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7/08/06 23:01:59瀏覽4457|回應26|推薦50 | |
毛澤東生前在談到抗戰這段歷史時,曾經表示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奪得政權,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幫了大忙!這個看法乍聽之下言之有理,個人則另有拙見──其實真正的原因是出在中國國民黨背棄了總理孫中山的主張,所以才丟掉了大陸江山‧‧,關於這一點可從中共的連續劇──「亮劍」劇情中獲得印證! 清光緒31年(1905)孫文於日本東京,結合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組織成立同盟會,主張「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為何在此用紅字凸顯平均地權?因為正是這簡單的四個字決定了中國的命運;國父孫中山過世後,他黨內的所有繼位者從沒把平均地權當作一回事,所以縱使有「抗戰勝利」這天大的功勞人民是不領情的,因為那是全民族的戰爭──不打不行,非嬴不可,再慘也要打、再苦也要撐‧‧,打外族時一切可以不計較,打完之後「親兄弟也要明算帳」! 算啥帳?當然是土地囉!以下請先參考中共年前播過的「亮劍」連續劇第 19集的部分橋段,看看當年他們的戰略與心戰、統戰技巧!
八年抗戰確實提供了一個改朝換代、窮人翻身的絕佳機會;如果國民黨在「抗戰建國」時期有意識到「平均地權」的重要性,進而在戰爭結束後立即實施的話,中共想要發動內戰,甚至求得生存那恐怕是難上加難的,可惜的是那些追隨孫中山革命的理想派人士都早已犧牲殆盡,剩下來的「追隨者」其革命理想的純度遠不及那些散盡家財田產、拋妻棄子、端頭顱、灑熱血的先賢烈士那般的無私無我! 而要這些已掌大權,嚐到權力滋味的「後進」,能效法先烈先賢把自家田產貢獻出來,爲國家未來發展與社會安定奠定基礎的,恐怕是比登天還難;他們之間沒有再藉勢巧取豪奪已經算有良心的了!
試想,抗戰初期國軍兵員損耗極重,補充再加上擴編部隊的兵源裡,絕大多數來自農村,不論是抓伕或是徵兵、抓兵,都是跟著部隊行動;幾年征戰下來僥倖沒死於炮火者,隨著抗戰結束「解甲」返鄉後,地主們也從後方回來了,回頭繼續當他的「地主」,而參加抗戰保衛國家的兵只能恢復佃農身分,繼續為曾被他們所保護的地主們做牛、做馬,當莊稼漢一輩子種地! 這情形不論怎麼看、怎麼想、怎麼講,都是不通的,然而共產黨卻把這事真正當一回事,所以內戰一開打後國府軍隊的基層很快就動搖〈因為軍官大多出身地主階級,才有能力讀書識字當官〉、而佔中國總人口三分之二的佃農群眾們也多數倒向了中國共產黨;以徐蚌會戰為例,國共雙方對陣鏖戰的兵力總數高達百萬人,然而在戰場上自願幫共軍當後勤挑伕的農民總數還比解放軍多上了好幾倍;農民們不僅出人、出力還出糧,在這種情況下「領導」抗戰勝利這天大功勞的蔣中正不再偉大、不再崇高,反而成為「農民翻身」的大敵了!
在古今中外的征戰中要屬內戰最難打,也最慘烈,尤其在失去廣大農民的支持時,不僅情報會失靈,後勤與交通就更不用說了;縱使有十個張靈甫、孫立人、廖耀湘等傑出優秀的將領,十個新一軍、新六軍等王牌虎軍也是打不嬴的,換成林彪在國府這邊也是一樣的結果! 回顧歷史,自秦王朝統一中國後便進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分封土地、役使人民的封建時代;這情況意味著──改朝換代天下底定後,除王公貴族與功臣、官吏分得土地外,其餘倖存的人多半被發配淪為農奴,替地主耕作莊稼,由於王公貴族與功臣均是世襲,所以他們家農奴的身分當然也是「世襲」──幾世代都沒得翻身,除非他們的「老爺」特別好心教他識字、唸書、做買賣等技能,或者就得等下一次朝代更替,加入「平亂」或「造反」行列,用生命賭未來! 幾千年來中國官場上的貪腐積習人民早已習之為常,但「農民翻身」可是新鮮事,相對於「平均地權」對農民來說要來得簡單、易懂、有需求、有共鳴!就因為共產黨的訴求對農民的權益與出路起了大共鳴!以致於在中國產生翻天覆地的大作用! 所以,總結來說國民黨也好、蔣中正也好,抗戰期間萬眾一心,全民擁戴的「民族救星」、「世界的偉人」,在抗戰結束不到四年便被「唾棄」;給農民希望才是共產黨得江山的主要原因。 六十年後的今天,於台灣再度淪為在野黨多年的中國國民黨,打算怎麼樣感動農民?還是等著被農民再用選票打敗?! 後記: 中華民國在抗戰勝利後,約莫四年即被中共取代,其原因各家說法眾說紛紜也極其複雜,非三言兩語能闡述清楚;在下竊想與其長篇大論讓人懶得看下去,不如以短文形式發表個人研究心得,或許能吸引網友注意,進來瞧瞧後或能再提各種看法,如此必能豐富主題內容增添可看性。如今觀之,似已達到為文目的。 本文非常歡迎持不同看法的朋友回應,但亦請在回應前務必也閱讀先前其他網友的看法,以免沒趕上討論進度而致議題重複,浪費篇幅。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