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0/07 13:43:16瀏覽176|回應0|推薦2 | |
七 淺說作畫的體驗與鑑賞 構想幾天的一幅山水,終於在今天的上午落了筆,採用的特級棉紙,這是畫潑墨山水第一次使用,看來效果不很滿意與京和紙有不同之處,不像京和紙的墨韻明顯,這是棉紙的缺點。如果有京和紙的吸收度,那就更為理想。今天的畫,大體而言,尚在水準以上,再予以補充,可以使層次更具明朗,氣勢磅礡,山水畫的精神氣韻可以表現無遺,也是我最期望的效果。其他的題材沒有辦法發揮那樣氣派這可說是潑墨水山別有風格的特性。 一幅畫到動筆,就沒有什麼問題要考慮,沒有猶豫,只有任筆而揮,順其氣勢,無須存有拘朿,放手去畫好了。到最後的補充,多是重在濃淡和色調,一幅畫的完成,到是在動筆之先,的卻是一個沉重的過渡時間,思索再三,有無從下筆的困惑,這幅畫有兩天多的時間在那兒觀察,但都不容下筆,今天決定要落筆,而是一鼓作氣,等於是一氣呵成豈不快哉。 作畫時即是有這份豪放之氣,也只有在作畫之中才會領略到那樣有千軍萬馬奔騰的英雄氣概,樂趣即是涵蓄其間,有時也會顯露於言表。 作畫的時間并不算長,但是完全是聚精會神集中一致的工作,不像做其他的工作,那樣輕率,固此它的成果也絕不能相比,所謂藝術品的價值高於一切無非即是如此吧。 一幅畫經過一再的觀察後,會發覺尚有些問題,必須要充實畫的內涵,不像畫一幅袖珍品那樣畫完即可結束。沒有補充的必要,可是一幅大的作品就沒有那麼單純。我沒有親自看到一些作家處理一幅大的畫幅有怎樣的過程,我想不外是要經一番嚴格思索,內心有了腹稿,然後在紙面勾有一個輪廊,然後始染以墨色。沒有機會看看名家現場的示範。倘然有時看到也都是小幅,像張大千的那些大幅,就沒有看過他的完整過程,僅在電視上看到局部,沒有什麼訣竅奧秘,我作大幅畫時,完全是摸索中進行,確實是多費了時間與精力。不過從經歷中也可得到一些奧妙,這是學習過程必經的里程。也認為無法避免多少的困境。目前我的作畫還是試探之中,並未徹底完成基本的法則,在參考的資料中也未發現指示特殊的過程,由小幅而大幅是自然的傾向,也即是一種過程。要變化應用靈活只有多看多畫,專心地探討是必然的功夫。 一幅大畫經過一度的修改之後,氣勢已經大有改觀,認為細加觀察是有必要。潑墨中加深色調還有餘地,也只有色調的加深層次,無法降低色調,所以初步的染色,不宜太濃,否則即無法修改,今天的畫是否算是結束,尚難肯定,仍然要細加觀察,發覺有問題時再加修正,或許比較完美。 開始在策劃一幅七尺長四尺寬的大幅作品「梅花」,先有靈感後才能有初稿的產生,且必須經過較長的時間的思考才能充實。要把一株梅花畫出它的氣質,應該是粗曠中有細膩,顯出梅花堅韌的本質。如果太工細有失其豪壯之氣,不想作軟弱的閨閣的風韻畫,隨時會有失為頂天立地的大丈夫的胸襟,其畫更無例外。尤其是國畫花卉山水之中。充份表達了自我的性格,這是我的畫,也是我每幅畫所寄於這崇高的意境。我也深信有些地方雖未盡心願,但力求達到構想一幅能完美,有時往往是出無意之中,沒有硬性的肯定,或是信心的把握,憑著心緒,和偶發的靈感思維,純是可遇而不可求。 參考過去的袖珍小品,其中有些的卻表現得非常的神妙,如果搬到大幅之上是否還有那般的精彩,這是值得思考,可以用作參考,如果再予充實內涵的話,我深信會可以繪一幅很有意義的作品。 曾在中華印製廠的客廳裡,懸掛了張大千一幅巨幅山水圖,那幅畫不但是氣勢磅礡,且有高度的意境,在他出版畫集中從未見到有那樣的精彩的作品,我坐在那兒默默地欣賞良久,他整個畫面是充份顯得生氣蓬勃,靜態之中有動的豪放之氣,閉眼沉思,如入山巒峭壁俊谷之深淵之間,我認為那幅才是張氏的代表作。我當時很懷疑,為什麼流散在民間他的作品都比他出版中的畫精美,我認為他的出版作品并未予以精選,流入市面的傑作,多遺漏了,未能收集於冊,實在是一件極大的遺珠之憾。還有僅存故宮博物院的藏品,也未必完全是張氏的精品,我想流入民間的卻有很多價值極高的作品。國家珍藏一代名家的作品,是應該多方面收集大千氏流散於民間的巨作,才能代表一代大師的藝術品位。我說:成功的名家,不盡然筆下均是完美的篇章,多數人都是慕其名而收藏之,能有幾人是真正的識者呢?沒有名氣的作家,又何嘗沒有傑出的美好作品往往是因為其名不夠響亮,而遭埋沒,這是很普通的現象,我認為愛畫者,理應具有高深的鑑賞能力,這樣才會收藏有意義的作品。人云亦云,應聲和之,是盲目之流,遠談不上愛好藝術,有許多所謂的名家,實在說來是沒有什麼道理,因為得寵得到貴人之捧,其名大響,不是其畫而是其運耳。 回頭反省,近來沒有畫出滿意的作品,反而覺得不如過去那樣得心應手,有疏遠之感。是該多考慮將作風能穩定下來,保持自我的一貫風格。太近於寫實的潑墨山水,得不到滿意的效果,像桂林的風光為題材,是不易表現潑墨的境界,這兩天又選定一幅以桂林為題,結果仍然是不近理想,以後如再以桂林為題,必須改變構圖的方式。的確近來新的構想落空,要找新的題材不易,還得耐性地摸索。這是著急不得,強求無助,只有順乎自然,發之於情趣,多花一點時間力求有風趣的畫面構想出發。 晚間鄰居李太太來電話請我去她家鑑賞一位美國畫家的油畫。約定八點鐘帶畫到她家,要我去為她鑑別,有這樣的一個機會,欣賞一位作家的作品。是非常迎合我的所好,看看人家可以評估自己,機會雖得,她原來早就向我說過,要幫她選擇。我準時到她家,那位畫家尚未到,她搬出三幅第一次買的畫給我看,完全是商業式的裝飾畫,現代美國是很流行那種的作品,許多的畫廊和展覽會場也普遍有那樣畫出現,像那樣的作品,初看看還可以,但沒有永恆的韻味,有許多作品,純是主觀的認定,只要你喜歡即可提升它的價值觀。 我對那些的印象和看畫廊裡陳列品一樣,沒有深刻的印象,大概都有一點基礎,但是並不很結實,說它是抽象也非盡然,說它不是抽象,有些地方找不出什麼主體的形象,總之它的畫面是十分平凡,完全是商業化的作品,不過比之一般通俗氣的作品要超脫一層。其中一幅小品,純正的抽象,頗有韻味尤其是色調的明快熟練,是其畫幅中的極品,幾張大幅均無可取之處。印制品與原作,根本是兩回事,我認為買印制品沒有甚麼意義,即使是名家手筆,其復制品我也不願接受。不過有一般人很是流行買復制品挂在家,這是美國人的習俗。如果說復制品和原作一樣價值的話,那還有甚麼叫真蹟原作。有人說,名家的復制品,基於印制的張數有限額,認為是屬珍品,這種理論我也不予苟同,原作就是原作,復制品是另一椿事,所珍惜是原作而非印制品可代之。復制品僅僅是一般買來點綴一番牆壁的空白,自我陶醉而已,我的看法是如此。 她要我提供他選擇的意見,我說經常多去畫展和畫廊,有時會看到自己比較喜愛的作品。 我看美國的畫家自兼一個推銷員,一張嘴說的天花亂墜,叫你心靈失控,一位畫家變成一個推銷員的身份,我還是首次碰見。說第一次買了他三張畫,是因他迫切需要幾百元,她心存慈悲為懷,近乎是救濟,因為她是信徒,所以買了他的畫,看到以賣畫為生的實況,是那樣一副嘴臉,我內心的感慨:藝術是商品,是麵包。 翻閱中外藝術家的生平史略,迫於生活,走上賣畫以濟生活,經歷多麼磨折的遭遇,嚐盡生活煎熬,那多是歷史的傳言,並沒有看到當事人的面貌。今晚看到一位以賣畫為生的畫家,他在一個多小時內,是怎樣掏出他心裡話,才能打動買主的,欣然地買他的畫,他一定在想,那位白鬢老人,是懂畫者嗎?或者也是位老藝術家嗎?不知對他的畫有甚麼影響。 我對他的畫沒有肯定的評論,她向我表示過,對她的畫不太有興趣,我的回答是肯定的,除非不計較金錢的話,對一位以賣畫為生的畫家伸出援手不妨就買他幾幅畫。莫因有第三者在場,而影響他的交易。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