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2/29 15:58:28瀏覽124|回應0|推薦1 | |
十二月二十六日的早晨我照常站在校門口值班,今天的風已經不像之前那麼令人感到刺骨,鼻子也不再鼻涕直流了。陽光微微從屋子的一角透出來,金黃色的光像卻生生的少女從牆壁縫細中探出頭來,預告著早晨的開始,今天應該是美好的一天,我這樣告訴自己。 前兩天,我們班的公主,都剛好七點五十分來,今天左等右等,都已經快八點了,還不見蹤影,只好先回班上,總不可能一直等她,而不顧班上其他的孩童。於是我走回班級,並請孩子們到走廊排隊,準備到視聽教室才藝表演。正當此時,我看到公主的媽媽牽著她的手,扭捏的走過來,她雙手抓著媽媽的左手,似乎不想放開,公主媽媽拿起一個袋子說:「老師,她有聖誕禮物要跟你分享。」 我高興的回答:「哇!真好!你要跟我分享什麼禮物啊?但是,現在我們要去視聽教室,你先放好書包,我們一起排隊下樓。」公主順從的放好書包,但她沒排進隊伍裡,只站在隊伍旁邊,我將她拉進隊伍裡,並整隊帶下樓。當孩子們都就定位時,我驚覺,她並沒有跟上隊伍,我迅速的跑上樓,發現她跑到校門口去,並喊著要找媽媽。我上前牽她的手,並邊走邊跟她解釋要到視聽教室去看才藝表演,她於是開始哭喊著:「我要回家...我要找媽媽...老師都欺負我!大家都欺負我!...我要媽媽...」並坐在地上,開始亂踢連鞋子都踢掉了!我發現公主又開始鬧脾氣,於是蹲下來抓握著她的手臂,看著她的臉鄭重的告訴她:「妳一定要來學校,你只能選擇陪妮妮老師或者柏燕老師!」但她還是繼續哭喊並掙脫我的手,試圖要往校門口跑,我見狀只好將她抱起帶往視聽教室的門口。 剛好一年級各班老師都在門外,也試圖想幫忙,但都無法阻止她繼續哭喊,因她喊叫聲太過大聲,以致於影響視聽教室內的活動,且孩子們都紛紛探頭想知道門口發生何事,只好先帶她到輔導處。而我也馬上用手機跟她媽媽聯絡。 早上她在家起床時,發現床頭有聖誕老公公送的禮物,非常喜悅,並想帶來學校跟老師分享她的禮物。我發現她的哭鬧很可能是這個原因,我迅速的跑回班上拿起那個袋子,往輔導室衝過去。到輔導室的門口後,我先停下腳步觀察她的動靜,我看到她坐在橘色的沙發上歇斯底里的尖叫著,並抓捏自己的手背,輔導室的老師靜靜的坐在一旁。我慢慢的走進去,她看到我後,往後靠在沙發上,我坐到她身旁,她試圖想跳離沙發,並從尖叫聲變成哭喊著我要媽媽。我伸手用力的抱著她,讓她無法逃脫,她的左手和左腳往外不斷的踢打,極力掙脫。我一隻手抱著她,另一隻手拿起袋子跟她說:「老師知道妳為什麼哭,是不是因為沒有跟老師分享到妳的禮物啊!」但她完全不理會我繼續踢打,並哭喊著:「我要媽媽!」我又繼續說:「老師對不起妳,沒有馬上聽妳的分享,但是妳太晚到了,我們要去視聽教室啊!」她停止了踢打,但仍喊著:「我要媽媽!」我摸著她的頭,並說:「老師知道妳在想什麼!老師是知道的,好了別哭,你現在可以跟老師分享啊!」 神奇的事,她馬上停止哭泣,從袋子裡拿起她的禮物,笑瞇瞇的告訴我說:「這是聖誕老公公送我的禮物,他還有寫信給我喔!」 每個時代都有它特殊的心理病理現象,而我們所處的正是自戀症(narciss-ism)流行的時代。希臘神話曾描述一位俊美的少年,面對著一泓池水,因自戀而全神貫注於欣賞自己的影子,終至於憔悴而死。佛洛伊德借用了這個神話,以比喻人類的自戀現象。 早晨閱讀著派克醫生的著作,其中「自戀」的那篇吸引我的注意,我反覆的閱讀並思考著他寫的其中一段:「自戀者無法或不願考慮到他人。我相信每個人都是天生的自戀者。健康的人會長成脫離天生的自戀,但是唯有先提升意識,學習為他人設想,這種成長才能發生。…..『頑劣的兩歲』是兒童脫離嬰兒自戀的第一步。….這種失敗開始於頑劣的兩歲――這段脆弱、充滿羞辱的生命階段。父母在這段時期要盡可能對兒童溫柔一些。然而不是所有父母都做的到。在頑劣的兩歲或兒童成長階段,為了使孩子順從,有些父母會不自覺的羞辱自己的子女,遠超過必要程度。我認為無法擺脫自戀就是根源於這種過度羞辱。」 體育老師小個曾經發現,她跟其他孩子的不同,在跳健康操時,她會呆在站一旁,用手玩弄自己的頭髮或把頭髮撥起,並一副很老成的樣子看著大家在跳,好像事不關己,只是個旁觀者。當老師上前要求她要跟大家一起跳,她會嘟著嘴,皺起眉頭,不情願的隨意動幾下,又玩起頭髮,或咬著頭髮,似乎叫她跟大家一起跳,是一件很為難的事。小個老師還評論她是位成熟的孩子,而且很愛漂亮。 經歷過度羞辱的兒童,會絕望地抓住一個自我中心的世界觀,因為他們也許真的感覺不這樣就活不下去。在一個充滿打擊的階段,自戀是唯一能夠提供安全感的事物。由於他們經過羞辱後的自我變得非常脆弱,於是開始把生存與自戀的世界觀相提並論。雖然我們是在頑劣的兩歲踏出遠離嬰兒期自戀的第一步,並不表示這是唯一的一步或最後的一步。青春期時常可見到莽撞衝動的自戀,不過有些人也可能在青春期踏出第二大步。(M. Scott Peck, M.D) 派克醫生的著作裡也提到一個案例,是他自己的經驗。十五歲那年,一天早上,他走在宿舍學校的路上,遇到他的同班同學,並聊了五分鐘,然後繼續走不同的方向。走了一段路後,他領受了一個天啟。他突然覺察到,從他看到同學到最後分手的十分鐘之間,他一直沈溺在自我之中。碰面之前的兩三分鐘,他滿腦子想的是他要說什麼聰明的話來使同學佩服。談話的五分鐘裡,他聽到同學說話,只是為了能有更聰明的話接下去;他看著同學的臉,只是要看他的話對同學產生什麼反應。在他們分手後的兩三分鐘,他所想的是有什麼更聰明的話是我沒說的。 他發現他一點也不在乎同學,沒注意到他是快樂或悲哀的,或他能說一些什麼話使同學的心情不那麼沈重。他所關心的只是同學能襯托出他的智慧,反映他的光榮。但上帝的神恩不僅讓他知道他是多麼的自我中心與自我沈溺,也讓他知道,如果他繼續發展這種意識,最後不可避免會變成一種空虛、孤獨的人。所以十五歲那年,他開始對自己的自戀宣戰。 寫到這裡,我反觀自己,我是自戀的人嗎?十四、五歲時,我經歷了人生一大轉變,生理、心理、家庭、人際、課業,這些壓力重重的壓著我,讓我沒有時間思考,也讓我經歷到最孤獨、無助與虛空的時期。 正值接近月考時期,父親會不定期的打開房門檢視我是否有在讀書,有一次父親打開房門,我剛好在鏡子面前擺動作,我發現父親之後,呆站在那,感到羞愧且不好意思,這時父親怒怒的跟站在鏡子前的我說:「這麼醜了!照鏡子也不會變漂亮!」這句話烙印在我心裡直到現在,所以我在公共場合不敢照鏡子,包括上廁所洗手、買衣服,我都不敢看自己的臉。被父親直接的羞辱,是無法抹滅的傷痛,直到再次經歷學習與成長。 因為我已是成人,要讓生命再次的學習與成長是非常困難的,跌跌撞撞好幾次,甚至經歷了毀容和差點死亡,都無法找到成長需要的愛。直到二十七歲那一年體會到全宇宙至高的愛,那就是神的愛。有神愛的伴隨,我開始了轉變,從新學習、成長,就像初生的嬰兒般,我渴望學習和認識這世界,那原本已關閉的心靈再次打開。我痛哭流涕,不敢相信,神會眷顧我,眷顧如此醜陋又卑微的我。 我緊跟著帶領我接近神的媛嬬姊,我從她身上嚐到神愛的美味,我不斷的吸取,像用奶餵養的嬰兒般。直到我心靈成長到祂認為可以到下一個的階段,祂將我又帶領到另一個市鎮,並讓我安家在這裡,繼續學習、成長。神的恩典如此浩大,是我不能揣測的,直到此時此刻,我才明白,這一切都是祂的帶領。連來這所學校、能帶這個班級和遇到這群孩子也一樣,祂才是駕駛者,我只是坐在副駕駛座上,由祂領著。 感謝神的憐憫,我才能脫離黑暗幽谷。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