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周浩正:【寫給編輯人的信30】
2008/05/04 04:06:13瀏覽742|回應0|推薦6
「編輯力」起步走!
/笨鳥的學習自白

親愛的朋友:

在開始談「『編輯力』起步走」之前,首先要釐清的,恐怕是何謂編輯力了。
「編輯力」一辭,顧名思義是泛指編輯各種能力的綜合表現,最早是從部落格「老貓學出版」上看到的;去年五月,日本講談社「現代新書」總編輯鷲尾賢也寫的《編輯力:從創意企劃到人際關係》出了中文版*註1,使「編輯力」成了編輯之間朗朗上口的常用辭彙。由於這類由業界老手親述經歷的書極不多見,我喜孜孜地上網訂閱,書到之日,迫不及待連夜拜讀,發現編輯之道不分中外,彼此經驗相似的多,相異者少。我從鷲尾的心得裡面,也重溫了過去曾走過的路。
他在首章「編輯是什麼?」中,把編輯工作,以簡化的流程作說明,約略分為:取材、企劃、邀稿、催稿、編輯實務、校稿、宣傳、發行、聯繫作者等等,敘述雖極簡單,仍可讀出一項重要特質:「書的企劃」。
台灣出版界的編輯,有能力或被允許掌握選書權責者少,大部份精力放在流程後半段「基本功」的磨鍊,其實這階段充其量只能算做「養成教育」,能不能百尺竿頭更上一層,握有選題策劃的權力,則還有待實力證明。
我遇過不少剛出道的年輕朋友,剛做編輯就很不服氣,認為出書沒什麼難,立即要求擁有出版決策權──請問﹕有哪種老闆敢把銀子隨意輕擲?總得先讓人眼睛一亮,證明自己有什麼與眾不同的長處吧!

依照鷲尾賢也的經驗實錄,一旦編輯人提出的構想在「編輯會議」上通過,才正式「成案」,納入作業流程,整個過程如下:
1.提出企劃案。
2.企劃案成立之後,找作者寫書。
3.找到作者,即進入催稿期,務必追蹤進度,如期交稿。
4.將交來的稿子,正式納入編、印流程。
5.出書前後的廣宣活動。
6.效益評估。
細心的讀友很可能發覺這個流程與國內眾多出版社並不全然吻合,我們編輯手上的書很少需要「根據議題找作者寫書」,除了極少數出版社有「開發議題」及「自製能力」外,大部份出版社出版物,依賴的是:
之一:國外當紅作家作品;
之二:國內當紅作家作品;
之三:有渲染性的「社會話題作」。

光從這一點上,即可看出我們和日本對於「書的企劃」這一概念的相異之處。台灣的出版社,為了降低風險,讓製作的書本本「暢銷書市」,常常側重「他製」,喜歡從已經證實暢銷的作家或作品中尋覓機會,而上述三種來源,當是最便捷的捷徑。因此,少數編輯由此淬鍊出獨特的本領:
──有的非常擅長從國外琳瑯滿目的出版物中,找到在國內書市有利基的作品;
──有的專注於人脈經營,能爭取到國內一流大家作品;
──有的敏於市場嗅覺,能在社會表象中,迅即擄獲有挑戰性的話題作品。
換句話說,因為「書源開發能力」的殊異,而發展出不同性向的編輯類型。
除了第三項,尚能突出產品企劃特性之外,基本上,前兩類編輯所選作品,彰顯的是選書人的學養、眼光和癖好,和鷲尾的工作相比,重點不同。鷲尾著重書的前端思考,是「先有議題,才有作者;有了作者,才有作品」。所以他所製作出來的書,是編輯主導、是獨一無二、是操之在我、是毋需參與國內、外著作的競價比賽,鷲尾在角色功能方面的殊異表現,或可給國內編輯一些啟發。
從鷲尾身上,大略可看出「編輯力」的豐富內涵──預見力、發想力、企劃力、人脈經營力、整合力、執行力、行銷力、問題解決力……等等,不一而足。投身編輯工程的朋友,不妨先了解自己擁有的編輯力中最大的優勢是什麼,然後強化它──營造個人在組織中──獨特、難以取代的核心能力。

為了方便後續敘述,請容許我暫且將「編輯力」武斷地二分為「他製」與「自製」兩個範疇。
展現「他製」編輯力的編輯,總是能慧眼獨具,找到暢銷熱點,具有此類才質的編輯,是目前最炙手可熱的(鸞尾說,日本也一樣──例如簽下《哈利波特》版權的人),缺乏這些資質的,恐怕只能望其項背,輕嘆造物主的不公平了。
既然在「他製」領域內「技」不如人,有沒有可能在「自製」領域裡一顯身手?只有在這情境之下,對被歸於「芸芸眾生一族」的編輯人而言,「編輯力」一辭,才算有了世俗意義與價值了。親愛的朋友,假如你讀了全部<寫給編輯人的信>,應當發現所有內容都是為平凡如我的「凡夫俗女」寫的,正因為樣樣不如人、樣樣有強者擋道,所以才需要勤練本事──另闢蹊徑!
從「他製」中覓才取材,看似容易其實極難,這類編輯可說是天賦異稟,奇才難求;從「自製」中尋求生機,看似困難,其實反而容易找到安身立命之地,依我的經驗,這或許是實力平常、卻又不甘庸碌一生的編輯最可著力之處。
我恰巧就是這樣的編輯。但在進一步探索這片寬域之前,倒願意先說說我這笨鳥的編輯能力是怎樣做到「一瞑大一寸」。
此事還得從我的學習心法(原理融於實務)講起。

人們常說「條條大路通羅馬」,譬喻殊途可同歸;編輯人的「編輯智能」育成,應該也是各有各的路徑吧。
前年,我厚著臉皮毛遂自薦,向老貓提出申請,希望能在「老貓學出版」佔個角落,承蒙他慷慨答允並發佈消息,稱我是「實戰流老編」,我當時對「實戰流」一詞似懂非懂、褒貶難分,只好概括承受。
近讀大前研一《思考的技術》,他提到職場有一種「非優質生」,只能「在工作現場,透過實踐而學習工作技巧的人,稱之為『街頭營生者』(Street smart)」*註2。他的詮釋,使我幡然醒悟﹕
──啊!原來這就是「實戰流」!
我終於找到這個辭彙的最佳註腳,這樣的描述,倒頗貼近我曾走過的編輯生涯。

嚴格說來,編輯這一行沒有所謂師承之說,只有生存環境中永不減少的壓力和挑戰,才是逼迫我們長進的老師;一旦入了行,就得靠自己摸索了。
我非常同意大前研一的觀點:要想有所進步(日日新,苟日新),teach(教)是很消極無用,因為「教」是以「有答案」為前提,我們需是的是learn(學習)──訓練自己的腦力,開發新的思考路徑。
他認為東、西方的不同,從「小學教育」──teach和learn的不同認知,即可知道東方人輸在哪兒。東方的教育偏重記憶,少讓孩子思考,也就是說,「這種教育只能訓練出記憶型、吸收型的頭腦,卻常扼殺了自行思考、構思新創意的頭腦」。西方人完全不同,大前研一到了丹麥,發現他們根本禁用「teach」一詞,他們的基本教育方針是讓孩子「學習思考」,丹麥人說:
「當全班二十五個人都寫不一樣的答案時,才是最棒的。」
他的結論是,日本教育是失敗的,「日本人幾乎都不用頭腦」,假如不全面改革,將培養不出在世界上有競爭力的新生代。
《思考的技術》就是對症下藥的一帖良方,在書滿為患的今天,新書很多,好書太少,這本書值得反覆研讀,可作經典來讀。
我不厭其煩引述,目的是在東施效顰,說明像我這類「野放生長」的「街頭營生」者,是怎樣依賴「學習」、怎樣一步一腳印累積出自以為是的經驗?

舉例來說,在今年元月出版的《遠見》雜誌上,讀到楊瑪利和黃漢華採訪日本「無印良品」設計總監原研哉的對談<找問題比找答案難>,文章一開頭就深深吸引了我:

「Q:這麼多年來,你橫跨許多不同的設計領域,是怎麼做到的?」
A:其實設計沒有什麼領域之分。雖然可以有不同專業形式──服裝的、家具的、首飾的、室內設計的等等,但是設計的原理都是一樣的。
Q:什麼原理是共通的?
A:設計師像醫生,客戶是病人,他們如果頭痛,就想吃阿斯匹靈。但我不給阿斯匹靈,因為我要找出真正的問題在哪裡,就像醫生一樣。不管客戶是哪一種行業都一樣。對創意來講,找問題是很重要的,答案很容易找到,但要找到問題是很困難的。
Q:能否舉個例子。
A:東京銀座「松屋百貨公司」在2000年想要重新設計,改裝成為「多國知名品牌集合」的百貨公司,來找我做廣告。
但我研究後認為,他們如果不改變形象,根本不可能成功。因為若不徹底改變,就會像國際機場裡的免稅商店,沒有特色。所以我強烈建議他們必須重新塑造鮮明的形象。……必須年輕化,塑造流行感,從一家普通的百貨公司,變成流行最先鋒。而這些必須從建築外觀、室內設計、產品包裝等一步步做起,最後才是廣告。
後來,整個重新塑造的每個過程我都參與了。」*註3

我把這段對話當成他山之石,悄悄移用到「編輯/出版工程」經驗範疇來理解,學習原研哉在面對問題時,思考路徑的推演過程和對策擬訂──從原研哉的應答之中,至少獲得以下心得:
1.)第一要事即是:面對挑戰時,如何「學會找問題」,從問題找出口(機會所在);
2.)編輯人的「編輯力」是中性的,可以在不同(跨)領域內發揮其專業性,且遊刃有餘;
3.)必須擁有開放的、不排斥「它領域」的恢宏氣度與大胸襟(飲如長鯨吸百川;勇敢地遊盪於各種不同知識範疇;觸類旁通);
4.)從整體著眼。學習從點、枝節(局部)看出脈絡結構與脈絡意義、由此檢視自己位置所在,找到第一著力點(注意!搞對「方向」!)並設定必要的步驟(請參閱第3、4兩信中「拱橋」與「石塊」的辯證關係)。
5.)假使東京銀座「松屋百貨公司」想要重新設計「多國知名品牌集合」這個任務是「壹」,那麼「廣告」只是構成「壹」這「意義之鏈」的一個環節而已。在這案例裡,若在一開始即將「廣告」視為「壹」,則是本末倒置──我們評估編輯人的專業與否及本領高低,從這一點切入(他的「壹」是什麼?),不失為一個判準。
6.)要想成為「贏家」,就編輯而言,鮮有捷徑。你若是找不到哪座拱橋,找不到哪個「壹」,看不清自己站立的位置,就會陷入「不知為何而出版」的處境(你的「主導邏輯」何在?);理解這些道理,才算握有鑰匙,至於能不能打開寶盒,還需其他條件配合。
7.)編輯工作既是技術,也是藝術;不光是要做的賞心悅目,還必須塑造出價值與意義。
8.)認清編輯工作的超然與獨立,或者用更精確的語詞描述:它是全面滲透的。換言之,編輯人難說誰高誰低,只有工作態度良窳與技巧成熟度,以及能否看出事物肌理和背後隱形含義的涵蓋面積大小。
親愛的朋友,幼稚而笨拙的我,從原研哉告白之中,硬生生瞎掰出一串「延伸意義」,目的旨在搭橋,借他的問題意識,找出豐實編輯力的一條條小徑;在這一則訪談裡,再一次溫習過去學習到的經驗法則:時時刻刻掌握整體意識與脈絡意義,所謂「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放在這兒,就有新的體會了。
信不信由你:假如業界有人認為我的編輯功力尚可稱道,我就是靠這樣「學習」,一點一滴積儲,在適當的時候拿出來運用。
──然而,如何進一步優化「編輯力」呢?
也許就這麼簡單:請敞開心胸、廣納眾智,做個「街頭營生者」,把所見所思、所有可用的知識化為專屬你的繞指柔──日積月累,必有可觀之時。

光引一例,便佔去不少篇幅,但在結束此信之前,關於「他製」與「自製」一事,應稍做補充。
依我的認知,「他製」或「自製」均不可偏廢。
完全以「他製」作為產品源,容易陷入「紅海」;完全以「自製」作為產品源,則曠日廢時,更需充沛資金。但若放棄「自製」,出版物內容將永遠失去自主性,只能做個跟隨者;唯有以「自製」立社,才是出版社的終極使命。所以,出版「他製品」是手段,「自製品」才是目的;用「他製」賺來的錢,拓墾「自製」的沃土──這片天地才是編輯、出版人夢魂所繫的美麗國土(說到這兒,已涉及想不想做個文化強國的問題了,光是輸入而不學著輸出,長居弱勢,是很難翻身的)。

我曾聽到一個未經證實、但可信度甚高的傳言﹕
一向以「自製」做為立社之本的「格林文化公司」(郝廣才主持),有一年光是版權淨收益,即高達新台幣四千萬元,比許多出版社一年的營業額都要高;而日本DeAgostini株式會社看上他們的製作能力,於2004年1月宣佈,願採行「日本出資,台灣出畫」合作模式,出資新台幣一億元,合作出版《中國歷史》系列,出版做到這種境地,才叫人生羨!*註4
前些日子,「大樹出版社」宣告結束,社會上一片惋惜聲,我佇立一旁冷觀:當今出版界,誰有此眼光和氣魄收此瑰寶?不久,得知「天下文化公司」接手,支持大樹繼續營運,報載數項<約定>中,有一項令人印象深刻:要求未來大樹產品以自製為主。「天下文化」一向以商業類叢書知名於市,以「他製品」的譯、著為主,此次納編大樹,刻意聚焦於她最大長處(自製),也同時做好內部產品區隔,一箭數鵰,確是聰明做法,欽佩欽佩!
浩正2006/4/2

* 註1: 《編輯力:從創意企劃到人際關係》(鷲尾賢也著/陳寶蓮譯/先覺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 註2: 《思考的技術:培養卓越競爭力的思考路徑》(大前研一著/劉錦秀.謝育容譯/商周出版社/2005/4/20初刷)。
* 註3: 除請參閱《遠見》元月號之外,2005年12月出版的《MAZDA 5》(MAZDA台灣總代理發行/達邦多媒體公司代理出版)中刊登了原研哉於2003年南非開普敦的演講全文<無印良品﹕設計的核心>,值得細閱。
* 註4: 這則新聞原刊於2004年1月29日《聯合報》文化版(記者曹銘宗報導)。很可惜的是, 這套書的樣書在日本測試之後,反應未如預期,合作暫止,餘稿轉化成「三國志」若干冊問世,後續發展如何,當非外人能知也。但,格林的大方向是正確的,她和國內大部份出版社的發展途徑迥然不同,獨樹一幟的經營風格,使格林元氣淋漓、生氣昂然。當然,業界也有質疑的聲音﹕郝廣才個人的強烈好惡,主宰了公司發展方向,禍福難料。就我個人而言,他仍然是我心目中極具「台灣出版特色」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wacan&aid=1832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