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周浩正:【寫給編輯人的信11】
2008/05/12 15:19:34瀏覽547|回應0|推薦3
編務報告書●一個實例
──編輯實務之1

高彥:

今早運動回來,打開報紙,赫然讀到「首本真人漫畫《戀愛雙頻》來了!」的標題,嚇我一大跳。往下細讀,果然有人把「電影書」的概念做成成品了,據聯合報記者陳宛茜7月13日報導﹕「作者陳帥君,自稱是個『畫漫畫長大的孩子』,他先從漫畫入手,接著玩攝影,最後到美國哥倫比亞電影學院學拍電影,做過舞台劇的美術指導與副導演,嫻熟編劇、腳本、分鏡等技巧,兩年前,回到台灣,致力於『真人漫畫』的創作。」
這是台灣「聯經出版公司」的傑作,預定下月隆重推出。
高彥,我引述這段文字,想告訴你的是:我一共寫了11封信予你,所敘述的雖是老人言,可沒跟時代脫節。我做了一輩子編輯,一個編輯人該有的敏銳與辨識良窳的基本能力,並未喪失。我希望你們不會錯認我信中各項建議,都是陳年舊案,之所以喋喋不休,只為了消磨最後時光罷了。有些建議涉及領域的佔有,我曾清楚表明,它極可能是個商機,問題則在能不能理解以及敢不敢付諸實踐而已。
聯經推出「真人漫畫」並不足以妨礙電影書的進行──他們只是重覆了24年前我們攝製<流逝>的經驗,《戀愛雙頻》的出現,只是更增添了電影書方案的可行性。
如何?願意試一試嗎!

此信,談的是編輯實務。
但我跳開一般編輯實務所談之種種,從不同角度切入,希望有志於出版、而又一腳踏進編輯工作者,能有所體會並另有發明。
我手上剛好有一份當我負責實學社經營責任時,在董事會與股東會議上,為了請求增資而撰寫的<編務報告>,我們就從它開始。這份報告並未遵循標準格式──事實上,我也不曉得何謂標準格式,據我所知所見,報告寫法千奇百怪,所以也就不避簡陋,算是提供一個錯誤示範。
我們一旦做了編輯,總有一天會扛起重責而獨當一面,撰寫各種性質報告的機會多的是,想躲也躲不掉。既然躲不了,不如踩在這塊他山之石上面,鍛練出更強的功夫吧!
【編務報告】全競爭時代

〔實學社〕的競爭策略

8,1’99

?.出版界發生什麼事了?

才在十多年前,台灣的出版市場仍是飢渴的,大型書店剛剛誕生,大賣場的書架上,急需大量書籍填補,人們的心態也從戒嚴轉入大開放,各種各類的書籍,似乎永遠填不飽市場的需求。
早年,一本書的生命週期,至少有三個月到半年,每本書都有充分的機會,被讀者熟悉。如今,一本書的生命週期縮短到不足一個月,有些不知名的出版社,書一出版,即宣告死亡。
根據「行政院新聞局」最新統計:到1998年止,全台灣登記有案的出版社共有6,380家,各種書籍的年出版數量高達30,868種,每天送達店頭的新書,也在80本左右,台灣只有2,200萬人口,雖然讀書風氣極其興盛,但「粥」多「僧」少,有限的市場,迅速地從傳統的競爭型態,躍入「全競爭」的時代。
書的類型越來越多。
作家的定義也越來越廣闊。
書的出版,越來越容易,這一切急速發展的結果是:
──「書滿為患」。
在這新形勢下,原有傳承已久的出版觀念也面臨崩解,而必須從新認識。

1.大家都在互相模仿抄襲!

整個出版界的現況,和麥可.波特觀察的台灣企業界的情形如同一轍:
「台灣企業界面對的一項真正的危機是,停滯在一個已經變得過時的競爭階段。」
為什麼說是「停滯」與「過時」?
因為我們越來越相像了。
甲出版社出版心理學、文學、管理學、……賺了錢,乙出版社如法泡製。丙出版社的一部書大暢銷,其他出版社,找尋類似的書,也一窩蜂上市,大家一同努力,非把市場做爛方休。
我們終於在激烈競爭下,學習「最佳示範」(最成功典範)的同時,造成「競爭合流」,大家全都長的一模一樣了。
因為缺乏獨有的特色,所以長相都沒有差別,彼此產品重疊性高,都擁擠在狹小的類型裏互相搶奪有限的資源,最後只有在價格上作競爭,不停地削價,進行價格破壞——剛開始時,還從行銷策略面來思考,不久,就再也沒有底線,——變成噩夢一場。
這就是台灣出版界目前所陷入的「麻煩」。
有些人已經在思考了,但更多的出版者仍在奮不顧身地熱情互擁,樂此不疲。

2.尋找出自己的特色吧!

「你認為麥當勞可以同時賣漢堡、海鮮和中國菜,
而且都得第一名嗎?」
——孫正義(「日本軟體銀行」總裁)

孫正義總裁提出的問題,正好是今日出版者應該捫心自問的。答案很清楚擺在那兒,你必須擁有自己獨特的優勢,這是你所以可以生存下來的依據和理由。
要繼續生存下去,必須與眾不同。
必須勇敢的作策略抉擇,學習割捨,培養出不同流俗的眼光,尋求進入可以同時「經營未來」的領域;最重要的一點,便是由此區隔出自己的特色。
譬如說,一提到「歷史小說」,第一個閃進腦海裏的,就是「實學社」——要做到這一點,第一個行動就是「集中優勢」:捨棄缺乏競爭力、沒有未來性的;強化既有產品中最強、最具競爭力的。
就「實學社」而言,無疑的,【小說人物】系列所發展出的歷史小說,置放在台灣出版界和華文出版市場中評估,這是一個充滿發展契機的領域,因為雖然在領域中有競爭者,但都有弱點或各有偏頗:
「遠流」雖然擁有眾多歷史讀物,但全是當年的專業編輯人在遠流所策劃出版的,人去政息,已失去原先所設定的理想和目標,即使有人承襲,也逾淮成枳了。
「聯經」和同屬聯合報系的《歷史月刊》,則偏重於學術研究,目前還仍難脫學院色彩,看來包袱甚重,一時也不易改弦易轍。
「巴比侖」出版頗多歷史小說,其中以二月河《雍正王朝》等系列甚受歡迎,但出版社本身少了理想性,也少了自主性格,以購買大陸既成作品為主,水準參差不齊,落差頗大。
「實學社」身處其中,恰巧佔著一個有利的戰略位置,可依此創建出獨有的特色,經營出一番氣象。

3.為什麼是「歷史小說」?

中國的歷史小說,一向被認定為休閒讀物,並沒有賦予其積極意義。證諸鄰近日、韓兩國,歷史小說非常發達,據旅日台胞陳再明先生(在日本歷史讀物發表甚多作品,薄有文名)告知,歷史讀物(以小說為主)這一類型的出版物,在日本出版界佔有重要地位,當年吉川英治、司馬遼太郎等歷史小說作家,其版稅所得曾高踞全日本第一位,收入之豐,令人咋舌。
中國人一向自詡為歷史的民族,但對本身歷史的再創造,重新賦予現代意義方面,顯然留下了太大的空間,因此日、韓作家,常以中國歷史人物為創作標的,屢創銷售佳績。
看到歷史小說在日、韓的蓬勃發展,見證了他們強韌的民族精神和創新能力,他們著作經常帶著強烈的特色:
——和企業經營緊密的連繫起來;
——允許作者釋放各自的詮釋能力,將歷史人物再造;
——植入現代精神,洋溢強烈的現代性;
在日、韓兩國,閱讀歷史小說,可說是全民運動。
他們的年輕人在讀、上班族在讀;企業家更將歷史人物奉為圭臬,作為經營時的學習對象。相對於日、韓出版界和讀書界的歷史熱潮,華文出版世界顯然冷漠太多,以同屬東方中國文化涵蓋的區域,我們沒有理由會繼續置身在珍貴的歷史經驗之外,這是不合乎時代發展規律的。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最主要是因為一般讀者,還不了解歷史和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以及在為人處事上的啟發性。
台積電的張忠謀和聯電的曹興誠都曾表示,他們之所以能達到今日的成就,有許多造因,而從小嗜讀歷史,卻是其中重要的要項。
在台灣出版地圖上,在整個華文出版市場上,歷史小說已經有了一些成就,但就日、韓發展軌跡來看,顯然仍屬處女地帶,值得去大力開發。誰先全力涉入經營,誰就會成為下一世紀此一領域的領導品牌。

4.為什麼該由「實學社」來做?

在剛成立「實學社」的時候(1994年),我們提出四個問題:
1. 什麼類型(出版範疇)是可以過渡到21世紀,到了21世紀,不會因時間而被淘汰,仍屬出版主流之一;
2. 什麼類型(出版範疇)是目前競爭最小,參與者寡,又能漸漸凝聚出特色,兼具累積效應(現在印行的書,五十年後仍留存在市場上,不易被迅速淘汰,因而凝聚成可觀的規模。)。
3. 國內出版界,經常購買外國版權,久而久之,不免生出一個想法:什麼時候在書的著作版權上,我們可以由輸入國轉變成輸出國?想達成這個夢想,我們可以依憑的出版類型是什麼?(我們心裏想的輸出對象是中、日、韓、美)
4. 什麼類型是可以涵蓋兩岸三地,在華文出版世界天長地久,一領風騷?

我們經過不斷討論,歸結出兩個策略方向:
——一是歷史讀物(大眾讀物一環)
——一是應用知識(實務經驗),例如ABC現象和入門知識(國民基礎知識)
歷史書籍在市場上雖然不乏出版者,但其中歷史小說部份,經營者少,而且有一個先天性的弱點,寫手太少。這個弱點,反而讓我們看出了機會。假使能克服這個弱點,再進而引入日韓與企業經營掛鉤的務實觀點,擴充歷史小說新的內涵,使傳統的歷史小說讀者的視野拉開,同時開發上班族……等新客源,在新的定位上(形成局部優勢),這個既陳又新的領域,必然能有所收穫。
在當前出版界激烈的競爭環境中,許多熱門的領域,早已充斥了競爭者,比爾.蓋茲剛剛寫好的新作,才完成初稿,在台灣的授權金即高達十三萬美元以上,出版以後,達不到十萬冊以上的銷售量,可說血本無歸。國內少數各出版領域的知名作家,他們尚未完成的作品,即已被重金預訂,在這種背景因素下,出版業早已經從當初家庭式手工業,進到真正的商業競爭,所有的企業運作規則,在出版界一樣能充分運用。誠如眾所周知的,一個「資本密集」及「人才密集」的時代來臨了。
由此看來,身處戰國時代的出版界,我們的贏的機會在哪裏?
或者應該換一個方式問:我們能形成的特色及優勢在哪裏?
我們不可能在每一個領域中領先。
但我們有可能在某一個小範疇內領先。
而這個看似小小的範疇,一旦踏入,就會發現其間領域也無限龐大。
如今,「實學社」在「歷史小說」這個範疇中,已經初步建立起一個良好的基礎:
——四年半以來,已經出版了86冊歷史小說;
——已發掘出李約、楊書案、王順鎮、胡氏兄弟、穆陶、陳茂松、陳峻菁、宮城谷昌光、淺田次郎……等將近20位作家;
——已取得多數作家的信任,以〔作品集〕的模式經營他們的著作;
——為了解決「寫手」問題,以及佔有在歷史小說創作上的領導地位,我們設立了「羅貫中歷史小說創作獎」,已完成第一、二屆的評選(第三屆正在徵稿中),引起影視、廣播、電子遊戲業的注意與合作;
——策劃性命題作品,第一波【小說36計】進行順利,將於明年完成;而第二波〔中國宰相列傳〕(暫定)等其他出版構想,正研議中。
在「歷史小說」方面,四年半來所投下的資金和心力,已擁有一定的口碑,而隨著出版書種的增加,和〔小說獎〕的推波助瀾,影響力也日益擴散(大陸上有好幾家重要出版社,尋求與我們合作),我們也不放棄日、韓市場,總是不屈不撓地將適合的作品,透過博達(經紀公司)爭取出版。
有了這些基礎,若能得到充分的支持,成效必可迅速擴張。

5.下一步怎麼走?

說明「下一步怎麼走?」之前,有一段文字必須摘引下來,因為這個指導理念,正是「實學社」用來形成其出版政策思索時的核心理論:

「勢力均衡」(balance of power)是政治學的一個名詞。這個原則說明了邦國之間的一種實力抵消。如果有兩個或一群組有著同等或相近實力的國家同時並存著,她們之間的勢力消長就往往會造成一種「膠著狀態」(stalemate),使得任何一個邦國都難擴展分毫。如果這群處在勢力均衡狀態下的邦國恰好是一個文化發展中心,而四週之地區又都是文化較落後之地區,那麼,列國競爭和發展的取向也就往往會集中於文化較高的心臟地區,而較忽略四週較落後的「無人地帶」(no man’s land)。但也正因為列國之競爭取向皆集中在勢力均衡場的中心,使得任何一個向力場中心發展的國家皆遭到其他邦國之妒恨,而形成寸土必爭之局。相反地,如果任何邦國向力場的週緣發展,她所遭到的抗拒力也就必定會較弱,而且亦因此能夠獲得較大的進展。

——「勢力均衡場論」(孫隆基)

假使孫隆基先生說的有理,從「實學社」的立場來看,當初選擇發展歷史小說,主要是看到此一領域在出版主流外的邊陲現象,並衡量當前競爭對手的優缺點(如前述),可以在戰略上消除時間落差導致的不利因素,而達成自己的目標。
既然選定了發展領域,而於評估長期競爭時,目前參與競爭者之中,「遠流」最具規模,「聯經」最有深度,而「巴比侖」則擁有部份市場。
若要脫穎而出,將競爭對手遠遠拋離,集中自己的優勢,可從四方面加強實力:
第一、 加強企劃力(產銷一體思考):除了【小說36計】外,應擬出更多可執 行的方案,適度量產。
第二、 縮短〔羅貫中歷史小說獎〕舉辦的週期:從目前的二年半舉辦一次,可改善到一年半舉辦一次,並加強在國內外的宣傳——只要是以華文創作的歷史小說,不分國籍,均可參加。如此一來,可使覓才、覓書之舉,更快進到良性循環。
第三、 辦一本「實用歷史雜誌」:以這一本雜誌來凝聚歷史愛好者,也以這本雜誌作為擴大社會影響力的大本營,並且於迎接「雜高書低」時代,構成鳥之雙翼,相互支援發展。
第四、 為「實學社」新的發展階段奠基:一個出版社在既有的、成熟的領域,如何再跨出一步,是每一個經營者日思暮想的功課。「實學社」有一個夢——有沒有可能在部份「類型小說」的大眾市場上獨樹一幟?
有一個架構,早已存放在大家心裏:「實學社」的出版藍圖上,希望能有一天能夠設立四個大獎:
1. 「羅貫中歷史小說創作獎」(獎金100萬):我們己經出版了第一、二屆得獎作品,第三屆徵稿活動進行中。
2. 「曹雪芹愛情小說創作獎」(獎金100萬)
3. 「施耐庵俠義小說(即武俠小說)創作獎」(獎金100萬)
4. 「吳承恩奇幻小說創作獎」(獎金100萬)
總而言之,這個計劃有二個目的:
其一:「實學社」會成為華文出版市場上,「大眾小說」領域內的領導品牌。
其二:掌握住海峽兩岸三地最富原創性和市場價值的通俗小說市場,留下與
影視圈及電子遊戲等的合作空間。
「實學社」存在的目的,即在執行這四種類型小說,使其成為箇中翹楚。若有餘力,或因應公司政策需要,可在下述方面著力:
1. 應用科學類書籍(如前述ABC現象的掌控)。
2. 經典出版(可提昇公司形象)。
3. 特別企劃(如主題式漫畫開發)。

6.優先次序的決定和現況:

限於人手和市場的有限性(需要時間滲透和擴散)「實學社」只能依資源的大小,一步步推動下列計劃:
1. 目前【小說36計】已進行到第四批6冊,將在九月出書,屆時共出版了24冊。
2. 第三屆「羅貫中歷史小說獎」徵稿中,預定2001年6月30日截稿,同年11月19日揭曉。
3. 愛情小說系列〔小說俱樂部〕正式啟動,已經有三位作家加盟,有兩部作品完成,已分別進入排印和審稿階段。若一切順利,「曹雪芹獎」最遲應該在明、後年宣佈徵集。此時,公司暫以雙線結構出版品,不至於讓公司產品顯得單薄。
4. 若有資本到位,應該出版以下雜誌(先擇一而行):
˙《實用歷史雜誌》
˙《小說報》(或《小說俱樂部》《小說王》)
5. 依上述四項獎項,分別推動實施,可使〔小說俱樂部〕系列,獲得最大的稿源支持和巨大的影響力。

7.成就了什麼?

1. 可在較短的時間,先於歷史小說領域內,創建出影響力,而這一影響力能夠涵蓋華文出版市場。
2. 把古老的歷史智慧,和現代企業經營緊密地連繫起來,這個方向是極具前瞻性的。
3. 設立獎項,就能發掘、培養新的偶像,而書與人都會成為公司的資產,可常久經營。
4. 擁有原創力的產品版權,可供未來多媒體及網際網路上的發展。
5. 有機會進軍國際(金庸、古龍、瓊瑤等作家的著作,己經有了日、韓譯本)。

8.結語

「實學社」成立迄今,面對出版業激烈競爭,其間艱辛,一言難盡。
從整個態勢而言,公司經營也正面臨發展瓶頸,殘酷的現實擺在眼前,我們實在沒有太多的選擇:
一是維持現狀,繼續邊打邊走,靠一己之力,慢慢「熬」;
一是為了及早完成佈局,應籌集豐裕的資金投入,以便穩固既有成果並展示更大的企圖心,謀取通俗文學市場的領先地位。
最困難的路都走過來了,但新的挑戰又一波波湧現。
假使我們採取過於保守的策略,將很快失去競爭力,只怕連已經擁有的成果,也將不保;我們除了勇往直前,沒有第二條路。


───────────────────────────────────

高彥,這份報告最後並未達成任務──雖然在「董事會」與「股東會議」都票決通過「增資案」,但因某人的「技術杯葛」,資金無法籌全而破局,導致公司減資重整,由「遠流出版公司」收拾殘局,並重組經營團隊。
但,不管怎樣,這份報告多少還存留一些參考價值,留下來當做紀念吧!
編輯實務可談之事頗多,下回談「書系經營──繁盛的秘訣之l」、「聰明拷貝──繁盛的秘訣之2」、「12個力──繁盛的秘訣之3」以及「通路為王──繁盛的秘訣之4」……等等,且聽我慢慢道來。
這些信將不以你或新蕾做唯一對象了(畢竟我並不了解童書出版),我將針對編輯人及對出版有興趣的人士敘述,假如你不嫌棄的話,我會繼續傳送。

請問候紀社長,敬祝大家健康快樂。
浩正7,23'04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wacan&aid=1857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