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7/08 19:49:10瀏覽3887|回應0|推薦0 | |
最近採訪了宜蘭餅發明館,也採訪了宜蘭餅的老闆劉鐙徽與老闆娘周舫仙,必須要說,這對夫妻很精彩,上頭這張是他們現在的樣子,下頭這張是兩人(好像是訂婚時照的)從前的照片。 這張老公得意地侃侃而談時,老婆卻很壓抑自己,滿臉擔心,為什麼?因為,劉鐙徽是個創意十足,滿腦袋主意的人,他的創意更新速度快如風,而且是「超級颱風」,周舫仙是穩扎穩打型,只想好好賺眼下能賺的錢,不想冒那麼多險。 有趣的是,兩個人常意見不合,但卻不起衝突,他們很習慣在人前互相吐槽,旁邊人聽了都擔心他們當場吵起來,奇怪的是,他們卻怎麼都不會上火,這對夫妻的相處方式,真是少見。 劉鐙徽是個工作狂、創意狂,談起產品就有說不完的想法,扯不完的話題,難得的是他並不市儈,他充滿理想,他的腦袋想的都是如何把餅做好,如何發明新的做法,賺不賺錢他從來不考慮。 所以,周舫仙才要扮演「煞車」的角色,讓老公不要衝太快,衝太狠,她也很盡心地去推銷現有的產品,在店裡總看她忙著招呼客人。 當劉鐙徽擺出這個姿勢時,就知道他腦袋裡的靈感又如泉湧,儘管他剛推出新產品,他卻已在規畫下一個新產品,當然,周舫仙就要開始擔心了。 最近他讓周舫仙很擔心,因為他想做米食,周舫仙覺得,餅做得好好地,幹嘛去做米食?但劉鐙徽有他自己的想法,這回他想的是文化傳承,在他的「宜蘭餅發明館」對面,他要蓋一座「米食館」,他想復刻一些傳統的米食,他想要傳揚米食文化。 把產品加入文化傳承的元素,有時是很極端的,它可能一砲而紅,它也可能兵敗如山,但劉鐙徽一點都不在乎,這次跟以前做西點、做餅時不太一樣,這次他真的想為文化做點事。 實際經營宜蘭餅的除了夫妻兩人外,還有女兒劉瓊鎂,在經營意見上,劉瓊鎂通常比較偏向支持媽媽,但是,據說,母女加起來的兩票,有時抵過爸爸的一票,所以,1+1常常<1,就是這個意思。 底下是今天在聯合新聞網的文章:
〔聯合新聞網/特約作家賈亦珍〕 在宜蘭,宜蘭餅是牛舌餅,滿街都是,每一家的牛舌餅都叫宜蘭餅;但在宜蘭,只有一家公司的名稱叫宜蘭餅,沒錯!這就是正宗的宜蘭餅發明人劉鐙徽擁有的公司。 這是一件很無奈的事,法令規定他不能用「宜蘭餅」名稱註冊,而「宜蘭餅」又已打出知名度,於是,大家學他的作法,也用他的名字,宜蘭街頭巷尾就充斥著宜蘭餅,上門的客人常說:「別家也有宜蘭餅耶。」有一次有個蘇澳鎮公所的人跑來跟他說:「你們真丟臉耶!做的餅這麼吃,還打宜蘭餅招牌。」結果,他吃的不是「宜蘭餅食品公司」做的「宜蘭餅」。 面對這種情形,劉鐙徽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你先嘗看看我們的產品再說。」不用費神解釋說那是別家做,吃了就知道。 說劉鐙徽做牛舌餅不好吃,那對他是一個很大的侮辱,因為他就是為了做出好吃的牛舌餅,費了不少心血才開發出來這個人人讚不絕口的現代牛舌餅。 「以前的牛舌餅難吃,又乾、又硬。」劉鐙徽說:「那種一大包100元的,是拿來拜拜用的,鹿港牛舌餅就是典型。」 由於太太周舫仙是台南人,每當她回台南時,都會帶些伴手禮回去,有時帶的是宜蘭牛舌餅,沒想到被台南親戚嫌棄得要命,甚至跟周舫仙說:「下回不要帶這個回來了,很難吃。」 劉鐙徽的字典裡容不下「難吃」二字,台南人竟敢嫌宜蘭牛舌餅難吃,這口氣嚥不下,當時他就跟老婆說:「有一天我要讓牛舌餅變得好吃。」 當時牛舌餅不是他做的,他以前不做餅,而是做糕點,生意太好、太忙,但太累,夫妻倆身體都快垮掉了,他們決定喘一口氣,就轉做素食餐廳,輕鬆一些,但營收差很多,做了幾年後決定收掉,並且決定把店面租給7-11,「那是民國89年的事,一個月可收7萬租金。」劉鐙徽說:「當時想說收租就可以過曰子了,可以休息一陣子。」 老天卻不讓他休息,7-11總公司傳來的消息是這家店面跟羅東分店太接近,不能在這裡開,就這樣整件事拖到5月才決定,7-11不租店了,那怎麼辦? 臨時哪得到要做什麼,後來他們決定回到糕餅業,只不過這回做是餅,這是當時他們最有把握的一條路,因為那時開始備戰中秋節正合適,問題在做什麼?月餅嗎?什麼樣的月餅?周舫仙說:「做牛舌餅吧!」劉鐙徽想起了自己以前發的豪語,二話不說立即著手進行「把牛舌餅變好吃」的研發工作。 「傳統牛舌餅就是麵粉加麥芽糖做成。」劉鐙徽說:「牛舌餅的前身就是牛舌粿,更粗糙,以前人都把它們粗略地揑成12生肖的樣子,可拜拜,農忙時期也用它來塞飽肚子。」 要把農忙時的粗食,變成美食,耗了劉鐙徽3、4個月的時間,在他的配方裡,除了麵粉一樣以外,其他都變了,他不用一般用的豬油,改用貴參參的荷蘭進口鮮奶油,還要加上一些進口奶水,機器要改、烤盤要改、面板要改、餅料的比例要改,厚度也要改,劉鐙徽說:「每種東西都一改再改。」 就以做餅的面板來說,別人做餅都用金屬面板,但他研發出來的牛舌餅不行,因為金屬導熱太快,會讓餅板的溫度太快下降,就會有出油現象,劉鐙徽在家裡上下翻找各種可用材料,木桌面、玻璃桌面、不鏽鋼桌面,實在無計可施了,突然看到店裡櫃台的大理石桌面,一試用發現他找到了,「大理石溫度夠冷,傳熱又慢,牛舌餅可以保持住它的溫度。」從開始找到找到,已花了他兩個月。 現在店裡的展示廳就還展示著這塊突破研發困境的大理石桌面。 溫度也讓牛舌餅製作過程要很手上停留最短的時間,所以包餅、捍餅都要快,「初學者一小時只能做6片,我工廠裡的快手,一小時能做22盤,也就是約400片。」 在這段期間,他試做了很多版的牛舌餅,「初試版」、「改良版」、「再改良版」、「接近合格版」、「快要成功版」、「不夠完美版」、「好吃但不夠好吃版」,每種版的牛舌餅他當然都要嘗過,才能知道問題出在哪裡,那段時間可以用「滿肚子牛舌餅」來形容他。 「每次改出來的成品,也拿去給人家吃,看看別人吃完後的反應及意見,再改。」越改越好吃,越改越薄,到最後,「0.1公分」的驚世牛舌餅出爐了。 那年的中秋節,別家店賣月餅,他們家賣0.1公分超薄鮮奶牛舌餅,夫妻倆送禮也用自家產的這個新產品,結果,爆受歡迎,大家月餅吃膩了,超薄牛舌餅好吃又續嘴,又香又脆,一片接一片,當時的宜蘭縣長李國華吃了後說:「這樣的牛舌餅才算宜蘭餅。」於是,劉鐙徽就把公司名稱改成「宜蘭餅食品公司」。 改公司名稱沒問題,但要把宜蘭餅註冊成商標時,出了問題,因為地名不能用作產品名,於是,宜蘭的糕餅業者就開始模仿做劉氏牛舌餅,通通掛的是宜蘭餅名號,宜蘭餅真的出名了,但劉鐙徽卻得常忍受各路消費者「價比三家」卻不管品質的詢問,到現在,他還是那句話,吃過就知道。 所以,在宜蘭餅的店裡,試吃是極其大方的,店員只怕你不吃,不怕你一口接一口吃,這種大方就是一種自信,吃了你再到別家店吃他們的「宜蘭餅」,你就會知道誰的宜蘭餅比較正點了。 當然,劉鐙徽不會只用試吃來面對仿冒問題,對擁有一個「過動」腦袋的他來說,這正是讓腦袋發揮功能的時候,周舫仙就形容他:「以前做蛋糕店時,一個新產品推出,客人覺得好吃,第二天來買已買不到了,因為架上的是更新的產品。」他就是這樣,在他推出新產品時,腦袋已開始出現下一個新產品的輪廓了。 所以,他的產品更新很快,以牛舌餅為例,不斷地在做變,口味一變再變,其他店家追不勝追。他也很有策略,大家都用宜蘭餅,他就叫自己做空姐的漂亮女兒劉瓊鎂來當代言人,各家宜蘭餅中,只有他家的包裝上有劉瓊鎂的漂亮照片,於是,大家都知道,要買真正好吃的宜蘭餅,要買包裝上有個美女的,劉瓊鎂變成遊客買宜蘭餅一定要認明的「LOGO」,而且乾脆把店面變成「宜蘭餅發明館」除了餅,也讓遊客DIY做餅,還有展示館,展了劉鐙徽在糕餅這條路走過的點點滴滴,聽著導覽人員說故事,你就會知道,他在糕餅上下的功夫之深,才能做出這些好吃的東西。 這些做糕餅的十八般武藝,可是他從13、4歲開始當學徒一路學來的本事,劉鐙徽常喜歡指著自己額頭上的疤談到剛當學徒時的故事。 以前他的家很窮,又生了8個小孩,家裡看到他不愛唸書,三姐就把他送到做糕餅的同學家當學徒,「這個疤就是剛去那幾天燙的。」劉鐙徽說:「那時是中秋節前幾天,店裡正忙,我負責排餅,房間裡很熱,一熱就想肚咕,一肚咕頭就往燙燙的烤盤點過去,就燙了個疤。」當然,一燙就醒,就再也不敢肚咕了。 但不愛唸書的他卻發現自己對做糕餅很有興趣,就這樣一路走來,成了宜蘭的糕餅達人。 劉鐙徽的腦袋還在不停地動,現在他動的腦筋是米食,「我要做米食。」他說:「我要重現一些古早時代的米食,例如牛舌粿、雞母糕、猜墓粿。」 這個念頭為的不是賺錢,而是文化傳承,他覺得自己應該為台灣的文化作點事情,而找回傳統米食就是他想做的事。 傳統米食很有故事的,「你聽過猜墓粿嗎?」劉鐙徽說:「那是以前清明掃墓都會做的事。」墓區都會有些窮苦家小孩在放牛,有人掃墓就等在旁邊,掃墓的人就會出一些謎語給他們猜,猜對了就把一些祭品送給他們,「祭品要分給人家,這是祖先的規矩。」 「牛舌粿跟雞母糕的料都一樣。」劉鐙徽說:「只是造型及作法不同。」 目前在他的「宜蘭餅發明館」對面有塊地,他準備要做個「米食館」,設計都快畫好了,對宜蘭糕餅業者來說,又得嚴陣以待了,因為,劉鐙徽一出手,通常就會天翻地覆。 期待哦!如果你有機會到「宜蘭餅發明館」,別忘了找劉鐙徽聊聊,你可以聽到很多故事,舊的、新的、正在進行的、還有未來的,別只買餅哦! |
|
( 休閒生活|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