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1/15 17:54:22瀏覽2570|回應0|推薦3 | |
*
* 清代翡翠後工老板指 圖文:陳宗嶽 直徑3公分*厚0.5公分*高2.7公分*重32克。 這枚翠玉或稱翡翠板指,屬清代老扳指,皮殼甚佳,但是因為前人的偶然嗑傷,為了遮掩裂痕,所以前人請工匠順著裂紋,加工刻上,山峰、雲、鳥,想來如此不至被裂痕刺了眼,不管心理、表面,總是自我安慰一下。但是它還是一枚玉質通透的糯米種翠玉,所以十多年前還是不嫌棄的收藏了它,畢竟清代的翠玉扳指極其稀少。 參考資料: 翡翠也稱硬玉或緬甸玉,產自雲南邊境至緬甸北部。其名稱來自一種羽毛非常鮮艷的雀鳥,這種鳥的雄性羽毛呈紅色,名翡鳥。雌性的羽毛呈綠色,名翠鳥,而合稱 "翡翠"。早先的文獻中也稱之為翡翠玉或翠玉。一般認為翡翠是在清代晚期才在中國受到重視的,但根據一些史料記載這一時間被大大提前了。 雍正時翡翠入清宮 目前有確鑿證據顯示,翡翠開採和使用的歷史大約有400年左右,大約在明代的中晚期傳入中國,在明代及清康熙文獻中有製作成器的記載。至於翡翠最早進入清宮內廷的記錄,玉器專家楊伯達認為是雍正十一年雲南巡撫張允隨進貢的貢品,當時依產地稱為「永昌碧玉」。(按清宮玉料定色標準,凡綠色玉均稱為碧玉)永昌與緬甸比鄰,因此這裡所說的永昌碧玉應是指產於緬甸的翡翠無疑。 而清宮檔案中翡翠之名始見於乾隆三十六年三月二十七日的《雜錄檔》,此條所記地方顯吏為祝乾隆帝誕辰而送至圓明園的萬壽貢,其中即有翡翠瓶一件。 另,臺北故宮博物院中收藏的一件鑲翡翠背雲的朝珠,其上附有當年貢品點收的記錄黃簽,上面的時間為乾隆四十八年。 早期翡翠做為一個新品種的玉石,並不名貴,也末被世人所重視,但由於其水潤翠綠的色澤與質地使之在隨後極短的時間裡開始受到青睞,價值也是一路攀升。 紀曉嵐(1724--1805)在「閱微草堂筆記」中的「姑妄聽之」提到:「蓋物之輕重,各以其時之好,尚無定準也。記余幼時,雲南翡翠玉,當時不以玉視之,不過如藍田(「藍田玉」屬蛇紋石)、乾黃(在「田黃」產地之福建壽山中版稻田的附近山區,偶而也出產一些乾澀無光,材質粗礪,卻色呈黃色的山石,稱之為「山黃」或「乾黃」。),強名以玉耳;今則以為珍玩,價遠出真玉上矣。」 至於「翡翠」價格何以會在乾隆後期飆漲到遠超過新疆和闐玉的地步,除了新疆「回部」、「準部」的平定,使新疆的產玉區在乾隆二十五年就全部納入清朝的控制,僅乾隆四十四年的「貢玉」就達到一萬八千一百多塊,這還不算數量更龐大的「特貢」和民間的私採,由於新疆和闐玉的來源增多,影響價格自然下滑。加以西風東漸,西方的審美觀念亦影響了中國,這種色彩翠綠且泛著強烈玻璃光澤的翡翠,不僅有著耀眼奪目的裝飾效果,也符合人類喜歡看綠色的「本性」,因而價格扶搖直上,甚至冠居群珍;如果從較長遠的角度來看,也屬必然。 慈禧偏愛助漲翡翠 只是,清朝末年,慈禧太后當政,因其不是正宮,嫁娶時只能穿「綠裙」,不能穿「紅裙」,後來是因為生了同治皇帝才得成為太后,但是,不能像明媒正娶般的穿紅裙出嫁,始終是慈禧心中「永遠的痛」。因此,她表明特別偏愛綠意蒼翠的「翡翠」,影響所及,清朝後期宮婦、嬪妃就經常配飾翡翠,若遇慈禧賞賜首飾,也多要求賞賜翡翠,因而使翡翠的價格更高,儼然成為清朝皇室與官宦之輩用來炫耀同儕的珍寶。 清末擔任光緒皇帝老師的翁同龢,在光緒皇帝大婚時,獲賞「戴花翎」(花翎即孔雀羽毛,貝子能戴三眼的羽毛,公爵能戴二眼的羽毛,羽毛需插在翎管中,繫於官帽上。)此一殊榮原本必須「貝子」、「公爵」等皇親及「獲特旨賞賜」的官員才能享有,想清初平定台灣的施琅,康熙皇帝原本要封他為「靖海侯」,施琅卻懇辭改求「賜予花翎一支」,可見「戴花翎」在清朝官場上的珍罕;因而同朝達官、親友紛送賀禮,像醇親王送的玉翎管和花翎各一,福中堂送的玉翎管、花翎各一,翁同龢都收下了,但是,當北京大木商馬得春送的「翡翠翎管」和花翎各一送到時,翁同龢覺得「翡翠翎管」太貴重了,不便收受,特予退還。以翁同龢當時的地位,仍然覺得「翡翠翎管」對他而言是太貴重了,可見清末「翡翠」珍貴的程度,尤其優質的翡翠價值,近五年更是以「十倍級數」在跳。 但由於產量有限及運輸路途遙遠等原因,清代翡翠原料相對其他種類約玉石來說更加稀少珍貴,即使是宮廷中也多是用來製作小件首飾或是用作局部的點綴,而用整塊翡翠原料雕刻的較為大件的陳設或器物則非常少見。 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著名的翠玉白菜,其長度不過18.7cm;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翠臥牛"的長度僅為15.lcm。可見,此件翡翠辟邪通體長逾38厘米,其體量不但在宮廷翡翠雕件中首屈一指,即使是在清代和闌青白玉雕刻的動物擺件當中,也罕有如此大型尺寸,如此奢華用料,簡百今人膛目。 至於翡翠的價格可以說是一路飆升,從紀曉嵐的記錄裡幾經可以看到在清代中期就已超過了和闐玉,而到了清代晚期,由於慈禧的高度鐘愛,翡翠最終成為了"石中之王"、"玉中之帝"。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慈禧的影響之下,晚清的王公貴胃們也爭相以擁有翡翠珍寶為貴,以致於非翡翠而不言貴了。 到了民國之初,據說當時上海的杜月笙,曾花費4萬大洋購得一對滿綠的翡翠手觸,將它轉送給了宋美齡。凡此種種,都充分說明了翡翠價格自清代中期以來就居高不下的事實。 近年來,翡翠珍玩在國內外拍賣市場上可謂備受追捧,形成穩定增長的格局。尤其是清代宮廷製翡翠器物,更是屢屢創出今人咋舌的天價。如北京翰海2009年11月11日,清嘉慶"御鳳麟洲水淨沙明"翡翠組璽(Lot3302),成交價人民幣1769.6萬元;香港蘇富比2011年10月5日,清翡翠鏤雕盤龍帶鉤一對(Lotl909)成交價港幣3426萬;香港蘇富比2010年10月7日,清嘉慶嘉慶帝御寶交龍鈕翡翠璽二方(Lot2102),成交價港幣7906萬元。 另外,乾隆時期動物造型的玉雕作品近幾年也屢屢創出高價.如2010年11月,英國伍利沃利斯拍賣行(Woolley&Wams)清乾隆白玉雕子母雙鹿(Lot340)以320萬英鎊落槌;2009年5月,同一家拍賣行清乾隆青玉臥牛(Lot388),成交價340萬英鎊;2011年北京保利秋季拍賣會清乾隆白玉 端一對(Lot5016),成交價人民幣5520萬元。 |
|
( 興趣嗜好|收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