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寫錯字﹐應該是 Reggae 才對。 ^^"
說明 ——
雷鬼的英文叫做 Reggae
源自牙買加,自60年末期傳入美國及英歐各地,70年代始為興盛的雷鬼樂,它的前身則演進自Ska樂,一種以跳躍的吉他音韻及切分音的節奏,集結古巴/非洲爵士樂與美國節奏藍調樂,但是Ska稍微急促的律動,讓想跳舞的人頂著烈日起舞,會有種吃不消的感受,進而改良之後節奏緩慢了下來,雷鬼樂便相繼產生!早期雷鬼樂是窮人們表達抗議的一種方式,含有激進的詞句及社會革命的言論,慢慢的雷鬼樂浮出檯面,不分種族的向主流音樂市場擴散,雖然吸引了一群死忠的樂迷,但鮮少成為商業指標樂風!
SKA:
牙買加獨立後首先發展出的音樂類型,也正是雷鬼的前身,是一種相當輕快的音樂,結合了美國的節奏藍調、加勒比海特殊而充滿熱情的音樂、卡里普索小調(calypso,一種爵士樂,由千里達島原住民即興唱的小調演變而來)、swing(搖擺樂)、巴西爵士以及pocomania等傳統音樂,還有牙買加的民謠,更加上了爵士樂常用的管樂-小號、伸縮喇叭以及薩克斯風等,簡單來說,是從swing演變而來,吉他的部分則是刷反拍,像swing一樣也常常以大樂隊編制的型式,牙買加人吸收了各種不同的音樂,再加上傳統音樂,調和出ska,同時也發展出屬於加勒比海特色的音樂,是一種會讓人心情愉快的音樂,代表性的藝人與樂團有The Skatalites、Desmond Dekker、Laurel Aitken、Tommy McCook、Duke Reid、Prince Buster等,雷鬼音樂之父Bob Marley早期也是玩ska。
BLUEBEAT:
60年代,ska在英國稱為bluebeat,因為早期許多珍貴的ska單曲都是由Blue Beat這個廠牌發行的,例如Prince Buster的經典單曲”Madness”,即使後來ska變成較為通俗的講法,還是不少人喜歡用bluebeat。
REGGAE:
1966年的時候,ska開始走下坡,因為ska的節奏其實還蠻快的,在這樣一個炎熱的國家,對表演者與台下的觀眾都是一個負擔,台上賣力演出,台下跟著節奏擺動,感覺起來還蠻耗費體力的,而另一種新的音樂型態也就此誕生,把原本ska的速度變慢,變成一種相當慵懶的音樂,與ska的輕快有著不一樣的感覺,吉他刷著反拍,配上牙買加人相當有特色的英文與慵懶唱腔,完完全全的適合牙買加這個國家,這就是雷鬼音樂,雖然這音樂很懶,但是歌詞卻都相當的有意義,寫的都是奴隸以及殖民主義,把音樂當作武器,抗議社會與世界的不公,讓他們有個發洩的空間,其實是一種充滿政治味的音樂,至少在雷鬼發展的初期是如此,也就是最草根的roots reggae,代表人物其實除了Bob Marley之外,還有Buju Banton、Dennis Brown、Burning Spear、Jimmy Cliff、Peter Tosh等人,其實上述的ska藝人,也有不少跟著玩reggae。
資料來源:奇摩知識
![](http://album.udn.com/community/img/PSN_PHOTO/wing57/f_486088_1.jpg)