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給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關係研究所新生:學習心得經驗,以及個人觀察與認知的分享
2010/05/22 15:26:02瀏覽4674|回應1|推薦1

(撰寫時間:200991)

首先,歡迎2009年的新生加入戰略暨國際事務所的行列,在暑假前我一個突然的想法向所長宋學文教授報告,經過他的首肯利用暑假期間,研擬這篇學習心得與大家分享,希望這樣的一個學習經驗與認知,能夠鼓勵新進的同學們(不論是一般生或專班學生),一開始就能夠選擇出適合自己的方式,發揮出最大的學習與產能。

做好的最佳學習準備

什麼叫做最佳準備,就是認清自己要做什麼,目標是只要拿到學位或是真正也能夠提升自己的學術分析能力。學位固然是一定要拿,但是如何培養自己真實分析與研究能力,似乎更為重要。我個人認為即使只為了拿到學位,不培養自己與別人不同獨特能力,就是相當可惜(浪費時間與金錢)。因此,當你報到就讀的第一天就應該積極瞭解自己要研究什麼樣的議題或領域,即使很模糊並不清楚也沒關係,但態度上必須要有動能。不論必修或選修的課程,針對每一門的期末報告一定要設定一個符合自己研究方向的子題,並且親自努力去完成,這樣的方式結合課程與學習,就不致於覺得很辛苦花很多時間卻又抓不到重點。你要設法讓修課與自己的論文研究結合,而不是像多數出現的情況:「修課歸修課,論文是論文。」

資料的累積與蒐集

現代資訊之快速與豐富,多的讓人看不完。因此,不論要撰寫那一種型式的文章(報紙短評、技術報告、期刊論文或是學術論文),都需要鎖定自己的興趣針對研究的領域再廣泛蒐集有用的資料。

以我所研究的台灣國防問題與兩岸軍事範疇為例,兩岸雙方軍事資料多列為機密,要獲得真正的一手資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否則不小心引用或透露職務上所知悉的資料與資訊,就很容易觸犯洩密或竊取軍機之刑責。因此,就必須長期關注媒體、新聞以及國外較專業軍事雜誌與期刊的報導,來累積有用的技術資料。

資料蒐集、整理與閱讀可分成二部份:「經典理論文獻」與「時事新聞資訊」,經典理論文獻可以經由指導教授的引導慢慢借閱深入瞭解,但時事新聞資訊則有賴長期持續的關注與蒐整並予以較有系統的儲存。而且對一件突發時事或事件,絕對不能只看單一媒體的資料。以我個人為例每日除了看完國內四大報(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與蘋果日報)的標題,就自己有興趣的領域蒐整資料,並且會針對重要的議題回追美方(如:CNNWashington PostWashington TimeBBC)或中方(如:解放軍報、人民日報等)的媒體,甚至相關國家的智庫(如:美國RAND、卡內基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亞太研究中心Asia-Pacific Center for Security Studies、美國傳統基金會The Heritage Foundation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等等)以及相關期刊(如:加拿大漢和評論Kanwa、美國海軍學會雜誌Naval Institute Proceedings Magazine、國防新聞週刊Defense News Weekly等等),新聞資訊有時過了就沒有了,事後再找,不是不容易找到,就是必須另行付費。所以,不要在乎英文好不好,當事件或議題發生之際,先把蒐尋到的相關資訊儲存起來,有空再慢慢一個字一個字看(有時一份頁數不多的報告都花了近半年時間才間斷消化完),到時真需要引用在回頭找紙本會比較容易,因此每天固定的功課還是必須自己來(因為每個人的興趣與領域不同)

我個人體驗寫學術論文像「蒐集雨水製成飲水」:原始資料像雨水,何時何地會下雨實難以預料,你可以被動等待下雨,也可以主動朝可能會下雨的地方邁進。依據每個人的認知、方法、主被動積極程度,所蒐集的雨水形式與數量各有不同,每次蒐集後的雨水經過儲存就會形成一定的量可以製造飲水(寫文章),而製造飲水的方法與過程,就像每個人運用的理論、模型、方法與架構一樣,各有巧妙各有不同。然而,產出後的飲水品質也就有所不同,審查制度就是檢驗水質的標準,每一個人都會期望自己製造的方式與過程是最專業是最獨門的,而且生產出的飲水是最純淨最健康的。

一有想法或靈感要立刻寫下來

我特別特別要提的一件事就是:「每當你一有想法或靈感就要立刻寫下來!」你不要管這個想法成不成熟或有沒有用,不論是老師講授理論、觀察時事或閱讀書籍與所蒐集文獻,每當有特別概念、靈感或想法時就感快寫下來,寫下來的原因就在於往往稍縱即「失」,事後會想都想不起來或失去原有的新鮮創意,之後常常會發現所記下來的多筆意念加上理論與實務資料後,就可以成為一篇具有理論與邏輯性的文章。以我個人為例,有一次宋學文老師講授「國際關係理論」課程時提到政策論述與議程的分析方式,雖然是非常簡單的模式,但我突然就覺得它可以用來分析詮釋馬總統國防政策的概念與矛盾,因為很快將這個概念寫在筆記本上,並隨著時間變化逐漸以此概念發展,後來成為論述全募兵制的文章(卻也因此而獲獎)。此外,又如在林泰和老師講述「溝通、談判與衝突管理」課程時,從鍾從定的「國際多邊談判分析」的文章,我發覺這個模式極符合敏感軍售案的分析發展,因此據以結合戰略三角的理論概念發展成為一篇文章,不但解決期末報告,也分別投稿獲得意念的傳達。簡單的說有時一瞬間的想法可以「發揮點石成金,讓你的文字變黃金」的效果,一定不要忽略了它。

寫作心得分享

或許對兩岸軍事態勢有興趣的人於最近二年在很多地方看到我寫的文章,小的如1000字左右的報紙時事短評,多一點的就是軍事雜誌5000字左右的技術報告,再進一步就是1000020000字的期刊論文。統計我自2007427就讀戰國所後至今,我給自己的成果是一本特刊軍事專書、5篇期刊(包含一篇TSSCI、一篇在老師指導下合著)、參與3場研討會發表論文(其中2篇與老師合作發表)30篇的軍事雜誌技術報告、27篇報紙時事短文(其中4篇與老師合著)以及青年日報3個月的軍事系列專欄。這些文章內容不僅儘可能結合課業的期末報告,同樣提供就學與日常生活費用。從第一次投稿軍事雜誌 (20077),逐漸轉變為邀稿,更進一步成為軍事議題觀察特約撰述。我並不是期望大家變成「獎金獵人」,但畢竟沒有必要跟錢過不去?最令人我高興的是這些讓我結識了國內多數的軍事記者與雜誌主編,且彼此不時就一手資訊進行分析建立良好的互動,就這樣的有趣經驗提供各位同學參考:

報紙短評:各大報紙的論壇或短評,通常都針對最新時事,因此掌握最新時事議題的發展與快速有邏輯的反應是撰寫的重點。由於報載論壇版面有限,容許刊登的字數相當少(通常約一千字以下,除非你是大師級才會給予較多空間),因此引用闡述過多理論將不被接受,所以我認為「傳達想法與理念」是關鍵(因為報紙發行量最大,瞬間影響力也最高),當然內容必須為報紙的編審所接受;通常一個突發的議題當日報紙(或前日晚報)出現後,若有想法就要很快擬定出草稿(下午2點前),並在該報編審上班前即送出(通常為下午5),當然相同議題必然有不少人提出評論,因此務必針對自己所熟悉的專業才能為編審所認同。此外,就一般觀點大家對各報的印象有所不同,就我個人目前對各大報的接觸、認知與經驗,蘋果日報與自由時報給的字數空間最大(蘋果日報1000~1200字、自由時報800~1000字、中國時報與聯合報約500~800),且該兩報比較尊重作者,刪稿必會告知作者並由作者修正,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則有時會自行刪除部分;就稿費部分則以蘋果日報最高約為其他三報的4倍。

由於現行資訊與網路的快速便捷,可以經由已設定的統計方式瞭解讀者對文章與內容論述的觀感與反應,因此也就能逐漸獲得主編群的互動與認同。

雜誌:閱讀雜誌的讀者僅次於報紙,但是讀者群是較為專注某些領域,以國防與軍事領域為例,老字號主要的兩大就是「尖端科技」與「全球防衛雜誌」,社齡多超過數十年以上,長期讀者群均有上萬人。近年後繼者則有「亞太防務」、「軍事連線」等等,各雜誌的風格與著重更細膩領域亦有些許差異,這類雜誌多偏技術性的介紹、分析與論述,過多理論性雜誌主編擔心讀者看不懂而乏味,因此富涵商業性質,就專業切入並不難,但必須獲得編輯群的青睞與信任,字數限制約4000~6000左右。

研討會發表:於研討會發表文章,是較具學術性的挑戰,因為通常主辦單位會先徵文或是邀稿,針對文章題目與內容進行初步篩選後,在研討會實施前送評論人審視,研討會當天在有限時間內重點提報論文研究內容後,評論人會就論文的優缺點提出意見,這樣的互動是非常直接的,有時會出現批判與挑戰,對論文撰寫者學習進步相當有助益。

期刊:各類型期刊其屬性與審查制度嚴謹程度有所不同,當然學術位階較高者莫過於SSCI(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社會科學引用文獻索引,這為美國科學資訊所所設。對學者而言相當於企業之ISO認證,研究論文刊登在SSCI所認證的期刊上,代表其研究能力相當程度獲得國際的肯定。換句話說,SSCI乃評量期刊之學術品質的國際通用標準,台灣每年所認證的學術期刊即稱為TSSCI。同學們可以先從自己領域相關的單位所辦理的期刊入門,再逐步挑戰TSSCI,不過這樣的學習非常繁瑣耗費時間長(有時長達半年),多數學生會望而卻步(可參考東吳大學政治學系黃秀端教授所撰寫的:「如何讓TSSCI 期刊接受論文刊登?」)從事學術研究的目的在於「真理的探問與事實的發覺」,學術論文的撰寫基本上就是鋪陳這兩項的知識拓展,而專業期刊則是用來登載此成果的園地,使新知識或見解系統而有效地的傳遞。

此外,以20086月經由全球防衛雜誌社出版的「水下艦隊之路」一書,其實當時我自己認為學術理論與分析內容尚不夠充實,充其量只可以說是比較具邏輯性的專業技術報告,不過堅持按計畫出版的原因,則在於一個適時的理念宣揚(時值新政府上任,國防政策將有大幅轉變)。因此,我將此書做為一個資訊交流的平台(雖然僅在台灣發行,但是卻收到香港、大陸、日本讀者就相關問題的回應)。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20089月受邀至國安會參加「專案諮詢研討會」時,同來與會的莫大華副教授所給予的鼓勵:「不論此書內容分析的真確與否,此書的價值在於告訴國防部不以機密資料仍然可以進行如此的專業分析,這是相當值得鼓勵後進者學習的。」因此,我原先預設的戰略目標效果已經達到,也獲得期望的回響;也有很多人質疑我這樣的作法與論述有何用,一但沒有官階與權利根本是空談。其實觀察現行的複雜軍事官僚體系與文化,這麼多年有多少人身職軍事高位,改革的結果又怎會每況愈下,跳脫枷鎖去做該作的分析與評論,由外線逐步結合力量迫使內線轉變或許未必有效果但卻不失為一法。

如果試將我的名字打入Google以及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進行搜尋(排除同名同姓的情況),就可以發現我的專書論述、時事短評、期刊論文很快在網路流傳、轉貼及引用,不論這些人對內容的看法持正面或負面,基本上我認為已經做到理念及看法的傳遞與交換進而廣泛討論,這就是我期望達到的。

專班學生與一般學生應相輔相成

我個人觀察,專班學生與一般學生的異同,專班學生是由微觀到巨觀(inside-out),以我個人為例,我為自己設定了「點面」三階段的發展計畫,由研究台灣建購潛艦問題,進一步深入研析中國海權發展情況,未來再進一步擴展至亞太區域安全的目標。這樣的方式,相關適合專班同學的屬性,因為專班同學多已經過專業工作職務的歷練,在實務上多具備豐富經驗與資訊,因此只要找對理論或分析方法,深入瞭解後就很容易去發揮。

一般學生卻是相反的,係由巨觀到微觀(outside-in),他們必須花費大量精力建立基礎理論,然後隨著時間去獲得人身的歷練(當然這個過程是可以加速的)。因此,我常對專班的同學說專班的課業要求確實要比一般生要少,但不能因此就認為比一般生差。而我與一般生談論實務專業領域時,也經常建議一般生不要存在年齡上的隔閡或經驗上的代溝,應該多與專班學生互動瞭解書本以外的實務細節,兩者其實是有相當的互補性,不過就我的觀察很可惜這樣的研究互動尚明顯不足。

不要找理由、不要怕挑戰

我在所內二年的學習期間,最怕聽到的就是你比較厲害、你比較有時間、你比較會蒐集資料,種種「你比較」!我於平時細細地觀察一般生與專班的同學,最常見的就是以「不懂與沒時間」來作為理由。由於過去十年的工作不是長年在海上度過,就是遠調異地形成與太太形成聚少離多情況,因此離開軍旅生活後夫妻的角色就由以往的主從轉換過來,平日從事家庭雜務兼職運作其他行政或寫作業務。如果說我要負責日常生活所需的打點,每天下午到黃昏市場去買菜準備太太下班後的晚餐,一定會有很多人不相信。我認為與一般生及專班的同學最大的不同在於我沒有太沉重的壓力(工作與責任上),但這並不表示我就有比各位同學擁有較多的優勢。

在所內學習的二年,非常特別值得提出與大家分享的經驗有二,一則為研討會論文轉投期刊,另一則是嘗試TSSCI20087月本所擬於9月底與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共同舉辦學術座談會,因此「新政府大陸政策的機會與限制」撰擬發表文章,當時我針對主題定位的子題是「新政府大陸政策下,國防兵力結構可能的變化與認知」,當完成且經所內老師初步審閱後,不料因國防大學內部因素致使一再延後。於是我就將文章同時投稿至國防雜誌,一格月後國防雜誌的二位匿名審查人一審的結果就是退稿,所給的最糟糕的評語如:「作者提到,政府對國防部所規劃的重大軍事採購,仍有所質疑,國防部是政府一環,國防部對外發表所有政策須經行政院同意,行政院向總統負責,作者採用報紙報導,轉化為自我觀點,不考量現實政府運作,妄自揣摩,為不負責任的論文寫作。」又如:「內容大多取自於媒體新聞報導,學術性偏低,論證欠缺系統性。」雖然如此,我並不會覺的難過,於是我針對審查意見準備好反駁的理由與資料,仍照常準備於延期至12座談會發表,很意外當天臨發表前國防大學竟臨時更換了評論人。之後這篇文章,在20092月過年期間拜訪林中斌老師時,經過他的鼓勵適轉參加國防部整合評估室的全募兵制徵文競賽(不過我事先詢問承辦人審查制度為外審或內審,如果是單純內審或許就不參加),很幸運的結果卻獲獎。此一經驗其實說明同一篇文章的評判竟有天壤之別,尤其面對存在本位主義的情況更可能發生,但是不要因為如此情況而氣餒。

20086月我在上完宋學文老師的國際關係理論後,就決定以老師教導的其中一項理論配合實務的議題(台灣潛艦建購問題)撰寫論文,嘗試挑戰TSSCI期刊(與本所相關的主要約有四種:分別為問題與研究、遠景基金會季刊、中國大陸研究、歐美研究等)。最後我選擇了遠景基金會季刊,選擇它的原因除了屬性與研究論文的內容比較契合外,就是還有優渥的稿費。自9月投稿後,至 20094月接受採用,並於6月刊出,期間經歷一次編輯初審、三次外審、一次編輯委員內審、三次出版前編輯修正。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第一次外審的結果,二位教授數十條審查意見每一條都會令我有些頭皮發麻,其中最嚴厲的莫如:重新閱讀K. Waltz的《Man, the State and War》一書以正確運用層次分析的方法。據此,我在每次審查後回覆說明的時間壓力下(通常是十天),開始重新閱讀相關書本內容找尋答案,逐條開始回答問題並進行內容之修正。此外,最煩瑣的就是「註釋體例與參考文獻」的格式調整(各期刊規定與格式有些許不同),直到刊登前,仍要求反覆修正竟達十餘次。不過,每當我進行一次修正都能感受到審查者給予的鼓勵與肯定,此種體驗的過程讓我學習進步很多也很快。在此我還是要再次感謝二位匿名審稿教授耐心給予機會,並詳盡提出修正建議,使我能夠藉由這些意見進一步學習修正錯誤,使論文的內容能夠獲得具體大幅的改善,並促使其更具有學術價值。同時也藉此告訴大家「不要怕,勇敢跨越出去接受挑戰」,即使未能成功(被退稿)也會有非常明顯的進步,可以為下一次奠定基礎。

此外,正如同前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兼系主任黃秀端所撰寫的一篇:「如何讓TSSCI期刊接受論文刊登?」專文中的分析與敘述:「我們也發現有些論文在理論、論證嚴謹度、或研究方法上都有不錯的水準,最後並沒有被建議刊登。其中的原因似乎是審查者認為這些論文對學術界的貢獻與原創性都不夠。我自己事後仔細思考為何會有機會成功通過TSSCI期刊審查原因,即在於我選擇了一個自已的實務專業領域,然而此議題卻是未曾有人進行分析的問題,因此在創新性我佔了極大的便宜。

與指導教授合作互動,逐步強化自己

沒有人寫文章能一步登天的,它必須使用諸多的資料與元素,最後運用一個適當的理論推展開來。即使是我現在回顧第一次刊登於期刊的文章,有時也會覺得「爛透了」!但是它真的沒有價值嗎?似乎並不見得,因為即使是學術審查制度不十分嚴謹的報紙與雜誌,他們也有自己的編輯群體與刊登的考量邏輯,因此只要這些編輯會接受,自然就有其存在價值,但是這樣的技術訓練卻是很重要的過程。

經過二年的學習,我個人體認最有效率、最快速的模式就是與你的指導老師互動與合作,所內的老師都非常的熱心謙和。因此,儘可能讓指導老師瞭解你的狀態,而能夠不間斷持續地給予引領,「持續保持專業基礎,不斷學習開拓新的能力」是我內心深層的體驗與感受。

我記得一年級上課時宋老師闡述「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的道理,我認為目前的我正由「見山不是山」朝「見山又是山」轉變,但這個路途似乎還很遠;但不少同學仍然停留在「見山不是山」或是由「見山是山」轉向「見山不是山」的情況,所以還要多學習、體驗與努力。

我一直謹記指導教授在大綱口試時給我的啟示與告誡:「看過理論不表示你懂,用了理論不表示你對!」這分別代表對理論知識必須就「深度」與「廣度」不斷持續的強化。我個人的深刻體認,由於上課的時間有限,因此對於理論的部份老師大多是告訴你有這樣的理論、方法或模式可用,至於細節就沒有太多的時間可以著墨。這也就表示師傅有領進門的功能,至於另外一段就真的要靠自己去修行了,如何進入領門之後的深化就必須視自己所花時間與功夫。

榮耀彼此分享但也要共同維護

最後,我要再次感謝我的指導教授宋學文老師對我的教誨提攜,促使我逐步跳脫人生的錮舊漸次轉變,此外也感謝前國防部副部長現任淡江大學林中斌教授對我的支持與現任總統府戰略顧問海軍上將劉和謙前輩所給予親筆書函的鼓勵,以及其他如林正義教授、莫大華副教授、連弘宜助理教授等人所付出的關心與協助,同樣的要感謝我的太太毫無怨言對我的支持,謝謝他們!我必須老實說在學術研究領域中我還是個菜鳥,所需要學習的理論基礎還差遠了!但我會秉持自己的專業領域繼續努力。我曾常期觀察學者進入政府機構任職與由基層逐步升遷的技術官員,常發覺學者本身過於自信而忽略專業技術層面的問題,而技術官僚則亦沉淪熟悉的專業領域進而遲鈍傲慢。因此期望各位同學大家彼此共同努力相互勉勵,以所內來自各領域的學生(政治、國防、調查、海巡、外交、教育與金融等),經由「垂直縱向與橫向的連結」,無論何時何地、不論一般或是專班研究生、在校或畢業一齊共同努力,這樣的多元組合針對不同領域跨層次的議題若認真落實發揮當不同凡響。如有任何問題我很樂意就自己能力範圍與各位同學分享,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是一個南台灣特殊而辛苦成長的系所,其名聲與榮耀大家彼此都能分享但也要共同努力持續去維護,希望所內的每一個人無論是畢業或離開都能將現有的基業不斷擴充光大。加油!加油!再加油!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ptwjp7&aid=4056900

 回應文章

李寧
一再拜讀
2010/07/15 15:40

您的心得鼓舞了我,非常感激。

王志鵬(cptwjp7) 於 2010-09-03 00:26 回覆:

不用客氣~希望對您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