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周浩正:【寫給編輯人的信15】
2008/05/12 14:44:21瀏覽304|回應0|推薦2
構想備忘
●從三個例子,看編輯人在想些什麼?●

親愛的朋友﹕

老友郭泰歸國省親,途經台中,來家中小坐,他在「老貓學出版」網站讀了「給編輯人的信」,表示從創作人立場而言,最感興趣的是<經典再造──「新定本」與「新經典」>所揭示的商機(請參閱第6信),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實現這中國人的共同夢想。
那天,我們交換了很多看法,他起身告辭時,緊握我的手,熱切地說﹕
「我有兩個要求﹕一是希望能將<編務報告書>中的實例「全競爭時代/實學社的競爭策略」作為我《企劃案》一書新版時的附錄;其次,因為我們相識已不只一天,我知道你有不少構想,為什麼不寫下來?你年紀不小了,難道要帶著遺憾離開嗎?」
第一個要求,是我求也求不來的榮耀,豈有拒絕之理?至於第二個要求嘛,他是明知故問,用了一點兒激將法,他了解我一定會傾囊倒出,因為沉積於心的一些破銅爛鐵,有什麼好敝帚自珍的?
倒是我最近讀到老貓新貼舊文<一個編輯的成長>(我很早就拜讀過了,如今重新溫習一遍,感觸依然深深),讓我興起另一個念頭﹕我們當年除了在編輯桌上亮燈熬夜之外,縈繞心頭的,還有些什麼?
剛巧手上有些陳年資料,請年輕朋友看看這個老傢伙是如何不務正業的,再則也算是謹遵老友郭泰之囑,不怕在此獻醜了。

第一份資料是<【1年報】備忘>,純是在休息時間的胡思亂想:
──假使有閒有錢,還能做些什麼?
各位讀了之後切勿笑我癡呆,因為畢竟是四年前的老案,如今星移斗轉,已不合時宜也!但,請注意﹕這樣的思慮,可也是我的日課。
第二份資料是<國際書展集客術>,希望運用日本「福袋」的觀念,一石兩鳥地解決兩個問題,讀了就知道我在說什麼了。
第三份資料則是挺無聊的「隨想隨記」,為了讓自己編的書《小說36計》能夠多賣幾本,可憐的老編,絞盡腦汁,時時為行銷奉獻心力。這裡留下的一紙記錄,最後並未被行銷企劃採用,所以殘存紙堆,被我在清理時翻了出來,留存於此,也只為記錄編者的心智活動──千萬別以為這些事與編輯無關,「好」編輯不但不可自外於行銷之外,還應不忘「以行銷為己任」,否則將陷於被動,所編的書就太可憐了(當然,編輯該不該涉入行銷領域或涉入多深,仍有見仁見智之爭)。
以下三則備忘,寫的+分簡陋,聊貼於後,希望版主老貓別嫌它們太佔地方了。
祝大家 健健康康 快快樂樂
浩正11,5'04
【構想備忘1】───────────────────────
《1年報》備忘
12,23'00

壹/基本理路

1.

● 「雜」高「書」低的時代來臨了。
● 依日本「講談社」社長野間佐和子,於2000年8月29日在北京接受記者李麗訪問時稱:「1999年雜誌銷售額佔『講談社』出版總銷售額約75%(換言之,一般書籍銷售額只佔了25%)。」*註1他們共擁有50多種雜誌,而當年出版新書僅170種。
● 這些數據意謂著出版內涵的結構比例有了變化,導致變化的原因十分複雜(但值得探討),從事傳統叢書出版者,必須嚴肅看待。

2.
● 台灣出版市場,每天約有80種以上的新書湧入書店(全年新書出版量約有30,000種以上,並逐年增加中),競爭之激烈,可見一斑。
● 因此,一本書在市場上的生命週期,相較於早年的90-180天,如今已縮短為0-30天。

*註1「講談社」年總銷售額為1894億日圓,員工1140餘人。
● 書的最終命運,只有靜靜地安息於倉庫角落,它的最大價值,也由知識的積累與傳承轉化為「用過即棄」的消耗形式。
● 一言以蔽之,流行(時髦)決定了存亡。
● 書,越來越和「雜誌」相似了。
● 書店中,兵家必爭的小小陣列平台上,定期刊物多能在專屬的區域相互擁擠在一起展示自己(週期為7-30天),而絕大多數的書,卻常常無此幸運,僅有部分的出版社的部分的書,才有此機會。
● 為了生存,為了別樹一幟,有些業者發展出介於書與雜誌之間的新出版形式:MOOK。

3.

省思: 既然書的經營日趨困窘,而有人找到新的出路,MOOK應運而生,而MOOK的生存機率或大於BOOK(因競爭少,又迎合喜新厭舊的市場),甚至連某些雜誌(如Smart Car)也套襲MOOK的形式,出版專刊(如裕隆年度Cefiro特刊);大家似乎都在向MOOK靠攏,我們不禁想問,有沒有一種集三者優點於一身的「新生事物」?

4.

●關於Magazine:
優點: 定期(有一定的規律),可進行一年以上的預訂,一次收齊訂費,所以有充裕的廣告預算運用。
缺點: 過期即成廢紙。
● 關於MOOK:
優點:可專題展演,單一訴求(不必有關聯性);可直擊各類領域,競爭性強。
缺點:無定期出刊壓力,工作易流於散漫;而一書一主題,往往陷於單打獨鬥,少了群聚效應。
● 關於BOOK:
優點:每一本書都具有獨立生命,有一段邁向經典化的過程,生存期比Magazine、Mook長。
缺點:本身過於單薄,只有極少數書籍能通過考驗成為經典;一般而言,最幸運的書則是流行一陣子之後,復歸於淘汰之列;有時雖然可依附於書系存留,但因各書各有獨立命題,不容易組合在一起。

5.
● 《1年報》即基於上述簡析所推演出的解決方案。

6.

● 《1年報》是什麼?
以「年」作單位,可均分為若干節奏,形成週期,以方便行銷及編務運作,如:
《1年報》=1期(年報)=2期(半年刊)=4期(季刊)
(整體)=6期(雙月刊)=12期(月刊)=24期(半月刊)
=36期(旬刊)=26期=52期(周刊)=365期(日刊)
● 《1年報》當以1年12期的MOOK形式運轉。
● 任何策劃的主題,均以1年12期(分割成12個子題)完成之,不得減少,也不許增多(若有必要得應另設主題、另擇時段去做)。
● 因為1月1書(MOOK),申請以雜誌類上市(要有雜誌名稱),所以可做「全年訂購」的訴求;因為是雜誌形式出現,所以應該大力爭取廣告;因為是全年12期一次購足(預付),所以可附贈禮品;因本身達到一定數量時,也成了一條通路,因此可將此通路的「附加價值」加以開發。
● 成敗繫於主題(雜誌名稱)是否為讀者所需所愛,以及每一個分出的子題都能引人入勝。
● 因此,主題的形成是重要的事。
但太陽底下無新事,舊瓶亦可裝新酒,新的角度詮釋,就會產生新的意義。
● 《1年報》的主題,初期可以「HOW TO」及「入門」等初階需求為優先考量──越普及化,越具時效與實效性,越趨近讀者需求,越有生存機會。
● 經驗的複製:第一份《1年報》的成功,可加以複製,第一年應至少籌劃兩個(以上)主題(半年一推),5年內達到滿載(一年12份《1年報》,精耕12個主題的144本MOOK)。

7.

● 《1年報》的基本精神應該奠基在兩個基石上。
● 基石I:《1年報》的主題與子題都必須與「學習」結合在一起。換句話說,每一本書都能讓讀者對某一技藝或某一情境或人格修養…..等,透過書內章節能夠完成自我啟迪,這是一組自我學習的課程,是(一開始是)社會新鮮人所需要的經驗和知識。
● 基石II:《1年報》應自設網站,讓網際網路(Internet)把更多有需要的讀者結合在一起,發揮「無遠弗屆」的最大功效。訂閱《1年報》的讀友,能在internet進行24小時全年無休的服務和互動。
● 虛擬的(網路)與實存的(《1年報》)的教、學結合,恰巧是這一(e)世代的最佳組合。
8.

● 當一個主題的12子題完成時,因為是單一子題的書,依舊可在書店零售;
也可另外印製精美紙盒(一盒12冊),成一部套書,進入郵購系統及直銷系統、網路訂購系統販售(一魚四吃)。
● 注意事項:盡可能做到擁有產品的產權。


9.

● 限制因素:(1)前置作業時間長;(2)資金需求必須充裕,才能完成初期1、2檔的運轉;(3)要有題庫的規劃;(4)不同主題需要不同人才;(5)主事者的氣魄和擔當;(6)人員編組(略)。



貳/模擬(純供參考)

● 主題: 如何成為與眾不同的e世代企劃高手?
● 策劃人: 郭泰
● 顧問: 2-3人(可設/不設)
● 撰寫: 若干人(可外包)
● 開本:菊8開(?)
● 頁數: 192頁(內容廣告50頁以上)
● 定價: 200元
● 實售價: 創刊號?元
● 雜誌名稱:【企劃教室/e世代新企劃人的12堂課】
● 期數: 12期(1月1期)
● 各期主訴標題:
元月: e世代的企劃時代來了
2月: e世代企劃高手的必備要件
3月: 人人需要的6個企劃力
4月: 突出預見力
5月: 突出決斷力
6月: 突出分析力
7月: 突出改造力
8月: 突出洞察力
9月: 突出顛覆力
10月: 50個中外最偉大的企劃高手
11月: 20個世界最偉大的企劃戰役
12月: 20個國內最偉大的企劃戰役
● 所需費用:(略)
● 全年訂閱價:1980元(參考)
● 第一期印刷量:(視情形而定,應在30000以上)
● 全年徵求全套訂戶:力求10000以上
● 成立學習網站(互動)
● 其他……(如預估收入等)
● 其他:《1年報》是否需要一位網路上的代言人(或虛擬主編)


參 - 結語

「世界上最強壯或最聰明者,不見得能永續的存在,但最適者(fitness)卻得以永存。而所謂『最適者』,被動的來說,是跟隨的外在環境改變,但這也只是做到『能生存』而已,更重要的是在於不斷『創新』,至於創新的路徑沒有別的,『嘗試錯誤』(trial and error) 而已。」


「人要有企圖心,有企圖心後,就自然會往那個方向走。」


──盧正昕論「MMA」
(華信銀行總經理)

【構想備忘2】────────────────────4,24’00
「國際書展」集客術


要訣:庫存書,大方送!(買就送「福袋」)

說明:倉庫「回頭書」,
擺著也是擺著,
躺了十年八載,
還嫌它老佔一大片地方,
不如化腐朽為神奇,
用來促銷,大方送!

Q: 如何做?
A:買就送「智慧(乾坤)袋」(替「福袋」命名)
(內含價值400~1,000元的書,零售標價300元,但只送不賣。)

目的: 增強(刺激)購買慾,創造業績,減輕倉庫壓力。
做法:
1. 國際書展時,凡購買(或規定金額達300元以上),即贈送(免費的)「智慧(乾坤)袋」一個,內裝2-4冊不同的叢書,依定價估算,價值400-1,000元(不保證是什麼書,不可退換)。
2.「智慧(乾坤)袋」本身亦做為一個「特殊通路」,放入DM及其他特定目的的資料,進行預告、預約、特案銷售。
3.「智慧(乾坤)袋」本身亦可形成特殊品牌,定期上市,做成獨特組合,形成特色行銷(可「異業結合」或與有連鎖店的賣場合作)。
4.「智慧(乾坤)袋」之構想,襲用日本商場慣用「福袋」的行銷手法。
其他:
1.「智慧(乾坤)袋」未來也適用於店頭、網路上運用。
2. 此袋內含可增值到千元以上。(例如: 置入購書優待千元券、咖啡折價8折券、電影票、購物特惠券……等,甚至附設萬元(參考數字)抽獎券。)
3. 此袋不單獨販售。
4.「智慧(乾坤)袋」,可另想響亮、易記、炫人的名字如「EQ袋」、「Q
智袋(IQ+EQ+MQ+……一切Q)」「福Q袋」、「龍福袋(與十二生肖掛勾)」……等等。
5. 若不做長期考量,只是短打出擊,宜限時、限點、限量。
6. 若做長期考量(長期贈送或自成品牌),則應另行規劃。


【構想備忘3】────────────────────8,7'00

● 誰需要《小說36計》?

1.想提昇企劃力的人:例如泛行銷體系、企劃人員。
2.想提昇領導力的人:例如企業主管、不同階層的決策者。
3.想提昇競爭力的人:例如天天在打拼的上班族。
4.想提昇決策力的人:例如政、經界首腦人物。
5.想提昇預見力的人:例如不同位階的決策人士。
6.想提昇執行力的人:例如我們芸芸眾生。
7.想提昇分析力的人﹕例如各級幕僚。
8.想提昇應變力的人:例如必須面對危機、謹慎處理的人。
9.想提昇想像力的人:例如靠腦力謀生的人。
10.想提昇創造力的人﹕例如不甘心困守現狀的人。
11.想提昇組織力的人:例如追求綜效(1十1>2)的人。
12.想提昇洞察力的人﹕例如想鍛練心智、讀出脈絡的人。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wacan&aid=1857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