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海角七號的浪潮
2008/10/04 17:26:10瀏覽427|回應0|推薦4

海角七號上演一個多月來,熱潮仍然在蔓延,如所期望的,社會有一個共同的經驗,成為省思探討與學習的機會。電影若能夠,讓人與人之間有更多理解、接納,而得到撫慰,就有它的非凡價值。

魏德聖的電影為何能深得人心與感動,因為他依照了一個永遠不變的法則:要感動別人,先要感動自己。

魏德聖拍戲的動機:~他心中有深刻的故事要說,選擇以電影的方式來說故事。

不是為電影而拍電影,這與一般的導演有絕然的差別。所以能夠感動所有的人

 

影片上演以來,網路上有無數的文章分享與討論,大部分僅能描寫滿滿的感動,個人認為許嘉恬這篇文章探討和分析得最為詳盡,全文摘錄與大家分享

海角七號,燃燒血液中夢想的紅血球!

http://www.nownews.com/2008/10/04/11493-2344395.htm

許嘉恬

『很難三言兩語交代海角七號的劇情,只能說海角七號,是一部燃燒夢想的電影,魏德聖導演是一位夢想家!

鎮民代表會主席的夢想,是「將在地年輕人攏找回來,重建恆春」。在飯店業者為舉辦日本歌手演唱會,搞的震天響時,代表草根力量的基層政治人物提出反抗,意圖以「在地文化抵擋外來文化」,用幾乎螳臂擋車的方式,抵擋全球化潮流下強勢資本力(跨國/大型企業)對鄉村小鎮文化的侵蝕,重塑在地精神,減緩由來已久的青年人口外移。

不知是出於反思,亦或是為了連任的政治考量,代表會主席面對湛藍大海的那句「山BOT、土地BOT、現在連海都要BOT,還有什麼不能BOT!」「為什麼要將如此漂亮的海圍起來,只有遊客看的到!?」意味深長,想起一八五0年代,美國政府向西岸的西雅圖酋長提議,要購買部落的土地,酋長也同樣發出疑問:「你們怎麼能夠買賣天空、土地的溫柔、羚羊的奔馳?這些東西我們怎麼能夠賣給你們?設若空氣的清新與水的漣漪並不屬我們所有,我們如何賣給你們?」,我們如何買賣不屬與我們的天地,又怎麼能販售上帝之手所造的美景?姑不論基層民意代表的夢想能否實現,但是他放手而行,至少(真的是寂寥的至少),在日本知名歌手演唱會前,在地臨時拼湊的「樂團」,驚豔的轟動全場。

「我是國寶」的茂伯的夢想,是將手中月琴的彈奏給更多人聽見。茂伯雖自詡國寶,彈的一首好琴,但平常時唯一的舞台是門前騎樓,固定的觀眾只有年紀尚輕的小孫兒,拼不過資金雄厚、全球行銷的音樂公司,甚至拼不進這一次代表會急就章組做成的樂團,「報紙都報說我是國寶,寶個芋仔番薯啦!誰在稀罕?像我們這種國寶,就要出去讓人欣賞。不是放在家裡當神主牌。」,誠如「思想起」的月琴琴聲,隨著陳達前輩的凋零,也逐漸為人所淡忘,國寶的人、國寶的琴,只是供人憑弔的祭物,又代表什麼。

然而,茂伯不放棄,他有夢想要實現。不只古老的思想起,兩條弦彈奏的台灣先民艱苦開墾史,茂伯的月琴裡有舒伯特「野玫瑰」,有他對時代的妥協,有他企圖融合的文化多元。最後的演唱會,安可呼喚襲上舞台,台上燈暗,所有年輕團員離開舞台,唯一堅持的還是茂伯,台灣國寶終登上「國際」舞台,那一首日據時代音樂課本裡的野玫瑰再次響起,老月琴、台灣搖滾青年、日本知名歌手、一群再恆春平凡不過的樂團成員,贏得了全場的尊敬,我幾乎在劇院站起,向陳達老前輩的思想起、茂伯的舒伯特,以及對夢想毫不保留綻放的野玫瑰致敬。

主角的夢想,是找尋自我。應該是為了逃離什麼,他曾經離開故鄉恆春,可是面對恐懼,唯一的解藥只有面對,老天安排了一場他與自己對話的返鄉之旅,他必須重新檢視那把束之高閣的吉他在他心中的份量,他必須正視他遠離家鄉的真正理由,他必須放下對人充滿敵意的心防,恢復與人相知相交的能力,他必須勇敢面對愛情、追逐愛情。

「留下來,或者我跟你走」,這句話其實需要勇氣,男主角忍了整場劇,甚至整輩子,也不願意表達真實情感,對母親再嫁的不諒解,選擇離開,對台北城市的無情,選擇離開,對最鍾愛的音樂,選擇逃避,唯恐表達真正的自己,會受更深的傷,所以,開口說「留下來」需要勇氣,開口說「我跟你走」更是一種自我的成長蛻變,在這句勇敢的背後,男主角的選擇不再是離開或逃避,他選擇的是讓雨後天邊的彩虹,連結他與人生夢想。

導演也有夢想,導演的夢想在說一個寬容的故事。海角七號的七位主配角,有台灣人、日本人、原住民、客家人,有八十歲的國寶,有血氣方剛的青壯年,有早熟裝酷的小朋友,故事場景有古老的月琴,搖滾的樂團,有歷史斑駁的古老城牆,有現代化經營的國際大飯店,長久以來,台灣如「海」廣納百川一般,寬容的對待登上島國的民族,縱使鮮血曾經染紅湍急的溪流,台灣母土的溫柔回應,不分種族,跨越時間。台灣海角邊的魏德聖導演,也感受到台灣民族中最善良寬容的性格,在短短二個小時間,縮寫不同族群間的對立衝突,卻又放大了異文化間的寬容,一切都可以是這樣的自然,自然的在一首野玫瑰中產生。

導演重要的夢想,是拍攝台灣原住民-賽德克族對抗日本統治的霧社事件:「賽德克巴萊」,他將這部人生第二支片,定位為史詩電影,也為了這個從 2004年便開始的大型拍攝計畫,我們才有了一窺海角七號的美好機會,導演將海角七號定位為賽德克巴萊的先行片,嘗試以類似的元素,但較小規模的格局,試驗史詩磅礡的可能性,並為上億資金進行籌款。從五分鐘預告片中,賽德克族的母語開始,導演的企圖如獅子的心般雄厚。

我無法預言賽德克巴萊的夢想結果為何,但是我必須承認,每每看見魏德勝導演的文章或其專訪,我血液中叫做「夢想」的紅血球便開始奔流,那是一種叫做「活著」的感覺。夢想家可以不只是魏德聖一人,台灣的電影也非如月琴般只能鎖在古老的城牆後面,起來體驗活著的感覺吧!不管結果如何,已經開始期待,期待「賽德克巴萊」!』

(●作者許嘉恬,台灣女性影像學會理事。本文為NOWnews.com網友提供。)(2008/10/04 01:06)

另摘錄一篇文章:

『我們本來就需要情感出口,恰巧《海角七號》開啟閘門,眾人的集體心事得到宣洩,成就一幅大江東去、驚濤拍岸的壯闊奇觀。
大規模的群眾動員難以規劃,現有的票房成績,連海角工作人員也難以想像。我們能做的,就是誠心誠意、盡心盡力做好成品,然後把成品交給群眾。
要對群眾有信心,群眾的可愛在於:

好店,他們會排隊塞滿;好片,他們會排隊擠爆、奔相走告。他們天性如此。』

全文刊載火星爺爺: http://www.nownews.com/2008/10/04/11493-2344774.htm

「海角七號」官方部落格: http://cape7.pixnet.net/blog/

以上提供參考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tlin2001&aid=2271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