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6/25 11:52:02瀏覽1723|回應30|推薦172 | |
還記得小時候有人說指月亮就會被割耳朵,那時聽著鄰居的孩子一個個說自己昨晚被月亮割耳朵了,我都鐵齒的說怎麼可能呀!我就拼命的指月亮給他們看,一點都不畏懼,但說也奇怪,那一晚我的耳朵真的被割了!起床時耳後的裂傷隱隱作疼,讓我從此不再敢指月亮,雖然我始終不明白那一夜到底月亮是怎麼割了我的耳朵的?但我學會了人不要鐵齒這件事。
後來上學以後,讀到太空人阿姆斯壯登入月球,證明了月球上什麼也沒有,自然也就沒有嫦娥也沒有玉兔,更別說吳剛伐木,不過就算課本多麼有公信力,小小年紀的我才不相信,我始終認為那月亮上的陰影絕對就是嫦娥了,我想他們都是仙人,那是凡夫俗子的人類看的到的。小孩子相信的是自己想相信的,就如同大人們都說沒有聖誕老公公,但期望收到禮物的孩子是不肯承認這個事實的,因為一旦相信也就代表聖誕禮物就沒有著落了。孩堤時代一切都是因為夢想而存在的,那些童話與神話,就是孩子們心中的世界,再多的事實來證明也摧毀不了那天真心靈對真善美的相信。
等到身為人母以後,孩子曾好奇的問我:月亮裡真有嫦娥嗎?我還是回答他有。雖然我已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但我想有一天他也會讀到阿姆斯壯的那一小步卻是摧毀所有中國孩子夢想的一大步,不過那不應該是由我來告訴他,我希望他幼小的心靈是有童話與神話的,人生有時要學會的並不是只有真相,還要有感性的夢想才是。
慢慢長大以後,追求的一切就像算數學題一樣,人生的方程式越來越刁鑽,算法越來越複雜,不看書考不好,看了以後也不見得高分,惶惶終日還是得努力的一讀再讀,錯的題目一算再算,所不同的幫我們改分數的變成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個世俗的眼光都是一支紅筆,為考好成績,我們一再的揣摩世人的想法,希望能寫對答案,卻很容易迷失了主見,所以我們永遠都算不出一個令自己滿意的答案。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本書,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人生,又何嘗不是一本書?只要敞開我們的心胸,處處都是學問。『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書不只在課本裡,也在人際關係裡,更在大自然的運行裡,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本書寬廣無邊際,越讀越有興味,也越發覺得自己之不足,也更能虛心的學習更多的道理。
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
年輕的我們凡事都只能看到事情的一部份,就如同在門窗縫隙裡看月亮,卻以為那是月亮的全貌,看到了新月就以為月亮是眉型的,看到了滿月就以為月亮是圓的,看到了什麼就固執的以為那就是真相;到了中年時刻,總算大開了眼界,也有了人生的歷鍊,這時如在庭院裡抬頭望月,看到了月亮的全貌,恍然大悟之餘卻又陷入了另一種困境,以為月亮就只是月亮而已,多了務實的理性卻失去了年輕時對於月亮那份想像的熱情。待年齡更為增長,歷經了人生的起落,反而不會再討論所看到的月亮是什麼樣子,因為這時月亮的樣子不是重點,月盈月缺是不變的循環,與其去討論它的樣子,不如去欣賞它的變化,月亮之美就在於看著月亮的人有顆玩賞之心,人生不也是如此,懂得更灑脫不為外物的變動所變動,反而更能盡得其趣。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