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陸軍二九六師剿匪陣亡將士紀念碑文
2007/07/24 16:03:53瀏覽2812|回應4|推薦7

那是一本很舊的記事本,約八公分寬十二公分長,黑色膠面鰐魚皮紋壓製的封面,因年代久遠在邊緣產生了些許裂痕,表面灰蒙蒙的分不清是黴還是灰塵。在封面上下各有一行燙金的文字,燙金已經掉得差不多了,但字跡仍然依稀可辨,上面那行略呈弧形排列,「國軍第十一次軍事會議」,下面那行是,「彭孟輯敬贈」。彭在民國四十年代位居要津,這大抵反應出筆記的時間。記事本是中式裝訂,亦即第一頁是從右邊封面起算,但筆記内容卻是從封底開始記起,封底第一頁寫著,台灣的地理位置東經〇〇度北緯〇〇度,藍色鋼筆寫的,字跡很潦草,感覺有些褪色。第二頁開頭寫著「陸軍二九六師剿匪陣亡將士紀念碑」,緊接著記載著一段血淚的歷史:

民國三十六秋,本師奉命成立於瀋陽新城子。時東北林匪竄據法庫一帶,勢日坐大,群皆視為畏途。獨本師以新練之眾奮往前剿,不數日即攻克法庫,襲佔康平。開源、四平因之穩定;鐵嶺、瀋陽賴以屏障。威震東北,聲蜚遐邇。繼而竭五晝夜完成據點碉堡凡八百餘座。匪既挫敗傾巢重犯,主客之形頓易,眾寡之勢益殊。當此時也援絕粮盡戰士飲血,然我猶能以八千飢寒之兵當九師囂張之匪。橫挑突擊,追奔逐北,困戰達六十五日,大小戰鬥凡五十有四。而趙思源山、何家油坊及劉家窩棚等據點其尤著焉。是役也,我張團長鳴鐸既力戰而殉職,羅連長世嶼復殺身以成仁。亮節感召愈戰愈奮,故雖節節截斷處處被圍,而我猶能以少擊眾蓋有所由。其後兩錦整訓又復戰遼西,激戰十餘次,所殺過當。尤以大小東山岔溝及塔山諸役為最烈。而連長陳邦俊等諸將士之死事者亦殊慘矣。及東北易手馳援徐蚌,戰志既堅士氣亦旺。迭於淝渦地區創穫戰果,而蘇家橋與曹家坡兩役夜襲匪巢,有利於友軍之作戰者更多。凡此皆非倖致。迨至江防棄守調戌滬濱,奔襲羅店、瀏河鎮,激戰月浦、獅子林。聲析江河,勢崩雷電;反覆衝殺,血流成渠。鏖戰半月之間,殲匪兩軍之夥。輝煌戰績足垂千古。鳴呼壯矣!此皆國史之殊光,豈獨本師之榮譽也耶!今渡海整補,瞬三閱月。睹赤燄之方張,念革命之艱鉅。大功未遂,有志竟成。懼無以彰我英烈而勵後死,爰勒諸石以示不忘云爾。

師長陸軍少將劉梓皋撰書

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十月十五日立

記事本的主人肯定和二九六師有什麽淵源,可能也曾親身經歷過那碑文上所記載的戰役吧。在經歷過數次的整編之後,陸軍第二九六師這個番號早已經消失不見了,也只有患難與共的袍澤情誼以及刻骨銘心的記憶才是讓這本記事本能夠保存五十年之久的唯一理由吧。

(經Google查詢,此碑現在是個列管古跡,地點在台灣苗栗大同里,二九六師來台時應駐節於苗栗大坪頂。)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taiwan
一將功成萬骨枯
2011/02/15 09:27

你應為原中國駐印軍邱鍾岳先生的後裔,此書是陸軍二九六師師長劉梓皋少將所有,

劉梓皋少將也是中國駐印軍,和邱鍾岳先生是同袍(說是邱先生的長官較準確),沙嶺戰鬥

時還有賴邱鍾岳先生馳援,才得以獲勝,劉梓皋少將的後人現有居於新北市,不知你是否

有想將此書送歸劉梓皋少將的後人??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為甚麼要打共產黨?
2009/03/29 00:56
我是南京人,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國民黨當年亂殺共產黨人。隨著我慢慢長大,我很希望知道一些歷史的本來面目。國民黨當年是因為政治意見不統一而要剿滅共產黨麼?還是想穩固自己的統治地位?無論如何,一將功成萬骨枯。抗擊日寇是中華民族的勇氣和自豪,而內戰。。。只能是黨派之間的利益爭奪而已,說到底苦得還是做了炮灰得戰士以及普通得老百姓!
coyote2000(coyote2000) 於 2009-04-02 18:21 回覆:

國民黨這邊的宣傳說的卻是另外一回事:共產黨所說的“起義”如“廣州起義”、“南昌起義”都是燒殺擄掠的“暴動”,共產黨建立蘇區建立地方武力形同割據,國民黨身為執政黨,“平亂”有其“正當性”,就如同現今共產黨宣稱以暴力手段“反分裂國土”有其“正當性”一樣,當然兩黨的説法都有人無法認同,是故看歷史要看全面,不能偏聼偏信只看一家之言。

國民黨、共產黨在當時都是有理想的政黨,如果能以和平的手段做民主競爭,而不以武裝鬥爭作無謂的内耗,相信所謂中國崛起可以提早三、四十年。 對於過去的“戡亂”或“革命”歷史,就讓史料自己去説話,相信百年之後的人或許沒有沉重的意識形態包袱,而能更客觀的解讀這段歷史。


孫立人的粉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唉!東北剿共戰士
2007/10/02 18:50

陳明仁在寒冬戰役中,巧妙以庫房中的黃豆撒在結凍的地面上,致突破陣地衝進防區的共軍個個摔得人仰馬翻,一一被守軍擊斃戰局因此得以穩住‧‧,這一招被譽為──「撒豆成兵」!

然而剿總高層卻多識人不明、剛愎自用之士,崛起於國民革命軍北伐時代的攻城戰鬥英雄陳明仁,最後失望至極率全軍投共‧‧。


讓英雄蒙塵,日後就不易有英雄!
coyote2000(coyote2000) 於 2007-10-06 20:40 回覆:

諷刺的是,陳明仁之去職乃至於被查辦,其中的一項罪名,正是因爲一把火燒了這批美援的黃豆。如果這批黃豆真的落入敵手,是否又會變成另一項入陳明仁於罪的事証呢?

聽説陳倒戈之後,其部隊自稱「中國國民黨人民解放軍」,以示其並非叛黨。我雖然覺得這樣的行爲有點可笑,也不齒反叛的行徑,但是可以體會他的心情。


摸 象 或 (不?) 著 木目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听說,
2007/07/24 23:19
陳誠解散東北日偽軍,大伙沒飯吃,才投共 ?

296 師 真正的仇人 應是 陳誠 ?
懇請不吝賜教?
coyote2000(coyote2000) 於 2007-07-25 09:45 回覆:

陳誠的政治才能優於他的軍事才能,他在臺灣實施的一連串的土改政策成效是有目共睹,但總的來看,他充其量只能當個太平官罷了,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必須有不同於太平年代的思維和做法,有政治潔癖的陳誠完全沒有辦法應付這樣的局面。

陳誠接任東北剿總之初,四平街會戰剛剛結束,七十一軍軍長陳明仁才因戰功獲頒青天白日勳章,陳誠卻不明白「水清則無魚」的道理,以小錯將其撤職以樹立他個人的領導威信,但結果卻適得其反軍心大亂。當時林彪的東北野戰軍剛獲得蘇聯轉交可裝備百萬大軍的日本關東軍裝備,實力迅速擴充到近八十萬兵員,而國軍僅有二十餘萬,卻分散在中長綫上幾百公里的點綫上,陳誠不能審度情勢,了解「地有所不守,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坐視情勢惡化,以致局面終將不可收拾。不過話説回來,不戰而主動放棄城池的這種做法,其背後將受到龐大的政治壓力難以想象,即便位高如蔣介石總統也難以抵擋,這恐怕即也是政府軍的宿命吧。

收編僞滿軍這事或許陳誠不願做,但在擴軍這事上陳誠並非毫無作爲,事實上二九六師的前身暫編六十二師既是陳誠擴軍的成果之一。陳誠擴軍的方法是從現有的部隊中這邊抽一個團那邊拉一個團,再加上一些地方保安團這樣拼湊來的,其結果是部隊番號增加了,總兵員小幅增加了,但因原有編制被打亂了又沒有時間整補與訓練,以致整體戰力反而下降了。在解圍法庫作戰中更因他在指揮上的遲疑導致新五軍全軍覆沒,這就是陳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