是『組織世界資訊,使它在全球共用、共享』。」並指出「20世紀只知征服自然,而21世紀強調的將是了解世人﹔不僅要了解世人說些什麼,還要從最微不足通的行為線索中,推斷他們心裡想的是什麽,……搜尋,是這其中的一大要項……。」(引自《今周刋》第668期/2009/10/12出刋,<Google的王座保衛戰>,見p.146-151)。 *註8:同註6,p.280-285。大前研一說,電子商務成功関鍵在於「入口網站」、「結帳系統」、「物流系統」功能,一應俱全。Google早從搜索引擎發展或入口網站,目前也擁有Google Checkout線上付費系統,而物流可由供貨者完成最後一里的配送。所以啊,Google策略令人生畏! *註9:10月16日《聯合報》編譯田思怡報導<Google將推線上書店>,稱:「Google圖書搜尋部門主管特維(Tom Turvey)15日在『法蘭克福書展』表示:將於明年推出Google Editions(線上書店服務平台)。Google在2004年時,曾推出免費的線上圖書搜尋服務(Google Books),這次Google Editions將是Google首度嘗試賣書,每本書的價格將由出版商決定,明年將供應40萬到60萬本書。Google將提供瀏覽服務,讓讀者在任何地方閱讀,是電子書市場的利基。Google將收取55%利潤,並把大部分分給零售商,其餘45%利潤則歸出版商。Google Editions將允許與Google結盟的零售商賣書,預期大多數顧客會向零售商,而不是向Google買書,我們是大盤商,書的批發商。」 *註10:Google不是沒弱點的,最大的弱點在它的「大」和「通吃」。這也是為什麽會有人擔憂「假如Google統治了世界」的原因了,甚至有人說,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英國作家,《1984》作者)筆下的「老大哥」已經出現了。在華文世界,他姓谷,名歌(Google)。 *註11:同註1,p.318。 *註12:見2009/10/16「聯合新聞網」<芬蘭立法/寬頻上網人人有權>(聯合報/編譯田思怡報導;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ART_ID=217306)。 *註13:同註6,p.158-165。 *註14:引自《知道-沈昌文口述自傳》/張冠生整理/(花城出版社/2008/5月第2刷),p.172-173。 *註15:參閱<迪士尼Disney.com已成孩童界的Google>(http://www.epuber.com/?p=2808)。 *註16:見《編輯力初探1.0》第44信<無聲的海嘯>。大前研一的話,出自《創新者的思考》/大前研一著/謝育容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