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數位影像」群戰後的新時勢 — 2006年攝影頭條大事紀(四之ㄧ)
2007/08/13 16:20:09瀏覽1904|回應0|推薦0

「數位影像」群戰後的新時勢

2006年攝影頭條大事紀

陳宗嶽

  ※註:本文係應中華攝影報前社長曹榮增先生之邀而撰,費時二個月蒐整撰成,在「中華攝影報」上連載了三個月,算是對數位攝影的趨勢做了個總梳理。

  自二十世紀末,數位影像崛起並逐漸侵蝕傳統的光學影像世界,著名的柯達、富士、柯尼卡、愛克發等傳統軟片製造大廠與德、日等知名相機製造廠商,即面臨一波波的影像數位化衝擊,一些電腦資訊製造廠商與影音電廠商也藉著在既有影音訊息處理上的優勢,積極拓展數位相機與數位攝影機的市場。

  在歷經2003年快速發展,2004年流血競爭,2005年重新洗牌,時至2006年的今日,配備五百萬畫素CCD鏡頭的照相手機也來軋上一腳,使預期銷量將是數位相機2.5倍的照相手機也成了數位相機銷量的毀滅殺手,讓已然是群雄並起的影像世界,更是如同戰國時代一般,重新進入洗牌盤整的階段。

  在這一陣子慘烈競逐之後,能存活下來的數位相機製造廠牌屈指可數;影像沖印大廠,也只有黃色包裝的伊士曼柯達(Eastman Kodak)與綠色包裝的富士軟片(Fuji Photo Film);也真應驗了市場競爭只有第一、第二,沒有第三的箴言。但是,台灣產製的數位相機,不論是代工或是自有品牌,也在技術上乘與成本較低的交集之下,獲得大幅成長的空間;只是已經成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大陸,不論是生產規模或是消費能力都已經直追、甚而超越了台灣,令人不得不關切台灣相機產業的未來發展?

  其間,新力所產約5000萬件問題CCD中的十分之ㄧ,因為焊接粘合劑老化而可能產生影像嚴重偏色、影像全黑、影像損壞等問題,影響7日本數位相機生產企業、70多款產品發生故障,新力公司公告將延長五年(至2010103)的免費維修和更換CCD服務,此類訊息的公開揭露,以及督促及早制訂「數位相機的檢定標準」以保障消費者應有的權益,都是台灣攝影界此刻應當重視的議題,也是我們忝為攝影媒體一員應有的社會責任。

壹、愛克發軟片的分與破產

  愛克發這一軟片業耳熟能詳的名字註冊於1897年,它是世界上最早生產彩色軟片的企業,在世界彩色軟片市場占有率達10%。事實上,在彩色軟片這個市場上,一直都維持「兩個半」撐天下的局面,一個是柯達,一個是富士,還有半個是愛克發,其他企業包括日本的柯尼卡在內,無論是技術和規模都不能與之匹敵。

  2004111,愛克發軟片公司因經營業績不佳,被其母公司德國和比利時合資組成的愛克發-吉華集團以1.755億歐元賣給了一投資集團,成為獨立經營企業。到2005531,剛剛獨立半年的愛克發攝影(Agfa Photo)公司,仍不敵數位影像技術的衝擊,在傳統軟片和相紙銷售不斷萎縮下,公司無力支付員工工資,再次陷入經營困境,因而向科隆地方法院提出破產保護申請。

  惟61,香港後續報導愛克發軟片有限公司獲得其母公司愛克發-吉華集團的財政支持,這主要從事愛克發軟片和沖印機生產的公司將繼續經營。據悉,愛克發-吉華承諾向愛克發軟片預付約5000萬歐元的未到期應收款項,作為支付日後的採購項目。 

  另據德國媒體報導,愛克發軟片的破產財產接管人Andreas Ringstmeier表示:公司根據類似於美國破產法第11章的程式,主動申請破產;經過臨時破產程式當中的盤點程式,目前該公司的產品生產、銷售及零配件供應、維修支援服務均恢復運作。

  依據愛克發諮詢委員會副主席FrankLoell的說法,雖然20054月份業績稍有下降,但在剛剛過去的5月份業務已強勁回升。愛克發攝影的軟片業務與柯達、富士軟片銷量下降的同時,因搭上「OEM(代工生產)」快車,成為目前軟片OEM市場中佔據份額最大的一;一次性相機方面,銷量上升15%;沖印機方面,數位沖印設備和沖印藥劑,由於質優價廉,仍有不錯的銷售業績,買常常是從業經驗超過5年以上的沖印業資深人士,在大型超市、連鎖店的競爭能力都不差。

  事實上,從2001年愛克發公司宣佈裁員4000人向數位影像轉型開始,即遭遇到比較大的困難,自20052月宣佈放棄製造數位相機,6月全面停產愛克發軟片,都只是全球傳統影像企業艱苦轉型過程的血淚史。譬如2004年,英國生產感光材料的老牌企業、世界最大的黑白相紙生產商依爾福公司,在銷售連年大幅度下挫後,宣佈進入破產程序。同一時間,美國華爾街日報在不顯著的地方披露了一則消息,以即時成像技術而聞名的美國拍立得公司正面臨著破產的危險。

  同為競爭對手的柯達與富士,均表示不便對此作出評論,但是都同樣表示:不會對一般性消費軟片事業作出調整。

貳、柯尼卡。美樂達的合併與退出傳統市場

  20039月,生產日本1903年的第一張相紙和1940年的第一支彩色軟片的柯尼卡(Konica),以交換持股方式,正式併購同屬日系血統專事生產相機與影印機的美樂達(Minolta),合併後的新公司,以Konica Minolta為新企業識別標誌,一舉躍升為日本第四大相機與影像設備大廠,使其在既有的沖印及軟片服務外,亦能有完整的傳統與數位相機產品線。但是在增加企業營收與降低人力重疊兩項因素考量下,Konica Minolta當時決定在兩年內裁減4,500位員工,將整體人力降至33,800人。

  合併之餘,雙方更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於同步於深圳建立Minolta Consulting公司,加強影像資訊產品的電子原物料採購及設計優勢,新的Konica Minolta,甚至宣佈與美商惠普結盟,未來雙方除了在客戶群上可更加整合外,也將合作研發新款影印機推至市場。

  其他競爭廠商對此紛表樂觀其成,只是私下表示:目前軟片製造與沖印商只有富士、柯達與柯尼卡三,主流相機廠商也逾十多,市場處於戰國時期,對各廠商都不是好事,除了流血競爭外,各廠商的餅被瓜分後,也剩也無幾,柯尼卡併美樂達是帶動市場走向整合的開端,未來市場也會因此而走向更有秩序的競爭。

  20041月,柯美宣佈全面退出傳統軟片相機市場,主攻數位相機市場。2月份,柯美在上海成立統管中國大陸整體業務的公司,全面開打從沖印設備耗材到創業加盟費的價格戰。但是到200411月,柯尼卡美樂達集團即預估到2005年三月止的財季報會虧損470億日元(約4.079億美元),因為集團在整頓生產、沖銷資產和裁減相機及軟片業務部門人手上共花費900億日元。因此,柯美總裁岩井直夫更即對外表示:將會大幅縮減一直虧損中的相機及軟片業務的規模,甚至乾脆地結束這項業務,但並沒有打算全面關閉。放棄虧損業務,能讓柯美將資源集中在彩色影印機、液晶顯示材料、醫療設備和光學設備等更有前景的業務領域。2005年起,柯尼卡美樂達就開始有計劃的大幅縮小新品研發與市場投入力度,一些銷售專櫃僅能看到X1Z6X60A200等四、五款產品,競爭力大大削弱,惟仍在七月中,與新力簽約合作開發數位單眼反光相機(DSLR),柯美將為新力生產數位單反相機機身及鏡頭。

  雖然200511月市場傳言柯尼卡美樂達可能退出數位影像產業的消息時,柯美立即做出了回應反駁:「柯尼卡美樂達不會放棄數位相機市場」。然而數位相機業務導致柯美連續幾虧損,僅2005上半財年就淨虧損34.8億日元(2957萬美元)的沉重負擔,三個月後的2006120日,柯尼卡美樂達仍石破天驚的宣佈:將徹底停止所有消費性數位相機、相紙的生產和銷售,沖印、感光軟片等全部由諾日士接手,柯美完全退出影像市場。20063月31,將由新力(Sony)公司接收相容“Maxxum/Dynax鏡頭卡口系統”的開發、設計和生產等相關資產,在現有的Maxxum/Dynax鏡頭卡口系統上,加速開發新型DSLR2006年夏季將有新型號DSLR面世。柯尼卡美樂達集團將集中在“商業技術”和“光學及顯示設備”等核心業務上。

  此正如柯尼卡美樂達公司總裁岩井直夫所感歎:「儘管我們擁有頂級的光學、機械和電子技術,但是在今天的數位相機時代,公司仍難於及時提供有競爭力的產品以支援盈利。面對日益下滑的業務,只有斷腕自救,在全球裁減影像相關工作人員3700人,中國大陸松江的影像工廠將裁員1000人。」

  雖然這也意味著,自20064月開始,新力就要正式接手柯美,新力將有大堆問題要解決,除了帳務清算外,最重要的莫過於如何整合柯美遺留的全線產品及市場資源,尤其龐大的產品線及潛在的售後問題,都令新力難以在短時間內消化柯美所留下的攤子。

  儘管如此,柯美要全面撤出軟片與相機業務的最終決定,還是讓分析及富士等對手感到非常吃驚,此消息公佈後,除了富士馬上發表聲明稱將繼續生產傳統相機之外,JP摩根分析員Hisashi Moriyama說:「我想柯美的股價會上升,傳統相機及軟片業務一直被視為利潤增長的障礙,現在終於去掉了。」

  只不過,柯尼卡美樂達這個品牌將從此在攝影行業消失,這意味著「柯尼卡始於1903年;1962年美樂達相機被攜入美國第一艘有人操作的宇宙飛船『友誼7號』;1985年美樂達推出世界第一台自動對焦單眼反光相機並銷售了一千六百萬支可交換鏡頭。」的一個傳奇故事從此結束。

參、起個大早終趕上晚集的柯達

  20039月,曾經是傳統軟片、相紙和顯影工業象徵的柯達,在承認其軟片相機業務不可避免地要走下坡路之後,開始了艱難的數位轉型,除了積極拓展消費性、商業和醫療影像三個市場,也著手強化顯示器和噴墨列印的市場。

  只是,當時外界對此一片質疑聲,甚至有輿論批評說:柯達只不過是在「等死」和「找死」間作了一次選擇,意思是:不轉是「等死」,而放棄優勢要在已有主導廠商的數位相機市場後來居上,則是「找死」。

  2004年全年,柯達全球銷售額達到13517億美元,比2003年的12893億美元增長了5%;2004年全年淨利潤為649億美元,這個數字在2003年為265億美元。以上是柯達實施數位轉型的第一年成果,僅僅2004年一年,柯達數位相機就開始在市場上建立起信用,幾乎柯達所參與的每一項數位業務都增長了市佔率,在柯達數位產品高達42%的收入增長率的推動下,柯達公司實現了5%的收入增長率。在柯達盡力維持美國、歐洲和日本等傳統影像業務的市佔率的同時,也沒有忘記拓展中國、巴西、印度、俄儸斯等新興市場消費性軟片的銷售,並獲致增長。

  依據200559,著名的市場調查機構美國國際資料公司統計,美國全國2004年數位相機銷售量約為2230萬台,其中伊士曼柯達公司對零售商的銷售量超過任何一個日本公司,發貨量達488萬台,其品牌佔有率從17.9%提高到21.9%,這是柯達公司在本土首次獲得領先地位。另外,美國市場調查公司IDC20052月也公佈一份統計資料:柯達在數位相機、照片印表機、數位快速沖印站、線上照片分享網站四個專案上獲得美國本地第一的業績,其中數位相機在美國本地的銷售數量首次超過新力,在中國,柯達數位相機的銷量也衝進了前三名。

  柯達是到2001年才推出低價且易用的數位相機,2002年柯達在美國數位相機市場的佔有率為13%2003年成長至17.9%2004年更急速成長至21.9%,並取得市場龍頭的地位。新力在佳能與柯達積極的追趕下,2004年只有433萬台,市場佔有率只剩下19.4%;第三名的佳能市場佔有率從2003年的15%增為2004年的16.1%,第四名的奧林帕斯則從11.6%滑落至10.4%,第五名的惠普(HP)為8.1%,第六名的富士為8%,第七名的尼康為6.2%

  2005年開始,柯達數位相機的銷售繼續大幅上升,全自動可攜式相機第一季的銷售比去年同期上升了41%,市佔率從18.1%升至20.4%。佳能市佔率繼柯達之後排在第二位,新力銷售量從第一跌至第三,一時間,柯達彷彿從傳統影像企業成功的轉型成數位影像企業。但是到四月,柯達卻公佈了一份讓人「大失所望」的財報。由於傳統軟片銷售下滑超過預期,2005年第一季,柯達扣除一次性支出後虧損了1.42億美元,國際評等機構標準普爾將其公司債評級降為「垃圾級」,還作出「核心業務加速下滑」的評語。只是柯達對於糟糕的業績,除了由總裁彭安東出面安撫投資者之外,沒再作更多的表示,仍埋頭執行既定的策略:軟片業務仍非常重要,應當繼續爭取從其身上汲取利潤,用於投資、併購和開發新型數位產品。

  2005720日,柯達公司宣佈:該公司向數位業務轉型的速率加快,這與該公司期望繼續擴展數位市場業務的目標完全一致,當年數位相機銷售量預估為2730萬台。同時,依據柯達公司2005財年第二季的報告,總收入為36.86億美元,比去年增長6%,只是每股仍淨虧損51美分,虧損的主要原因,來自柯達對傳統業務進行改造、投資中國樂凱軟片公司(用一億美金取得樂凱20%的股份)與推動企業收購所帶來的。為了加速轉型與因應消費性軟片市場的快速滑落,柯達將繼續推動20041月所宣佈的重組計畫,只是裁員人數將從預估的15000人增長到2250025000人;傳統製造業務也將從預期減少29億美元縮減為減少10億美元。因此,柯達總裁彭安東說:「2005年是柯達公司125年歷史上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轉捩點,不僅數位業務的銷售額首次超過傳統業務,數位業務利潤的增長也超過傳統業務下降的幅度,柯達有信心在20076月完成重組計畫後,能在數位市場上具備更強的競爭力。」

  回顧從前,早在一九六五年就率先發明世界上第一台數位相機的柯達,只是因為在傳統影像市場的龐大占有率而猶豫再三、裹足不前,反倒使柯達成為這場數位化盛宴的遲到者。如同光電科技工業協進會(PIDA)產業分析師葉德川所指出的:1999年,美國傳統底片市場的銷售成長率仍高達14%,至2000年初,在美國市場銷售的新相機中,數位相機還僅占二十分之一,直到2000年底,傳統底片的市場需求開始停滯,只是前一年傳統底片的銷售佳績讓柯達的判斷出現錯誤,柯達以為這種停滯狀況是整體經濟衰退所造成的,加上之後發生的「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使柯達將傳統底片的衰退歸罪於當時哀鴻遍野的美國經濟環境。

  尤其一直以傳統軟片製造商自居的柯達,始終懷著「自己人不打自己人」的想法,對於數位相機取代傳統相機的積極性計畫一直裹足不前,這一猶疑,讓其他競爭對手有了可乘之機,所以說:在柯達身上,可以清楚看到數位化所形成「創造性破壞」的特點,這一特點,甚至還威脅到了柯達的生存。面對數位化影像技術的風起雲湧,柯達被迫將主戰場轉到數位化領域,在以往將近一個世紀以來,柯達面對富士、柯尼卡、愛克發等眾多廠牌打群架式的包圍戰,始終能維持「誰與爭鋒」的身段,但在此番數位化趨勢的衝擊下,百年根基也不得不隨之重整。

  在調整全球化佈局的同時,柯達把眼光放在中國大陸,除了是柯達全球最大、增長最快的新興市場,也是柯達全球發展最重要的生產基地,如同坐落在大陸廈門的一次性相機廠,不僅是柯達在亞洲最大的感光材料生產基地,也是全世界最大的一次性相機工廠,20051028,柯達還在此舉行全球第一億台「即可拍」相機產出的慶祝典禮。目前柯達生產的數位相機,已有95%在中國大陸製造。

  既是生產基地也是廣大市場的中國大陸,約有76%的人口從來沒有享受過拍攝高品質照片的機會,因此柯達認定傳統相機和軟片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當這些人「第一次體驗會使用柯達傳統影像」,與此同時,「喜歡傳統柯達的人更可能選擇柯達數位影像」。也如柯達所堅持的經營理念—要讓人人都享受到攝影的樂趣,所以柯達在中國大陸仍然兼守傳統與數位兩個影像市場。

  中國大陸的軟片市場,最早是由富士、柯達、愛克發、柯尼卡與樂凱形成的五強爭霸局面,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富士和柯達逐漸控制了整個市場,市場佔有率一度達到90%。但在1998年,柯達10億美元鉅資與中國政府達成了「全行業合資計畫」(俗稱「98協定」),中國承諾在「98協定」簽訂後的3年內,不允許其他外資進入中國的感光材料行業。市場從此發生了逆轉,富士逐漸退出,到2003年,柯達在中國市場的佔有率已超過60%,快速沖印店從1500增加到8000,穩居中國大陸感光市場品牌第一位。只有大陸自有品牌樂凱,在讓與柯達持有20%股權,且繼續保留樂凱品牌與經營決策權的協議下,由柯達移轉汕頭軟片廠的生產線和技術,儘管2004年樂凱的毛利率由2003年的34%降至24%,但是經過產品結構的調整,軟片業務降至收入的四分之ㄧ,新推出的數位相紙十分暢銷,有望成為新的利潤來源。

  繼續向數位攝影轉型的美國伊士曼。柯達公司,2005615宣佈:由於全球攝影業正在向數位轉型,黑白相紙的市場需求每年都以25%的速度遞減,因此年底前要終止專供照相館及專業攝影師使用的黑白相紙,此類相紙是由位在明尼蘇達州羅徹斯特市和巴西的工廠所生產,但是仍將繼續生產黑白軟片和處理黑白相片的化學藥品。只是一些影像雜誌的編輯,相片沖洗店的老闆,對此表示遺憾。他們認為:數位影像不可能完全取代傳統影像,而且不少攝影專業學生和攝影愛好者也還是鍾愛傳統軟片。

  此外,柯達也決定2007年停止傳統Kodachrome Super8軟片的生產,而轉向生產Ektachrome Super8產品。雖然Kodachrome Super8軟片的色彩效果十分出色,但由於相關沖洗設備的排汙對環境污染過重,全球具備沖洗能力的商屈指可數,整個亞太地區也只有澳大利亞有沖洗設備。同樣的,這對世界各地的攝影愛好者來說,柯達的聲明無疑是給彩色軟片判了死刑,一些懷舊的資深攝影師和藝術更是傷感:柯達彩色軟片的色彩超乎你的想像,這種軟片不會褪色,它是不可替代的。

  因此,在未來的日子裡,人們熟悉的柯達「金軟片100」的廣告將永遠消失,預期柯達不會再將品牌宣傳的成本投入到傳統影像部分,這也正代表「一個舊影像時代的結束」。

肆、始終早先一步的富士

  200626,有媒體報導:富士宣佈要淡出軟片市場,全球預計裁減5000名從事軟片、相紙等照片感光材料業務的人員。由於全球軟片市場嚴重萎縮,原本全球最大的三個軟片沖印企業壟斷的局面,隨著柯尼卡美樂達退出,柯達轉型兼顧數位與傳統,富士宣佈淡出而宣告重整。但是富士公司隨即反駁:全球裁員、調整富士軟片、收縮軟片部門並不代表富士將放棄軟片市場,因為軟片市場萎縮的只是一般消費性市場,在醫療、航空這樣專業領域的軟片使用量依然很穩定。尤其面對大批富士軟片的忠實用戶,富士絕不會放手不管,將一如既往的做好專業和消費性市場的服務。

  回想1990年代初,富士在中國大陸軟片市場上的市佔率曾經高達60%,但隨著競爭對手柯達公司在中國市場的快速擴張,富士軟片相對「淡出」。對此,富士首席執行長古森重隆作了如下的說明:「現在,軟片收入只占富士軟片總銷售額的5%6%,在2004財年(20044~20053)236億美元的銷售額中,攝影只佔了29%。」事實上,富士是當今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綜合性攝影、資訊、印刷、醫療影像的製造和服務供應商之一,其產品包括攝影(照相器材、膠捲、數位相機)、資訊(磁性記憶產品)、印刷(PS版、製版機、CTP無版印刷電腦)、醫療影像(X光片、醫療周邊產品)等四大領域,在世界500強企業中排名第227,每年都投入67%在技術研發上,僅2003財年就投入約2000億日元在新技術的開發上,因此始終站在世界技術的前端,除已進軍生命科學等本世紀最尖端的領域,在數位影像、光學電子和高性能材料上亦取得了業界矚目的成果,其崛起、發展、成熟、抉擇、轉型等過程,無疑也是一段軟片、沖印、相機與數位影像發展的綜合編年史。

  富士軟片創立於1934年,前身是日本塑膠的「軟片試驗所」。1919年開始研究製造軟片的技術。1922年開始研究感光乳劑,1925年在積累照相工業的經營訣竅的同時,成立了「軟片試驗所」,正式開始研究製造軟片。

  當時,以美國柯達公司為首的照相業界都對自有技術實行保護主義,自力更生、自行開發技術成了富士軟片的唯一選擇。1972年,富士軟片以自有技術成立商品開發中心,拓展市場。19769月,率先發表F- 400高感光度彩色軟片,轟動一時,使富士立刻成為世界上最早開發出高感度彩色軟片的廠商。197911月,富士為了掌握顧客的需求與強化促銷活動,更成立專門的宣傳中心向世界市場發展。1987年成立13個地方分公司和辦事處向世界120個國輸出產品。

  2002年,富士軟片公司的年收入為159億美元,華爾街股價年終收盤33.06美元,市場價值為170.14億美元,已超過柯達。但從2003年開始,富士的收益與利潤呈現增收減益的狀況,顯示業務開始走下坡,尤其在一般消費性軟片市場特別顯著,利潤也逐漸轉向數位相機業務,至2005年,數位相機銷售的年增加台數達21%,軟片的銷售額也減少了23%;在富士年銷售總收入236億美元中,彩色軟片僅占6%左右,數位相關產品則已占了70%

  根據富士公佈的2005年財報顯示,銷售額比去年增加2%,營業利潤卻比去年減少22%,純利潤更比去年減少26%。在4月~9月的期中結算,增收減益更明顯,其中銷售額與上年同期相比雖增加4%,但營業利潤卻減少40.8%,這種減益幅度在第二季更擴大。如同柯達軟片一般,富士的軟片事業已完全依靠非軟片類業務來支撐,傳統行業的虧損雖被辦公列印領域的獲利所掩蓋,但相較轉型後的柯達數位相機市場佔有率的持續增加,2005年富士在數位相機業務上,因為通路與產品的優勢不再,令富士不得不將年出貨量從預期的770萬台下調至650萬台,同時計劃在20063月底將日本國內之軟片相機之出貨量提升14%17萬部。

  審視收益減少的原因,市場環境惡化,原材料價格上升,研究開發費與結構改革費用增加均是,其中數位相機因為使用的便利性、花費代價較軟片低、可及時看到拍攝效果、可立即傳播等因素,使數位相機的銷售台數持續增加,軟片的銷售數額持續減少,雖然這一趨勢早在富士的預料之中,因此,繼1970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發明CCD之後,1988年富士的朝霞研發中心即開始數位相機的研發,是較早投入數位相機領域的廠商。199012月,富士在日本東京仙台建立的相機與配件生產工廠是富士兩大數位相機組裝生產基地之一(另一在蘇州),目前平均每84秒就能生產出一台符合標準的數位相機。加上富士軟片在傳統銀鹽軟片生產過程中長期積累下來的精密化學技術、光學鏡頭和圖像處理技術,以及1999年自行研發出的SUPER CCD,八角形的光電二極體和蜂窩狀的畫素排列改善了靈敏度與信號雜訊比;2001年研發出的第二代超級CCD,使畫素與拍出的圖像銳度更高;2002年研發出的第三代超級CCD,實現ISO1600和每秒30幅的動態VGA電影速率;接著第四代超級CCD SR再拓寬了數位相機輸出照片的動態範圍,第五代超級CCD提高了微透鏡的集光效率,剛邁入的第六代超級CCD,都使富士軟片比其他軟片廠商擁有更好的數位影像發展基礎。

  回顧1988年富士與東芝在科隆博覽會上,共同展出協力開發配備40萬畫素的Fujixs(富士克斯)數位相機「DS1P」開始,當時的富士、東芝、奧林帕斯、柯尼卡、佳能等品牌也相繼發表過類似的試製品:如佳能RC701、卡西歐VS101、富士DS1P、富士DSX、東芝MC2000等,此後,數位相機開始飛速發展。1994年柯達成功開發出第一台商用數位相機,接下來的兩年間,有將近20廠商推出了自己研發的數位相機。1995年世界上數位相機的畫素只有41萬,1996年翻了一倍達到81萬畫素,數位相機的出貨量達到50萬台;1997年提高到100萬畫素,數位相機出貨量突破100萬台;1998年富士推出世界首台擁有150萬畫素CCD的數位相機FinePix700,並且在數位相機的領域上續領風騷好幾年。

  2000年,佳能、新力、尼康三大廠商開始進入中國大陸市場;2001年,富士、奧林帕斯、柯尼卡、美樂達、理光等品牌也紛紛跟進,數位相機的風潮至此瀰漫整個亞洲。當時富士率先推出二款具有6倍光學變焦的長焦數位相機FinePix 2800 Zoom和外型由設計保時捷911F.A.PORSECHE小組所設計且具有情景模式與錄音功能的FinePix 6800ZOOM,也就是這兩款數位相機讓富士更加嶄露頭角,奠定了富士在時尚和高端消費級兩個消費層次的地位。

  2002年的數位相機市場,是各大廠商攪在一塊打群架的光景,只是中國大陸數位相機的銷量比2001年上漲217%!富士在這一年從專業單眼反光機到一般用,全面出擊,推出了具備300萬畫素、6倍光學變焦鏡頭的S602 Zoom,富士單反機型S2 Pro,時尚機型富士F401 Zoom用機型Finepix A101等。

  2003年,有120款新品數位相機上市,數位相機發展達到前所未有的榮景。富士針對照相館推出特別設計的S7000,插點畫素值最大可達1200萬,在當時被譽為價格最低的高畫素機型。接著,具備800萬畫素的新力F828等機型才陸續登台。

  2004S7000後續機型S20 pro誕生,但聲勢和影響力已不如先前的S7000;富士單反新主力S3 pro也在這一年誕生;ISO(感光度指數)最高可達1600的消費級時尚數位相機F700也令人印象深刻;全球第一款16:9液晶顯示幕的數位相機F710也由富士設計誕生;2004年是富士數位相機輝煌的一年。

  2005年,越來越多的技術被廣泛採用,高ISO16:9液晶顯示幕,乃至SUPER CCD等技術都被廣泛仿效,「防手抖動」成了2005年廠商們主要追求的功能,但是富士卻另闢新徑,發佈多款帶有「自然影像技術」的數位相機,且進一步將ISO提高到了3200,力主在高感光條件下仍能保持細膩的畫質。只是2005年因為數位相機各品牌市場策略不均衡,諸多品牌都出現大幅度虧損,富士也未能倖免,只是富士未雨綢繆的先一步先到中國大陸設立了發展基地。

  早在1994年,富士就在天津設立了生產數位相機鏡頭和拍照手機鏡頭組件的天津富士能工廠,拍照手機鏡頭組件的市場佔有率也曾佔到70%1995年,富士在蘇州投資設立富士軟片映射機器有限公司,生產一次成像相機和APS相機。隨著消費影像領域數位化的急速發展,蘇州工廠從1997年開始生產數位相機,2004年,富士蘇州已發展成為一個註冊資本8650萬美元,員工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ty43115&aid=1156638
 引用者清單(1)  
2014/09/29 18:20 【udn】 我還找到這個!人士 商用型 計算機 卡西歐比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