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天崗位居於大屯火山群峰的中央位置,是早期竹篙山熔岩向北噴溢所形成的熔岩階地,因地勢平緩開闊。擎天崗草原昔日稱大嶺或牛埔,自清領末期及日治時期以來便是牛隻放牧的重要場域,日治時期將擎天崗、七股山、磺嘴山、石梯嶺及頂山等區域劃設為「大嶺峠牧場」,實施耕牛寄養制度,極盛時期約有1,600 頭牛寄養於此,當時為放牧引進栽植的牧草種類以類地毯草為主,便形成以類地毯草為主的草原景觀,放牧的牛隻主要以4~10月寄養的耕牛-水牛為主,11月後由牛主人領回平地自行照顧(研判係因冬季山上低溫多雨日照不足,使植物因光合作用不足致維生素E等部份養分缺乏,不適宜讓牛隻在山上渡冬)。隨著農業機械化後放牧產業逐漸沒落牛隻數量大減,草原植被逐漸演替為以芒草及假柃木為優勢組成植物社會,灌叢及小喬木也相繼由谷地開始拓展,形成類地毯草原與灌叢喬木鑲嵌的特殊景致。
過去牧場時代的寄養水牛在現地繁殖,有些未被帶回的水牛在擎天崗、磺嘴山、頂山-石梯嶺一帶自然繁衍,現已形成3群的無主野化水牛群,在現地接受物競天擇的考驗,族群數量因天候環境狀況而有所消長;野化水牛具有野性防衛心強,當遊客過於靠近,甚至觸摸或逗弄,牠們覺得安全受到威脅或小牛可能有危險時就可能有頂撞等攻擊行為,為避免意外請遊客詳閱/遊客服務/遊客注意及禁止事項及現場告示牌。( 官網 說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