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5/08 22:21:06瀏覽384|回應0|推薦3 | |
身為父母,鮮有不為如何教養子女而煩惱,隨著歲月的腳步,心目中乖巧的兒女逐漸成長,但言行舉止的表現,距離原來的理想也往往越來越遠。 不難發現,有時甚至不知如何管教是好,好言相勸,有如馬耳東風、厲言責備,又恐過度刺激會傷害幼稚心靈,自己生悶氣,事實上也無濟於事。恨鐵不成鋼,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天性,一見面不是疼他、惜他,就是數落他、苛責他,不斷的說式教育,舉了許多自身痛苦經歷為例,儘管說的天花亂墜、口沫橫飛,最後發現效果都遠不如預期。 社會結構變遷,生活型態大幅改變、青少年接觸的環境大異往昔,而多數父母為了生活日夜奔忙,相聚的時間有限,有時甚至帶回惡劣情緒,不經意地發洩在兒女身上,口不擇言,親職教育反而適得其反。兒女學業不如理想,一家人從希望到失望,又從失望到絕望,最後不只是子女躲避父母,連父母也儘量逃避,減少與子女碰面機會,或者子女功課很好,但性子古怪孤僻、不通人情,父母的煩惱甚至比功課不好還多。 以上所舉,都是時下身為父母的難處,主要癥結在愛子心切,父母經歷了許多人生的挫折,總希望兒女能夠避免,不要重蹈覆轍,因此自以為是的預先規劃了一條人生道路,要求兒女順著走,想不到兒女偏偏不聽。如果仔細分析,不難發現問題就出在親子教育上,如果能夠搭建好與子女間的溝通橋樑,建立起親子之情,充分參與彼此的生活領域,傾聽兒女的真心感受,以上的種種痛苦,多少可化於無形。 以前的人,知識領域小,生活環境變化不大,威權式的親情教育,有助於導正言行乖張的小孩,但時代背景已今非昔比,威權並不能有效禁止兒女偷偷做壞事,嚴格控制兒女行為,還不如坦誠的互相關懷。當兒女還小時,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深覺可愛,長大後學識增長,有自己的主張,有迎接新時代的膽識,縱使與父母意見不符,其實也是好事,只要充分了解,親子關係充滿了慈愛而溫暖。 分享彼此的感受,是親子關係重要的一環,誤會容易造成隔閡,平常生活裡,父母冤枉子女意思的情形屢見不鮮,子女當然也會誤解長輩的心意,隱忍不說,賭氣的小孩甚至寧願被打也不肯說出心底話,怨隙越深,形成生活上龐大的壓力,很容易誤導了成長的方向。耐心傾聽孩子的感覺,不僅排除了誤解可能,還可從中學習到如何關懷別人,父母就要成為一個傾聽者,誠懇的傾聽現在日常的生活中,自然做到家庭溝通,站在兒女的立場考量,自然不會動輒責備兒女。 說出真實感受,當孩子說出內心的話,他的壓力、不滿和煩惱,也隨之化為烏有,坦誠分享感受,是親職關係的不二法門,這需要愛心和耐心。鼓勵與讚美可以幫助兒女學習,一個人的成長過程當中,最需要的是鼓勵,「好」沒有一定的標準,評價因人而異,鼓勵和讚美可以使兒女充滿信心,進而不斷求進步,沒有挫折感的學習,當然是快樂而有效率。 此外,上樑不正下樑歪,身教重於言教,兒子學老子,女兒像媽媽,自古是天經地義的事,孩子都是在父母的言行中潛移默化學習,別以為兒女有所不知,其實早已了然,以身作則,就是最好的說教。社會的脈動多元化,人際關係也隨之複雜化,加上知識爆發,加深了扮演一個現代父母的困難,富裕、金錢都不能取代家庭的溫暖,而溫暖就來自親職教育。 以下借用孫越先生的幾句話,與天下的父母共勉之:「一個孩子若生活在敵意中,他學會對抗」,「一個孩子若生活在鼓勵中,他充滿自信」,「一個孩子若生活在誠實,公平中他知道什麼是真理與正義」,「一個孩子若生活在接納中,他學會愛。」 作者:江瑞田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