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收藏家王炳台的清代絲織品-肚兜
2014/09/22 17:56:18瀏覽1316|回應0|推薦0

*

*

收藏家王炳台的清代絲織品-肚兜

 

一、2009年《華夏遺珍清代繡品特展》

  這次深圳古玩城帶給大家的《華夏遺珍》特展,是以清代宮廷繡品為主體的一次特別奉獻。這些繡品不久前還掌握在英國等歐洲的幾個收藏家手中。臺灣收藏家王炳台先生不遠萬里,不厭其繁,不辭勞苦,不惜工本,花鉅資將一千多件極其珍貴,極難保存的,包括多件皇帝純金鏽龍袍在內的清代刺繡藝術結晶運回臺灣,如今又從臺灣運來深圳,使得我們能幸運地一睹風采。

  我國是繅絲織綢的發源地,至今已歷4700多年,甲骨文出現了桑、蠶、絲、帛等字,從糸從桑之字更有百字以上。因為絲綢之路,古代希臘及羅馬人稱中國為絲國。

  繡品更是中國人的驕傲與自豪,將祖國大好河山稱作錦繡中華,可見其地位堪比玉器。它是將金銀絲及彩色絲在絲織品上編繡出五彩繽紛的圖案的一種手工工藝,習稱刺繡。它是中國最古老的發明之一,延綿至今,不僅已有三千年歷史,唐代宮中繡工數百,宋朝宮內設繡院,品目之多,手法之巧,作工之細,色彩之妙,題材之廣,皆姹紫嫣紅,氣象萬千。其中,宋代的緙絲,明代的顧繡皆赫赫有名。尤其到清代,刺繡業獲空前發展,形成了蘇繡、粵繡、蜀繡、湘繡、京繡、魯繡、汴繡、甌繡等眾多地方特色,藝術水準之高,名震海內外。在皇帝家天下的古代中國,最高水準的刺繡集中反映在皇帝的龍袍上面。2005年中國嘉德繡品專場拍賣中,龍袍全部成交,每件成交價皆達數十萬,是不無道理的。深圳古玩城的這次展覽僅各式龍袍就有近十件,無論數量之多,用料之侈奢,作工之精細及保存的完整度,足以令人驚歎,堪稱稀世珍寶。(卓少東-2009.06.10)

二、古物級的絲織品難得

  上海藝術研究所所長高春明表示:跟石器、銅器、陶器、玉器等比起來,織文物的保存恐怕是最困難的。尤其是薄如蟬翼的絲織品,更加難以保存傳世。從古墓中發現的織文物,不是腐爛風化,就是經過地下水浸泡而變得面目全非,即便偶爾發現有較完好的,出土後也會迅速氧化,因此實物是非常匱乏的。

  有一件龍袍複製品,由8個繡娘用1公斤黃金絲線、20多種織法繡了一生才繡成,如今8位繡娘均已過世。

  一件明代皇后彩繡百子紋短襦,在出土時已經碳化成殘片,後來由高春明主持,8位刺繡工藝師花了8年時間,用27種針法繡出了100個童子形象,復原了一件精品。

三、清代織繡發展

  穿越千百年歲月,精美的古代服飾讓人歎為觀止。它們究竟是如何製成的?來自南京江甯織造府的傳人,用一台長6米、高4米的花樓機,展示了明代的織繡工藝。只見兩人互相配合,一個上坐當起了挽花工,一個下踏做起了織花工,口唱手拉,當場繡起了麒麟飛鳳織金妝花緞。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家蠶養殖和絲織技藝的國家。早在西元前3000年以前,中國人就已經成功馴化了野生桑蠶,並利用蠶絲織造絲綢織物。絲綢一直就是中國皇帝贈與他的鄰國和屬國的主要外交禮物,並且遠在中國人開闢絲綢之路前就已經是外國人最為欣賞的奢侈品之一。

  清代康熙年間,朝廷採用了一系列措施,絲綢生產得以恢復和迅速發展。康熙皇帝命焦秉貞仿南宋樓璹《耕織圖》繪製新圖,並親自寫序題詩,稱為《御製耕織圖》,強調桑蠶生產的重要性。

  清代的桑蠶技術基本沿襲明代,但也有所發展,相關技術著作較多。“湖絲”在繅絲生產中依然一枝獨秀,其中最富盛名的就是產自湖州南潯的“輯裡湖絲”。

  朝廷改革賦稅制度,廢除匠役制度,提高手工業者的積極性,促進民間絲織業的發展。同時,縮小官營織造的規模,除北京外,僅設江甯織造局、蘇州織造局和杭州織造局,俗稱“江南三織造”,負責供應宮廷和官府需要的各類絲織品。民間絲織業生產規模有所擴大,湧現出一批繁榮的絲綢製造重鎮,產品種類繁多,內銷市場繁榮。在地域上進一步向環太湖地區和珠江三角洲集中,特別是江南地區在規模和水準上成為全國絲綢業的中心。

  清代絲織品在明代類型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並形成了一定的地方特色。其一,織錦、妝花是江南三地織造局的重要產品。最著名的當屬雲錦和宋錦,都在明代基礎上有了飛躍發展。雲錦產自南京,是清代的高檔絲綢產品,包括庫緞、織金、織錦和妝花四個大類,在品種設計和織造技術上達到了很高水準。宋錦產自蘇州,不同於雲錦的是,較多地保留了唐宋時期織錦的技藝特點。其二,緞類產品品種繁多,可居清代絲織品各類別之首。紗、羅、綾、絹、綢、絨類產品都各具特色。其中,浙江嘉興濮院、湖州雙林都以產綾著稱。其三,刺繡、緙絲等工藝也得到相應發展,至19世紀中葉,隨著刺繡商品的活躍流通,出現了許多獨具特色的地方繡,其中聲譽最高的是京繡、粵繡、蘇繡、蜀繡和湘繡,後四種有“四大名繡”之稱。

  清代絲綢紋樣,在構圖佈局、造型設計、潤色方法等形式上都繼承和吸收了明代絲綢紋樣的精髓,但也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如造型柔細、色彩豐富、佈局滿密、追求寫實效果等等。紋樣題材則延續反映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和思想的吉祥圖案,西方洛可哥風格對中國傳統絲綢藝術帶來一定影響,但範圍僅局限在宮廷等上層社會。

  在對外貿易方面,清初厲行海禁,康熙時期一度放寬,但後來又加強了對進出口貿易的限制,實行廣州一口通商。儘管如此,中國對日本的生絲出口和對歐洲各國的生絲與絲織品出口仍然達到了相當規模。

  1840年鴉片戰爭後,外國資本相繼在華興辦工礦企業。外資或合資絲廠的建立是列強對中國進行侵略和掠奪的一項重要舉措,但在客觀上也帶來了西方先進的工業技術、生產設備和經營管理模式,並催生了中國第一批近代絲綢企業,為中國絲綢業的全面近代化準備了條件。

  1860年英商怡和洋行在上海開辦的機器繅絲廠是中國第一家近代繅絲企業。華僑商人陳啟沅1872年在廣東南海創辦繼昌隆繅絲廠,開創了中國近代民族絲綢工業的先河。1897年清代杭州太守林啟創辦了蠶學館,這是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的以絲綢為專業的高等學府。(中國記憶專案蠶絲織繡專題-中國國家圖書館)

 

 

 

 

 

 

 

( 興趣嗜好收藏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ty43115&aid=17476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