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3/27 17:45:19瀏覽858|回應0|推薦11 | |
今天 (2020 年 3 月 27 日) 看到一則新聞與照片時,忍不住地開懷一笑,該則新聞與照片是: 僅單純開懷一笑,別無他意,筆者沒有要挑起戰端。老實說,大巨蛋本來就該讓它復工與完工,已經五年了,至今仍找不到能夠一槍斃命的大弊端,這期間只有找到零星的無法斃命的小弊端,不讓它復工與完工是能如何。現在看到大巨蛋逼近完工狀態,顯然停工只是檯面上的說法,在檯面下遠雄仍是斷斷續續地在施工。 事後的回顧檢討: 另一個要寫進 After Decision Review 的案例是 2008 年金融海嘯時期的 22K 政策 (最後決策定案於 2009 年 4 月),這個 After Decision Review 不是要檢討做決策的當事人,而是要提醒往後的決策當事人,必須檢視「立意良善的政策」所隱含的不當誘因。22K 政策的當時兩位主要決策者是鄭瑞城與王如玄,目的是要解決金融海嘯所造成的大量大專以上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的慘況,這政策在實施數年後因經濟復甦而中止,但也因此發現 22K 政策有很嚴重的定錨效應 (Anchoring Effect),因為幾乎各個產業的公司都把 22K 當成起薪的參考點,這是當初決策時沒有料到的不當誘因。平心而論,這也不能苛責兩位決策者,而當王如玄被問到 22K 被定錨得很嚴重時,她說她當時如果不力推 22K 政策,則畢業大專生是連一毛錢也沒有,王如玄講的也是事實,推動職場實習方案是當時當下相關決策者所能想到的最佳決策方案,已經盡力了,經濟復甦後所引發的不當誘因與副作用,就當成是付學費學教訓,寫進 After Decision Review 就是 ── 人性有定錨效應,當初 22K 定得太低,或許定成 26K 或 28K ,經濟復甦之後即使被當成參考定錨點,也不至於被罵得太厲害。 1. 金融投資工作者;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